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端的  拼音:duān dì
1.果然、真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父南子北各分离,端的是苦!苦!」《荡寇志》第一回:「那女子却伶俐,又自己习得一手好弓箭,端的百发百中。」
2.究竟、详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在京,并没见有此事,想是官人戏谑之言。夫人到京便知端的,休得忧虑。」《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到这月色灯光之上,问你个端的。说著,自己先走进了厨房。」也作「端底」。
《漢語大詞典》:端委
(1).古代礼服。左传·昭公元年:“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 杜预 注:“端委,礼衣。”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礼衣端正无杀,故曰端;文德之衣尚褒长,故曰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明帝 问 谢鯤 :‘君自谓何如 庾亮 ?’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準则,则臣不如 亮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2).始末;底细。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西行见峰顶洞门西坠处,危峡孤悬,下有长垣环之,仰眺不得端委,则藩府别圃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媪益疑,具言端委。”
《國語辭典》:端详(端詳)  拼音:duān xiáng
详细察看。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端详这文册,那厮乱纲常当合败。」《文明小史》第一回:「知府取过来仔细端详过一回,骂了一声:『胡说!』」
《國語辭典》:起落  拼音:qǐ luò
升降。如:「电梯起落」、「飞机起落」。《红楼梦》第三○回:「宝玉用眼随著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
《漢語大詞典》:末始
始末;原委。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余谓此言推鬼神之末始,植义甚精。”
分類:始末原委
《漢語大詞典》:起尽(起盡)
起讫;始末。《法华经·序品》:“古讲师但敷弘义理,不分章段,若纯用此意,后生殆不识起尽。”
分類:始末
《漢語大詞典》:根实(根實)
(1).植物的根和果实。 宋 王安石 《秃山》诗:“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2).比喻事物的始末。后汉书·西域传论:“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明史·解缙传:“上泝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孔 ,下及 关 、 闽 、 濂 、 洛 ,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
《漢語大詞典》:端底
始末;底细。红楼梦第十六回:“ 贾母 又唤进 赖大 来细问端底。”红楼梦第二二回:“ 寳玉 闷闷的垂头不语, 紫鹃 却知端底,当此时,料不能劝。”
分類:始末底细
《漢語大詞典》:初末
犹始末。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六:“因为书其初末,是亦春秋褒贬之餘旨,不敢废者也。”
分類:始末
《漢語大詞典》:端末
首尾;始末。韩非子·解老:“进兼天下而退从民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莫见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极。”后汉书·冯衍传下“遂埳壈於时” 李贤 注引 汉 冯衍 《与妇弟任武达书》:“造作端末,妄生首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新郎:“至家,歷言端末,因与投官陈诉。”
分類:首尾始末
《漢語大詞典》:本剽
始末。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成玄英 疏:“剽,末也。”
分類:始末
《漢語大詞典》:崖末
犹始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生略述崖末,兼致 华氏 之订。”
分類:始末
《國語辭典》:本末  拼音:běn mò
1.树的主干和枝节。汉。马融 长笛赋:「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规摹彟矩。」唐。白居易 寓意诗五首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2.事物的根本与细节。《易经。系辞下》:「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史记。卷六。秦始皇纪》:「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3.事情的原委、经过。《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分明说得后唐国祚个本末了。」
4.先后次第。《汉书。卷二三。刑法志》:「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
《國語辭典》:首尾  拼音:shǒu wěi
1.事物的始末。《汉书。卷四八。贾谊传》:「本末舛逆,首尾衡决。」《金瓶梅》第一回:「便唤武松上厅来。参见毕,将打虎首尾,诉说了一遍。」
2.关系。《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既与那妇人没甚首尾,却如何与他同行同宿?」《水浒传》第二六回:「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说。因此官吏通同计较道:『这件事难以理问。』」
3.责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小人是老爷旧役,从来老实,不会说谎,况此女是小人的首尾,小人怎得有差?」
《國語辭典》:根源  拼音:gēn yuán
1.事物的本初或来源。《抱朴子。外篇。酒诫》:「纵心口之近欲,轻召灾之根源。」唐。杜甫〈火〉诗:「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2.事物的根本、基础。《魏书。卷六七。崔光传》:「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西游记》第二回:「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
3.追根寻问。南朝宋。谢灵运 山居赋:「植物既载,动物亦繁。飞泳骋透,胡可根源。」
4.根由,事情的始末、缘由。《金瓶梅》第三九回:「夫人听我说根源。」也作「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