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书(文書)  拼音:wén shū
1.文字。《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2.书籍。《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三国志平话》卷上:「见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3.统称公文、契约等文件。《三国志。卷五二。吴书。张顾诸葛步传。顾雍》:「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三国演义》第四回:「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
4.司理文书的人员。
《國語辭典》:纸笔(紙筆)  拼音:zhǐ bǐ
1.纸与笔,泛指书写的文具。《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左右取纸笔与胜,胜写毕,呈上。」《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白趋贤就借一品香的纸笔,写了五张请客票。」
2.字据、借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七。燕子赋》:「今日之下,(乞与)些些方便,还有纸笔当直,莫言空手冷面。」《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陈四老爷一时银子不凑手,就托他情愿对扣借一百银子还他,限两个月拿二百银子取回纸笔。」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國語辭典》:吐退  拼音:tù tuì
1.出让、退还。《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其向来欺心,换人珠宝,赖人质物,虽然势难吐退;发心喜舍,变卖为修桥补路之费。」
2.表明其已退还原物的字据。《儒林外史》第一六回:「你哥听著人说,受了原价,写过吐退与他。」
《漢語大詞典》:纸票(紙票)
(1).指字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六老 只得东挪西凑……却也不够使用。只得又寻了 王三 ,写一纸票,又往 褚员外 家借了六十金,方得发迎会亲。”
(2).指纸币。 郭沫若 《塔·万引》:“他穿的和服的衣袖里,左边是一枝铅笔和一个抄本,右边是两张一角钱的纸票。”
分類:字据纸币
《漢語大詞典》:写据(寫據)
犹字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测字的看了道:‘这是一张写据。’”
分類:字据
《國語辭典》:笔据(筆據)  拼音:bǐ jù
亲手书写的字据。《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就把一百银子交给你,存个妥当铺子里,写个笔据给我。」《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这里时筱仁见事情已办得千妥万当,便亦起身告辞,同到黄胖姑店里,把借银子的笔据写好。」
分類:字据
《國語辭典》:文状(文狀)  拼音:wén zhuàng
告状的文书。《三国演义》第七○回:「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状要去;今日折尽大兵,尚不自死,还来做甚!」
《漢語大詞典》:字约(字約)
字据、契据。《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人凭字约官凭印。”
分類:字据契据
《漢語大詞典》:领状(領狀)
旧时向官府领取钱物时出具的字据。《水浒传》第十六回:“你常説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着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取了院批的领状,到州中库里领这项银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画凭领凭》:“领凭之日,写领状一纸,脚色二本。”
《漢語大詞典》:负券(負券)
负债字据。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程鱼门:“以故虽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负券山积,势不能支。”
分類:负债字据
《國語辭典》:甘结(甘結)  拼音:gān jié
具结保證的文书。旧日官府断案,凡被告人所写的服判文书、关系人所写的保證文书,均命本人作一情甘遵命的字据,上写花押,称为「甘结」。《儒林外史》第一回:「翟买办道:『害病,就要取四邻的甘结。』」
《漢語大詞典》:检结(檢結)
检查上报的文书。结,字据。后汉书·刘般传:“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而吏下检结,多失其实,百姓患之。”
《國語辭典》:印结(印結)  拼音:yìn jié
结,指向上级开具的保證文书。印结,指盖有印章的结。《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画凭领凭》:「又具脚色手本互结供状,京官印结,投科,清晨赴科伺候。」《官场现形记》第三回:「这里一面找同乡,出印结,到衙门,忙了一个多月才忙完。」
《漢語大詞典》:赊券(賒券)
欠账的字据。金史·毛硕传:“或为姦吏盗有实钱,而以赊券输官,故 河东 有积负至四百餘万贯,公私苦之。”
分類:欠账字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