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十二象
清 末 民 初, 四川 成都 有一种专门卖给穷人、乞丐吃的混合肉食,名曰“十二象”。意谓从鼠到猪十二属象的动物全有。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五:“一天哪里讨不上二十个钱,那就可以吃荤了!四城门卖的十二象,五钱吃两大碗,乡坝里能够吗?”
《国语辞典》:邛崃山(邛崃山)  拼音:qióng lái shān
1.山名。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岷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
2.县名。四川省成都市辖的县级市。
《国语辞典》:华阳县(华阳县)  拼音:huá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四川省西部,北接成都。始置于唐,境内水利富饶。农产有米、麦、烟草、甘蔗等。
《国语辞典》:离堆山(离堆山)  拼音:lí duī shān
山名。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辖都江堰市。秦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曾凿山导江,以避水患。民间传说李冰子二郎锁孽龙于其下深潭之中,后遂无水患。
《国语辞典》:玉垒山(玉垒山)  拼音:yù lěi shān
山名。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辖都江堰市西北。湔水发源于此。
《漢語大詞典》:龟步(龜步)
四川 成都 筑城的故事。相传“州城, 秦惠王 二十七年, 张仪 所筑。初 仪 筑城,屡頽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事见元和郡县志·剑南道上。 唐 骆宾王 《畴昔篇》:“川平烟雾开,游戏 锦城 隈。墉高龟步转,水浄雁文迴。”参见“ 龟化城 ”。
《漢語大詞典》:龟化城(龜化城)
四川 成都 的别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 秦惠王 二十七年,使 张仪 筑 成都城 ,屡頽。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 仪 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亦省称“ 龟城 ”。 唐 戎昱 《成都暮雨秋》:“九月 龟城 暮,愁人闭草堂。” 前蜀 杜光庭 《中和周天醮词》:“咸知帝力,主復王謡,然后畴赏 龟城 ,拜章凤闕。” 宋 薛季宣 《张村》诗:“ 青城 足躋攀,那染 龟城 尘。”
分類:四川成都
《漢語大詞典》:摩诃池(摩訶池)
池名。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东南十二里。相传 隋 蜀王秀 取土筑广子城,因为池。有一僧见之曰:“摩訶宫毗罗。”盖 胡 僧谓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其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訶池”。一说,为 隋 萧摩诃 所置,故名。 唐 高骈 《残春遣兴》诗:“画舸轻橈柳色新, 摩訶池 上醉青春。” 宋 陆游 《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 摩訶池 上追游路,红緑参差春晚。”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梅为琢鍊堆前树,人是 摩訶池 上莲。”
《漢語大詞典》:玉局化
地名。在 成都 市北。 宋 代著名道观 玉局观 设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成都 药市以 玉局化 为最盛,用九月九日。”参见“ 玉局观 ”。
《漢語大詞典》:玉局观(玉局觀)
宋 代著名的道观。设于 玉局化 。在今 四川 成都市 北。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六年“ 蜀 主詔於 玉局化 设道场” 胡三省 注引 宋 彭乘 《修玉局观记》:“ 后汉 永寿 元年, 李老君 与 张道陵 至此,有局脚玉牀自地而出, 老君 昇坐,为 道陵 説《南北斗经》,既去而坐隐,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 苏軾 ﹞在 永州 不多时,赦书又到,召还提举 玉局观 。”
《漢語大詞典》:应天三绝(應天三絶)
唐僖宗 年间, 孙位 在 成都 应天寺 左壁画坐天王及其部从鬼神像。 后蜀 景焕 又在右壁画天王像,与之相对。当时的词人 欧阳炯 为此作长歌,僧 梦归 草书此歌于壁。因画、诗、书法三者俱佳,时人称之“应天三絶”。参阅 宋 郭若虚 《图书见闻志·应天三绝》
《漢語大詞典》:铁官钱(鐵官錢)
东汉 公孙述 在 成都 自立为 蜀王 ,设铁官所铸之钱。后汉书·公孙述传:“ 述 废铜钱,置铁官钱,百姓货币不行。 蜀中 童謡曰:‘黄牛白腹,五銖当復。’” 李贤 注:“置铁官以铸钱。”参阅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
《漢語大詞典》:铜壶门(銅壺門)
宋 时 成都 铜壶阁 附近门名。 宋 陆游 《湖村月夕》之二:“最忆 铜壶门 外路,满街歌吹月如霜。” 游国恩 李易 注:“ 铜壶门 在 成都 。渭南文集·铜壶阁记:‘﹝阁﹞南直 剑南 、 西川门 ,西北距府五十步。’则 铜壶门 亦当在此附近。”
《國語辭典》:一琴一鹤(一琴一鶴)  拼音:yī qín yī hè
宋代赵抃入蜀为官,只带一张琴,一只鹤。见《宋史。卷三一六。赵抃传》。后用以形容行装简单。亦比喻官吏的清廉。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你把那行装整顿,无过是一琴一鹤紧随身。」
《国语辞典》:彭县(彭县)  拼音:péng xiàn
县名。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太平河东北岸。产铜,农产以稻、麦、甘藷及油菜籽等为主。
《国语辞典》:典鹔鹴裘(典鹔鹴裘)  拼音:diǎn sù shuāng qiú
汉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还居成都,家徒四壁,相如便把所穿的鹔鹴裘抵押与人去赊酒,与文君畅饮。见《西京杂记》卷二。后以典鹔鹴裘形容情谊深厚。宋。苏轼〈次韵孔常父送张天觉〉诗:「送君应典鹔鹴裘,凭仗千钟洗别愁。」宋。陆游〈题湖边旗亭〉诗:「春色初回杜若洲,佳人又典鹔鹴裘。」
《国语辞典》:彭门山(彭门山)  拼音:péng mén shān
山名。在四川省成都市辖彭州市西北,两峰对立如门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