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风露(風露)
(1).风和露。韩非子·解老:“时雨降集,旷野閒静,而以昏晨犯山川,则风露之爪角害之。” 唐 王昌龄 《东溪翫月》诗:“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 郁达夫 《采石矶》二:“昨天晚上,因为月亮好得很, 仲则 竟犯了风露,在园里看了一晚的月亮。”
(2).犹风寒。《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那老妈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
《漢語大詞典》:风寒(風寒)
(1).冷风寒气。墨子·节用上:“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 三国 魏 嵇康 《与阮德如》诗:“君其爱德素,行路慎风寒。”
(2).风邪和寒邪。中医谓为致病的两个因素。亦指因感受冷风寒气引起的病。《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於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不过冒点风寒,一发散就好了。” 周立波 《盖满爹》:“ 盖满爹 感受了风寒,病倒了,躺在乡政府的秘书的床上。”
(3).农历十一月的别称。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
《漢語大詞典》:风水(風水)
(1).风和水;风和雨。宋书·武帝纪上:“公中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泊西岸。” 唐 李远 《咏雁》:“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2).风寒与湿气。 北周 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加以寒暑乖违,节宣失序,风水交侵,菁华已竭。”
(3).风光,风景。 唐 李绅 《移九江》诗:“ 楚 客喜风水, 秦 人悲异乡。”《水浒传》第一二○回:“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和 梁山泊 无异。”
(4).指遥远而阻隔的路途。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季兰:“或以从军万里,断絶音耗;或祗役连年,迢遥风水。”
(5).指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山脉等形势。就生者之屋宅而言,谓之阳宅;就死者之坟地而言,谓之阴宅。迷信者认为“风水”的好坏能决定宅主或葬者一家的祸福。旧题 晋 郭璞葬书:“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此间 武彊山 广有隙地,风水儘好,我先与你葺理塟事。” 清 袁枚 新齐谐·诸廷槐:“或问:‘可是 诸 府祖宗功德修来乎?’曰:‘非也。是他家阴宅风水所荫。’”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在他的意思,以为我们母亲把 杜 家的祖坟山上的风水一个人占尽了,所以只发我们这一家。”
(6).指看风水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他越发慌了,託这风水到处寻地,家里养着一个风水,外面又相与了多少风水。这风水寻着一个地,叫那些风水来覆。”
(7).比喻情势。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大家要看个风水。实是船小,载不起这几个人。” 朱道南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广州起义》:“这两个家伙不看看风水,尽在‘赤子赤孙’面前出洋相。”
(8).中医学病症名。谓受风邪而致肺部肿胀、痰涌等症。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漢語大詞典》:荡风(盪風)
(1).抵御行路风寒。亦用为比喻义。说郛卷四引 唐 郑熊 《番禺杂记》:“ 广 俗,婿未见妻之父母,先饮酒一大杯,谓之盪风。” 孙锦标 《通俗常语疏证·饮食》:“《字典》盪音汤,谓挡也。今人寒日将出行,先饮酒数杯者,谓之盪风。”
(2).顶风。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 左伯桃 冒雨盪风,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
《漢語大詞典》:露风(露風)
(1).秋风。露,白露。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十:“百辟朝回闭玉除,露风清宴桂花疏。”
(2).中医指风寒。《素问·生气通天论》:“因於露风,乃生寒热。” 王冰 注:“因於露体,触冒风邪,风气外侵,阳气内拒,风阳相薄,故寒热由生。”
(3).(露lòu)泄露内情,走漏消息。红楼梦第八九回:“ 侍书 告诉了我,又叮嘱千万不可露风,説出来只道是我多嘴。”
《漢語大詞典》:觱发(觱發)
(1).风寒冷。《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毛 传:“觱发,风寒也。” 马瑞辰 通释:“説文:‘滭,滭冹,风寒也。’……滭冹盖本字,毛诗作觱发,叚借字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一条之枯,不损繁林之蓊蔼;蒿麦冬生,无解觱发之肃杀。” 明 唐志契 绘事微言·雪景:“画雪最要得觱发栗烈意,此时虽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北风觱发短后衣,萧条中野行人稀。” 郑泽 《登楼叹》诗:“胡沙惊飞眯我目,胡风觱发寒我臆。”
(2).即觱篥。 明 杨慎 《升庵经说·觱发》:“以字言之,觱, 羌 人吹角也,其声悲惨,冬日寒风骤发,其声似之……总不若谚云:‘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正谓风吹篱落,其声似觱栗,与诗意合。觱发,今俗名头管,乐书名风管,又可证焉。”参见“ 觱篥 ”。
(3).觱沸。泉涌出貌。 宋 苏轼 《泂酌亭诗》:“ 琼山 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
《漢語大詞典》:觱篥
古簧管乐器名。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又称“笳管”、“头管”。本出 西域 龟兹 ,后传入内地,为 隋 唐 燕乐及 唐 宋 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龟兹 觱篥愁中听, 碎叶 琵琶夜深怨。”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 师道 时知 密州 事,好画及觱篥。” 胡三省 注:“ 胡 人吹葭管,谓之觱篥。乐府杂録:觱篥,葭管也,卷芦为头,截竹为管,出於 胡 地。制法角音,九孔漏声,五音。 唐 编入卤簿,名为笳管;用之雅乐,以为雅管;六窍之制,则为凤管。旋宫转器,以应律者也。 杜佑 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 胡 中,其声悲。 东夷 有以卷桃皮为之者。亦出 南蛮 。又乐府杂録曰:觱篥,本 龟兹 乐。” 清 俞蛟 梦厂杂著·乡曲枝辞下·芦笙:“初疑边笳鸣, 晋阳 铁骑来纵横;又疑吹觱篥, 龟兹 旧乐多悽惻。”参阅文献通考·乐十一
《漢語大詞典》:氅衣
古代罩于衣服外的大衣,可以遮风寒,其形制不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製也。旧製原不缝袖,故名曰氅也,綵素不拘。”红楼梦第五二回:“把昨儿那一件孔雀毛的氅衣给他罢。”
《漢語大詞典》:风痹
亦作“ 风痺 ”。 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痺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痺病。”宋书·隐逸传·周续之:“ 续之 素患风痹,不復堪讲,乃移病 钟山 。” 宋 苏辙 《记病》诗:“侵寻作风痺,两足几蹣跚。” 清 赵翼 《将至台庄忽两臂顿患风痺》诗:“陆程正拟上征鞍,忽中风痺两手挛。”
《漢語大詞典》:伤寒(傷寒)
(1).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自然病程约一个月。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热度在39℃-40℃之间,脉搏缓慢,脾脏肿大,腹部有玫瑰色疹。严重时,可因肠出血,肠穿孔而死亡。又称肠伤寒。
(2).中医学上泛指一切热性病。又指风寒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症状为头痛,项强,畏寒,发热,骨节痠痛,无汗脉紧等。
《漢語大詞典》:割面
(1).割破颜面,表示降服。晋书·刘曜载记:“﹝ 游子远 ﹞躬先士卒,扫壁而出,迟明覆之,生擒 伊餘 ,悉俘其众。 权渠 大惧,被髮割面而降。”
(2).刺脸。谓风寒而烈。 唐 王建 《关山月》诗:“边风割面天欲明, 金沙岭 西看看没。”
《漢語大詞典》:防寒
驱除风寒。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乾鱼启》:“况復 洞庭 鲜鮒, 温湖 美鯽,波澜成雨,鳞甲防寒。” 倪璠 注引神异经:“东南海中有 烜洲 ,洲有 温湖 ,鮒鱼生焉。其长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风寒。”
《漢語大詞典》:神木
(1).灵异的树木。文选·班固〈西都赋〉:“於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 李善 注:“神木灵草,谓不死药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 薛综 注:“神木,松栢灵寿之属。”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海外南经·不死国》:“赤泉驻年,神木养命。”
(2).药用植物名。即黄松节。治风寒冷湿。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四·茯苓:“神木,即茯神心内木也。又名黄松节。”
《漢語大詞典》:风邪(風邪)
(1).犹言作风不正。魏书·甄琛传:“﹝ 甄琛 ﹞身居直法,纠擿是司,风邪响黷,犹宜劾纠。”
(2).中医学名词。“六淫”之一。谓受外邪而感得风寒、风热、风湿等症。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帝尝幸苑圃离宫,后輒以风邪露雾为戒。”红楼梦第八三回:“着了点风邪,没大要紧,疏散疏散就好了。” 郭沫若 《落叶》:“哥哥,你倒要应该保重,不要再受风邪才好。”
《漢語大詞典》:风咳
因风寒而致咳。
分類:风寒
《漢語大詞典》:拘急
因感受风寒而身体痉挛、抽搐。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症并治:“夫风病,下之则痉,復发汗,必拘急。”《元典章·吏部三·医官》:“假令有人病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白不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