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人證  拼音:rén zhèng
诉讼时由證人的陈述事实以为證据,称为「人證」。《老残游记》第一八回:「白公又道:『所有以前一切人證,无庸取保,全行释放。』」
《漢語大詞典》:文验(文驗)
证明身份的文书。 明 唐顺之 《照得调兵必有勘合公移》:“今 山东 无稽之徒假以投军为名……既无总领,又无文验,少则三四十,多则二三百,鬨然成群。”
《漢語大詞典》:文证(文證)
证明文书。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东邻尝以庄契质于西邻,后当收赎,先入八百千,自恃密熟,不取文证。”清史稿·食货志一:“如式者官予文证。”
《漢語大詞典》:铜鱼符(銅魚符)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
《國語辭典》:佐證  拼音:zuǒ zhèng
1.證明、證实。《聊斋志异。卷三。李伯言》:「鞫之,佐證不诬。按冥律,宜炮烙。」也作「左證」。
2.證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战国汉唐诸子》:「礼又如何有伯夷、周公制作之礼?它只是急要做个孔子,又无佐證,故装点几个人来。」也作「左證」。
《國語辭典》:指證  拼音:zhǐ zhèng
指认證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差了人径来拿他,那时你才出头指證,神鬼不觉。」
分類:证明证据
《國語辭典》:證物  拼音:zhèng wù
法律上指可以做为證据用的物品,称为「證物」。
《國語辭典》:證词(證詞)  拼音:zhèng cí
證明事实的言词。如:「检察官根据證人的證词将歹徒以抢夺罪嫌起诉。」
《漢語大詞典》:正名师(正名師)
亦作“ 正明师 ”。 证明师。证明人或证明物。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四折:“猛覷了这字是俺正明师,想祖上留传到此时。”
分類:证明明人
《國語辭典》:保结(保結)  拼音:bǎo jié
为保證他人身分或行为所立的文书。《清会典。卷八四。处分例。官员文结》:「若督抚地方官,将假冒顶替者,不行查出,即出保结。」《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邓质夫的父亲是王玉辉同案进学,邓质夫进学又是王玉辉做保结,故此称是老伯。」
《漢語大詞典》:阐证(闡證)
阐述证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学规》:“德孚閭閈,望重学林者,会长延请賁院,阐证圣宗,为后学标準。”
分類:阐述证明
《國語辭典》:论證(論證)  拼音:lùn zhèng
1.在理则学上指前提推论出结论的过程。一个论證必含有前提与结论。
2.举出实例以證明所论述事理的是非曲直。如:「他以史实论證暴政必亡的真理。」
3.立论的根据。如:「这篇文章的论證,十分牵强。」
《漢語大詞典》:稽证(稽證)
查考证明。 宋 吴可 藏海诗话:“ 杜 诗有凤子亦对鳧雏,此可以稽证也。”
《漢語大詞典》:证说(證説)
证明和说明。 彭芬 《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往事无足证説,今日以 四川 全省事务,暂交 四川 諮议局自治者。”
《漢語大詞典》:证认
经过观察检验而确认某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或证明它是本事物不是其他事物。例如:现在已经证认的星际分子有五十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