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礼(道禮)
规矩;礼数。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 亚婆 ,我有道礼。你只説道:改日娘自讨与你做老婆,它便担去。” 元 狄君厚《介子推》第二折:“既为臣子,怎敢将主所杀?我将这行仁慈有道礼忒忠孝的 申生 ,我委实下不得手。”
《漢語大詞典》:礼数(禮數)
(1).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 唐 韩愈 《桃源图》诗:“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罇俎异。” 宋 苏轼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江山养豪杰,礼数困英雄。”
(2).犹礼节。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仇兆鳌 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 宋 朱熹 《与魏元履书》:“一请犹是礼数;若又再请,则无谓矣。” 元 睢景臣《哨遍·汉高祖还乡》套曲:“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水浒传》第四回:“小弟 智深 乃是愚卤直人,早晚礼数不到,言语冒瀆,误犯清规,万望覷 赵 某薄面,恕免,恕免。”红楼梦第十三回:“惟恐各誥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这才彼此握手;握得那样热烈,那样牢固,不像是相见的礼数,简直是两个心灵的互相融合的印证。”
《漢語大詞典》:周礼(周禮)
(1). 周 代的礼制。左传·闵公元年:“ 鲁 不弃 周 礼,未可动也。”汉书·文帝纪“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唐 颜师古 注:“此丧制者, 文帝 自率己意创而为之,非有取於 周 礼也。”
(2).礼数周全。 傅朝阳 《方言词释例》“周礼”:“过午再到人家那里,还象个周礼的样吗?”
《漢語大詞典》:宠数(寵數)
帝王给予的礼数。周书·皇后传·宣帝元皇后:“是用加兹宠数,式光践礼。” 唐 钱珝 《为集贤崔相公让大学士第三表》:“宸衷益注,宠数不移。” 宋 曾巩 《王珪曾祖母尹氏追封燕国太夫人制诰》:“勑优礼大臣,厚其宠数,所以劝在位之功德,而成天下之治也。”元史·祭祀志六:“风节之厉垂诸世,褒崇岂间於异时。不有鉅儒,孰膺宠数。”
《漢語大詞典》:名数(名數)
(1).名位礼数。语本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其后虽翔泳势异,而不以名数革初心。” 宋 苏舜钦 《杜公谢官表》:“是故峻其名数,宠之等威,黄阁黑旙,葱珩赤紱,或延登受策,或御坐为起。” 元 叶隆礼 《辽志·本末》:“ 中国 帝王名数,尽盗有之。”
(2).姓名职司。隋书·经籍志二:“古之仕者,名书於所臣之策,各有分职,以相统治……然则冢宰总六卿之属,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数,先后之次焉。今《汉书百官表》列众职之事,记在位之次,盖亦古之制也。”
(3).名籍;户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元封 四年中, 关东 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司马贞 索隐引 颜师古 曰:“无名数,若今之无户籍。”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茅土加名数, 山河 誓始终。” 明 宋濂 《金华张氏先祀记》:“府君既占名数於县,日以力本为务。”
(4).犹名目。 唐 杜甫 《暇日小园散病》诗:“嘉蔬既不一,名数颇具陈。” 明 李东阳 《西北备边事宜状》:“敢摭其大端,为陛下献。至于形势名数之细,亦条具一二於后。”
(5).即数名。数目的名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 唐 僧 一行 曾算棋局都数,凡若干局尽之。予尝思之,此固易耳。但数多,非世间名数可能言之。”
(6).数学名词。带有单位名称的数,如三斤、四尺二寸、五本等。
《漢語大詞典》:弥文(彌文)
(1).弥加文饰。多指礼制。汉书·扬雄传上:“或称 戏 农 ,岂或帝王之弥文哉?” 颜师古 注:“言俭质者皆举 伏戏 、 神农 为之首,是则岂为后代帝王弥加文饰乎?” 宋 王安石 《枢密使张昇封赠三代制·嫡母》:“先王制礼,及后世而弥文。顾所以顺理而即人情,古今一也。”
(2).指后人理想化了的古代礼制或繁复琐细的礼数。 明 杨慎 《封建》:“三朝之制殆为虚设,九伐之典亦是弥文,则封建非圣人意明矣。”
(3).谓夸饰之辞。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凡浮屠之説,类涉夸大者,率中华之人演译之。最先《四十二章》,平实彰显;及心经等,总之谭理,何尝有一切弥文;《金刚》《圆觉》,不失渊眇。”
(4).谓富于文采。 宋 苏辙 《乞御制集叙状》:“臣等恭惟 神宗皇帝 天纵弥文,神授英略,词章渊妙,不学而能,筹策纵横,絶人远甚。”
《漢語大詞典》:越长(越長)
谓不遵长幼礼数,逾越尊长。国语·齐语:“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 韦昭 注:“乡里以齿,长幼不相逾也。”
《漢語大詞典》:虚数(虚數)
(1).不表示实际数量的数词。 宋 司马光 《言山陵择地札子》:“伏望朝廷特赐指挥按行山陵使等,只於 永安县 界旧陵侧近选择善地,旬日之内,早定夺闻奏……不得大约虚数及妄立近限,必使号令明信,则事无不济而民力不困矣。” 清 汪中 述学·释三九上:“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
(2).虚假的数额。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 元丰 八年登极大赦以前,人户积欠共计五万三百餘贯,若谓非贫乏有可送纳,即自 元祐 元年至今,并不曾纳到分文,显见有司空留帐籍虚数,以害朝廷实惠。” 宋 陆游 《陆郎中墓志铭》:“尝为 丹徒 丞,朝廷用言者,遣使籍江上沙田,立税额,使指甚厉,吏莫敢违,亦或从而张虚数以为功。”宋史·食货志下五:“十三场茶岁课緡钱五十万……岁纔得息钱三万餘緡,而官吏廩给杂费不预,是则虚数多而实利寡。”金史·陈规传:“ 唐 魏徵 曰:‘兵在以道御之而已。御壮健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取细弱以增虚数。’”
(3).虚伪的礼节。数,礼数。 清 侯方域 《陈将军二鹤记》:“世之战士,皆驍雄劲悍之徒……养以有餘之财而作其感恩之气,然后报其主而不叛。吾未见其可以虚数致也。”
(4).数学名词。负数的平方根。
《漢語大詞典》:器数(器數)
指古礼中礼器、礼数的种种规定。 宋 韩元吉 《〈大戴礼记〉序》:“其探索阴阳,穷析物理,推本性命,杂言礼乐之辨,器数之详,必有自来,以是知圣门之学无不备也。” 宋 叶适 《进卷·总义》:“知其言语文字之存者犹足以为训於天下也,於是定为春秋之文,推明礼、乐之器数而黜其所不合,又为之论述其大意。”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学校以教士而养之以礼、乐,以柔伏其速成躁进之心,使其终日从事於俎豆筐篚象勺干籥……如是耳目之所悦,而血气之所畅也。天机与器数相触而不自知,是以能终身安焉而不慕乎外上之人。”
《漢語大詞典》:徽数(徽數)
谓褒赐封赏之礼数。 宋 王安石 《除韩琦制》:“恩典徽数,所以旌帝臣;明德茂功,所以奬王室。”
《漢語大詞典》:虚文缛节(虚文縟節)
虚伪的礼数,繁琐的仪节。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縟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代也。”
《漢語大詞典》:杀哀(殺哀)
古代十二荒政之一。谓凶荒之年减少丧葬礼数,以省费用。周礼·地官·大司徒:“八曰杀哀。” 贾公彦 疏:“八曰杀哀者,谓凶礼之中杀其礼数。” 孙诒让 正义:“《公羊》 何 注训杀为省,谓减省丧礼,趋简易也。”
《漢語大詞典》:逆辞(逆辭)
指违背礼数的言辞。《穀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壬申,公朝于王所。朝于庙,礼也……言曰‘公朝’,逆辞也。” 范宁 注引 郑嗣 曰:“若公朝于庙,则当言‘公如京师’,而今言‘公朝’,是逆常之辞也。虽逆常而曰公朝王所,是尊天子。”
《漢語大詞典》:谢郎着帽(謝郎著帽)
谓不拘礼数。典出晋书·谢安传:“ 温 后诣 安 ,值其理髮。 安 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幘。 温 见,留之曰:‘令司马著帽进。’其见重如此。”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 ( 王濛 ) 刘 ( 刘惔 )共在 杭 南,酣宴於 桓子野 家。 谢镇西 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反哭。诸人欲要之,初遣一信,犹未许,然已停车。重要,使回驾。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脱幘箸帽。酣宴半坐,乃觉未脱衰。” 宋 刘克庄 《水龙吟·方蒙仲王景长和余丙辰丁巳二词走笔答之》词:“礼数由他, 谢郎 著帽, 王郎 穿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