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因
(1).相袭;相承。史记·酷吏列传:“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不减百餘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国初宰相权重,臺諫侍从,莫敢议己,至 韩琦 、 范仲淹 始空贤者而争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读史:“惟八书十志, 迁 固 相因,作者沿波,递相撰述。”
(2).相关;相互依托。 唐 元稹 《莺莺传》:“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 宋 曾巩 《洪范传》:“﹝貌、言、视、听、思﹞五者,思所以为主於内,而用四事为外者也;至於四者,则皆自为用而不相因。”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景出想像,情在体贴,能以兴为衡,以思为权,情景相因,自不失重轻也。” 清 曹寅 《柳村画荷花长幅戏题》诗之二:“花花相似叶相因,数叶排花便失真。”
(3).价钱便宜。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梁尚宾 听説,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牛肉是顶养人的,价钱又比猪肉相因,为啥不吃?”
《漢語大詞典》:相衮
相承;相沿。衮,用同“ 滚 ”。流动。朱子语类卷一二九:“渠言 汉 之名节, 魏 晋 之旷荡, 隋 唐 之辞章,皆惩其弊为之。不然,此只是正理不明,相衮将去,遂成风俗。”朱子语类卷一二九:“积此不已,其势必至於虚浮入 老 庄 ,相衮到 齐 梁 间,又不復如此。”
《漢語大詞典》:一线(一線)
亦作“ 一綫 ”。
(1).一根线,亦形容细长如线。 唐 杜甫 《至日遣兴》诗之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潦石者,一与不一故也。” 元 萨都剌 《鹦鹉曲》:“觉来粉汗湿香脸,一线新红枕痕浅。” 明 唐寅 《晓起图》诗:“晓鸦无数盘旋处,緑树枝头一线红。” 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关事物之间的脉络。《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 , 公差 又学射于 公孙丁 ,三人是一线传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毋竝进君子小人以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论以为皇极,以培养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潜虚 《徐节妇传》:“彼公侯将相跨州连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妇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线之绪,而使之復兴,岂不悲哉!”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学界为螺线形,虽千变万化,殆皆一线所引也。”
(3).形容极其细微。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题晚研跋后兼伤怀南洲》诗之三:“酒边花外打乖人,劫后刚回一线春。”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若是乎两 汉 之以著述鸣者,惟 江都 龙门 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而已。”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
(4).第一线。指作战的最前线,亦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
《漢語大詞典》:叶叶(葉葉)
(1).世世;代代。《隶释·汉先生郭辅碑》:“叶叶昆嗣,福禄茂止。”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如: 汉 民族自 南宋 播迁,遭异族压迫;避到海隅,无日不图光复旧物,重树 汉 帜。以是叶叶相承,保留着民族复兴的传统,和许多秘密的结社。
(2).片片。 唐 王建 《宫词》之十七:“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宋 晏殊 《清平乐》词:“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漢語大詞典》:承平
治平相承;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 唐 鲍防 《杂感》诗:“ 汉 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 明 王琼 《双溪笔记》:“畿内、 山东 地方,因承平日久,物产繁盛。”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三:“只可惜在承平时候, 成都 地方不比 梁山泊 ,所以没有出头做一番事。”
《漢語大詞典》:一脉(一脈)
亦作“一脉”。
(1).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栢字》:“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 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许地山 《换巢鸾凤》:“ 和鸾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边,屋后一脉流水,四围都是竹林。”
(2).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元 张养浩 《秋日梨花》诗:“只知秋色千林老,争信阳和一脉存。”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不知 孔子 教泽之远,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万万世之同守斯文一脉者。” 清 万玉卿 《潇湘怨·撰诔》:“到今日呵,知他一脉情肠,两下各千迴百折。”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娃娘 ﹞亦且认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脉,甜言软语,更不羞涩。”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南门六家, 竹横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是《四书》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也。”
(4).中医指一种脉象。《素问·阴阳别论》“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唐 王冰 注:“五阳谓五臟之阳气也。五臟应时,各形一脉,一脉之内,包总五臟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
《漢語大詞典》:相继(相繼)
(1).一个跟着一个;连续不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鲁 之于 晋 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絶书,府无虚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至於 秦政 刻文,爰颂其德, 汉 之 惠 景 ,亦有述容,沿世并作,相继於时矣。” 宋 苏轼 《任师中挽词》:“大 任 先去冢未乾,小 任 相继呼不还。” 明 唐顺之 《凤阳等处灾伤疏》:“况今兵荒相继,民命不堪,流莩满路,伤心怵目。”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在六十年代里, 华北 大平原上捷报频传,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其它油田相继建成。”
(2).相承袭;递相传授。后汉书·乌桓传:“有勇健能理决鬭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 五代 齐己 《寄黄晖处士》诗:“ 蒙氏 艺传 黄氏 子,独闻相继得名高。”
《漢語大詞典》:重光
(1).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书·顾命:“昔君 文王 、 武王 ,宣重光。” 孔 传:“言昔先君 文 武 ,布其重光累圣之德。” 汉 班固 《典引》:“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四:“ 杨彪 累世清德,四叶重光。”隋书·音乐志中:“祖宗功德,重光袭映。” 清 龚自珍 《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诞以我皇帝册立皇太子,明年行授受礼, 尧 坐於上, 舜 听於下,重光叠照者四年。”
(2).指日、月。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辰晷重光,协风应律。”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重光,谓日、月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旂鱼须,常重光。” 刘逵 注:“重光,谓日月画於旂上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重光丽天,而不能曲景於幽岫之中。”
(3).指日冕或日珥现象。古人以为瑞应。汉书·儿宽传:“癸亥宗祀,日宣重光。”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太平之世,日抱重光,谓日有重日也。”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三:“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 李善 注:“重光,日也。《尚书五行传》曰:‘明王践位,则日儷其精,重光以见吉祥。’” 唐 卢照邻 《登封大酺歌》之一:“明君封禪日重光,天子垂衣历数长。”
(4).再放光明;光复。 徐铸成 《旧闻杂忆补篇·第一张照片》:“她没有等到四害清除,天地重光。”如:国土重光;日月重光。
(5).殿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年少荒淫……起 宣华苑 ,有 重光 、 太清 、 延昌 、 会真 之殿。”
(6).岁阳名称之一。尔雅·释天:“﹝太岁﹞在辛曰重光。”
《漢語大詞典》:历数(歷數)
(1).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起上矣。” 唐 柳宗元 《舜禹之事》:“﹝ 舜 ﹞合时月,正历数。”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 王 名 朔 ,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
(2).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历,也写作“厤”。论语·尧曰:“咨,尔 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何晏 集解:“厤数谓列次也。” 邢昺 疏:“ 孔 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厤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厤数谓天道。”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今天眷明德,民怀奥主,历数允集,歌讼同臻。”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水德之传一传二,岂独神言赤帝之为 桓 为 灵 ,诚非历数。”
亦作“厤数”。
(1).岁时节候的次序。庄子·寓言:“天有歷数,地有人据。”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鸡知将旦,不能究阴阳之歷数。”
(2).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书·洪范:“五纪……五曰厤数。” 孔 传:“厤数节气之度以为厤,敬授民时。” 孔颖达 疏:“筭日月行道所歷,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厤。”后汉书·郅恽传:“﹝ 郅惲 ﹞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歷数。” 清 王锡阐 晓庵新法·自序:“儒者不知歷数,而援虚理以立説。”
(3).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论语·尧曰:“ 尧 曰:‘咨!尔 舜 ,天之歷数在尔躬。’”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歷数在帝,践祚允宜。” 宋 范成大 《秦淮》诗:“经营暨六代,兹地称神州,乃知歷数定,昧者徒私忧。” 明 朱元璋 《免朝谒手诏》:“尔察歷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
亦作“厤数”。 一一列举;逐个说出。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歷数大臣过失。”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臺諫五人,惟是 从诲 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歷数也。”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若 杜陵 长篇,有歷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铁人 ﹞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
《漢語大詞典》:世家
(1).世禄之家。后泛指世代贵显的家族或大家。孟子·滕文公下:“ 仲子 , 齐 之世家也。”汉书·食货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鬭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世家,谓世世有禄秩家也。” 宋 梅尧臣 《川上田家》诗:“醉歌秋草间,颇与世家寡。” 丁玲 《团聚》:“他又替她选好了一个名门世家。”
(2).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世家”之体古已有之, 司马迁 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世家》三十篇; 欧阳修 撰新五代史亦著《列国世家》十篇。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参阅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一。
(3).家世;世系。新五代史·唐臣传·袁建丰:“ 袁建丰 ,不知其世家也。”新五代史·杂传·白再荣:“ 白再荣 ,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少为军卒。”
(4).指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令岳翁诗礼世家,令閫必闲内则,以情告之,想无难色。”《老残游记》第三回:“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嫁到我们这读书的世家,我们家里什么都不讲究,就讲究这点臭规矩!” 陆文夫 《小贩世家》:“小贩而称世家,有点不伦不类。”
(5).犹言世交。红楼梦第四八回:“况且那 张德辉 又是个有年纪的,咱们和他是世家,我同他,怎么得有错。”
(6).世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先生世家何郡?”
《漢語大詞典》:蝉联(蟬聯)
亦作“ 蝉连 ”。
(1).绵延不断;连续相承。史记·陈杞世家 唐 司马贞 述赞:“蝉联血食,岂其苗裔?”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齐九龙而阔步,一门钟豹变之荣;袭五公而长驱,四代赫蝉联之祉。” 清 唐孙华 《题晋阳遗像》诗:“始从薄宦霑微禄,后来科第仍蝉连。”《体育报》1984.4.27:“ 中国 队只要扬长避短,打出自己的特点和水平,蝉联汤杯冠军是很有可能的。”
(2).喻语言啰嗦,文词繁琐。晋书·外戚传·王蕴:“ 藴 问其故, 恭 ( 藴 子)曰:‘与 阿太 ( 王悦 小字)语,蝉连不得归。’” 宋 陆游 《新凉书怀》诗:“退傅寄声情縝密, 晦翁 入梦语蝉联。” 清 钱谦益 《跋〈渭南文集〉》:“今人于法书名画,强作解事,蝉连满纸,必不肯单题姓名。”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老人为生谈者,均剑术家,蝉联不觉日暮。”
《漢語大詞典》:相承
(1).先后继承;递相沿袭。易·归妹:“跛能履吉,相承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 蔡州 自 吴少诚 已来,相承为节度使,亦微有功效。” 朱自清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 秦 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2).上下相托。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枝叶扶疎,蘂蕚相承,宛然如画。”
《漢語大詞典》:世代
(1).时代;朝代。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序:“世代虽殊,其揆一也。”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惟陛下稽古世代之初所以明赫,及季世所以衰弱至于泯灭,近览 汉 末之变,足以动心诫惧矣。”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三衰六旺,什么世代也得留点后路。”
(2).年代。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序》:“铭志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世代茫茫几聚尘,閒将史记细铺陈。”
(3).累世;代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涛波尚屯。”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隋文帝 开皇 初年,有个富翁,姓 李 名 清 ,家住 青州 城里,世代开染坊为业。” 秦牧 《土地》:“这十几年来,同是千万年世代相传的大地上,长出了多少崭新的植物品种呵!”
(4).犹言继承、相承。 明 李东阳 《贺谕德程先生长子荫武序》:“惟军旅之功无小大,皆得世代。”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君臣今世代,甥舅即蒸尝。”
《漢語大詞典》:正统(正統)
(1).旧指一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与“僭窃”、“偏安”相对。 汉 班固 《典引》:“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 秦 於今世,继正统者九代,千餘年兴亡之事,不可歷数。”《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其时 周太祖 郭威 在位,改元 广顺 。虽正统之尊,未就混一之势。四方割据称雄者还有几处,共是五国三镇。” 吕志伊 《读史感赋》:“休争正统与偏安,国贼 曹操 论不刊。”
(2).嫡系子孙。汉书·郊祀志下:“ 宣帝 即位,由 武帝 正统兴。”后汉书·崔瑗传:“中常侍 江京 、 陈达 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 宋 张载 《经学理窟·祭祀》:“夫祭者必是正统相承,然后祭礼正,有所统属。”
(3).泛指学派、党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 宋 陆游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呜呼大厦倾,孰可任梁栋?愿公力起之,千载传正统。” 姚华 《源流》:“ 汉 去古未远,之传,犹深入人心,高文典册,必用 相如 ,盖词翰之絶诣,乃文章之正统。” 瞿秋白 《现实》三:“以前,曾经有过所谓文艺理论上的‘ 普列哈诺夫 正统’的呼声,这当然是错误的。”
《漢語大詞典》:四代
(1).四个朝代。指 虞 、 夏 、 商 、 周 。礼记·学记:“三王四代唯其师。” 郑玄 注:“四代, 虞 、 夏 、 殷 、 周 。”大戴礼记·四代:“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孔广森 补注引 杨简 曰:“四代, 虞 、 夏 、 商 、 周 也。”隋书·经籍志一:“ 孔子 观书 周 室,得 虞 、 夏 、 商 、 周 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 虞 ,下至 周 ,为百篇,编而序之。”
(2).四个朝代。指 北朝 的 魏 、 周 、 齐 和 南朝 的 陈 。《文中子·关朗》:“除四代之法,以乘天命。” 阮逸 注:“四代,谓 北朝 魏 、 周 、 齐 , 南朝 陈 也。”
(3).指前后相承的四个辈份。如: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辈,谓之四代。
(4).指人的身体。《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五神俱惣散,四代的危危。”参见“ 四大 ”。
《漢語大詞典》:四大
(1).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当作“人”。说见 朱谦之 《老子校释》及 任继愈 《老子新译》
(2).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四者分别包含坚、湿、暖、动四种性能,人身即由此构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称。 晋 慧远 《明报应论》:“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未终少日,觉四大不悆……死於 长安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六十年来一梦醒,飘然四大御风轻。”
(3).古称大功、大名、大德、大权为四大。晋书·忠义传·王豹:“明公挟大功,抱大名,怀大德,执大权,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
(4). 北周 时 冀州 人戏称四种大物为四大。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 道暉 好着高翅帽、大屐…… 冀州 人为之语曰:‘ 显公 鐘, 宋公 鼓, 宗道暉 屐, 李洛姬 肚’谓之四大。 显公 ,沙门也; 宋公 , 安德 太守也; 洛姬 ,妇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