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行
(1).谓心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管子·形势:“见与之交,几於不亲;见哀之役,於不结;见施之德,几於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尹知章 注:“心行而不见,则四方归之。”管子·形势解:“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
(2).佛教语。变动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为作用,故称。《法华经·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为説大乘。”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牀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3).犹品行。北史·祖珽传:“ 孝徵 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真可冯仗。”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仁皇帝 每曰‘某心行不佳’,后竟除平章事,盖 仁皇帝 盛德大度,不念旧恶故也。”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儘奢华,心行更姦猾。”
《國語辭典》:循默  拼音:xún mò
从俗而缄默无言。《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明史。卷二○六。张逵传》:「消谠直之气,长循默之风,甚非朝廷福也。」
《國語辭典》:虚数(虛數)  拼音:xū shù
1.不实的数目。《金史。卷一○九。陈规传》:「御壮健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取细弱以增虚数。」
2.数学上指负数的平方根。如-1开根号。凡-1开根号的实数倍称为「纯虚数」。有时,凡非实数的复数也称为「虚数」。
《國語辭典》:不题(不題)  拼音:bù tí
不用说。《三国演义》第一三回:「玄德自去埋怨张飞不题。」《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一行人找到了华甫母舅的公馆里来,暂时住下不题。」
《國語辭典》:匿怨  拼音:nì yuàn
怀恨在心,而外表不显露。《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國語辭典》:中性  拼音:zhōng xìng
不偏于任何一方的性质。如非酸性非碱性的化合物,无雌雄蕊的植物,无雌雄性的动物,无阴阳可分的名词等。
《國語辭典》:保留  拼音:bǎo liú
1.保存、留下。如:「保留票根」、「老师毫无保留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官场现形记》第四一回:「该绅等率为禀请保留原任,无非出自该牧贿嘱,以为沽名钓誉地步。」
2.暂时搁置不作处理。如:「本案保留,容后再议。」「对于这个敏感问题,许多人都采取保留的态度。」
3.拘禁。《儒林外史》第一七回:「你一定在内为头要保留,是那里冤枉的事!如今上面还要密访。」
《漢語大詞典》:语助(語助)
即助词。语言中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汉 郑玄 注:“居读为 姬 姓之 姬 , 齐 鲁 之间语助也。”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上指门额问 普 ( 赵普 )曰:‘何不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 普 对曰:‘语助。’ 太祖 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凡用‘焉哉乎也’为语助的这种文体,在现今看来虽然是文言,而在 春秋 、 战国 时却是白话。”
《國語辭典》:文戏(文戲)  拼音:wén xì
较重唱、念白或做工,而较少表演武打的戏剧,相对于武戏而言。
《国语辞典》:深藏不露  拼音:shēn cáng bù lòu
隐藏自身的才学、技艺,而不表现出来。如:「看起来瘦弱的他,竟然是深藏不露的跆拳道黑带的高手!」
《国语辞典》:喜怒不形于色(喜怒不形于色)  拼音:xǐ nù bù xíng yú sè
喜怒之情,不表露在脸上。《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备传》:「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国语辞典》:韬迹匿光(韬迹匿光)  拼音:tāo jī nì guāng
隐藏行迹与光采,不表现出来。《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彭越观时,韬迹匿光,人具尔瞻,翼尔鹰扬。」
《国语辞典》:悒郁不忿(悒郁不忿)  拼音:yì yù bù fèn
心中有气,压抑著不表现出来。《红楼梦》第五回:「便是那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国语辞典》:中立词(中立词)  拼音:zhōng lì cí
不表达特殊风格、不含褒贬意味的语词。如「死亡」一词,与含尊敬的「崩殂」或轻视的「翘辫子」二词相比,其语义显然中立。
《国语辞典》:不置齿颊(不置齿颊)  拼音:bù zhì chǐ jiá
不放在嘴里。指不谈起、不表示感谢。《聊斋志异。卷二。侠女》:「每获馈饵,必分给其母,女亦略不置齿颊。」
分类:不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