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升平(昇平)
太平。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今宜改葬 蕃 武 ,选其家属诸被禁錮,一宜蠲除,则灾变可消,昇平可致也。” 唐 王昌龄 《放歌行》:“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平山冷燕》第一回:“话説先朝隆盛之时,天子有道,四海昇平,文武忠良,万民乐业。”
太平。汉书·梅福传:“使 孝武帝 听用其计,升平可致。”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南朝 梁 沈约 《南郊恩诏》之二:“仰寻先烈,思致升平。” 宋 朱淑真 《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升平。” 杨朔 《生命泉》:“这许多野物杂居一起,熙熙攘攘,和和睦睦,活现出一派升平景象。”
分類:太平升平
《漢語大詞典》:承平
治平相承;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 唐 鲍防 《杂感》诗:“ 汉 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 明 王琼 《双溪笔记》:“畿内、 山东 地方,因承平日久,物产繁盛。”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三:“只可惜在承平时候, 成都 地方不比 梁山泊 ,所以没有出头做一番事。”
《漢語大詞典》:太和(太龢)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漢語大詞典》:大和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漢語大詞典》:清平
(1).太平。 汉 班固 《两都赋》序:“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 唐 白居易 《赠梦得》诗:“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清 李渔 《玉搔头·闻警》:“他道清平世,忽起狼烽。”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革命与文学》:“世事临到清平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可以讴歌一下太平。”
(2).清和平允。世说新语·品藻“ 閭丘冲 ,优於 满奋 、 郝隆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冲 清平有鉴识。” 宋 苏轼 《〈王定国诗集〉叙》:“﹝ 王定国 ﹞以其 岭 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冯古浦 在 西林相公 席上咏牡丹云:‘诗到清平能动主,花虽富贵不骄人。’”
(3).廉洁公正。后汉书·鲁恭传:“迁光禄勋,选举清平,京师贵族莫能枉其正。”隋书·循吏传序:“吏之清平,失其所欲,虽崇其赏,犹或不为。” 唐 元稹 《连昌宫词》:“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
(4).平静。 朱德 《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湖水清平波浪无,楼船并进路航迂。” 冰心 《寄小读者》七:“我平时写作,喜在人静的时候,船上却处处是公共的地方,舱面阑边,人人可以来到。海景极好,心胸却难得清平。”
《漢語大詞典》:泰和
(1).太平。 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参见“ 太和 ”。
(2).天地间冲和之气。 明 徐渭 《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参见“ 太和 ”。
(3).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 太和 ”。
《漢語大詞典》:太和(太龢)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漢語大詞典》:平治
(1).谓合法度。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2).治理;整治。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百喻经·比种田喻:“问麦主言云:‘何能令是麦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粪水,故得如是?’” 宋 范成大 《麻线堆》诗:“况观峡山路,由来欠平治。” 清 刘大櫆 《乡饮宾方君墓志铭》:“镇人平治道路,君亦同为甃砌。”
(3).太平。 唐 韩愈 《董府君墓志铭》:“太师累践大官,臻宰相,致平治。”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 尧 之在位七十餘载,戒飭咨嗟,以致平治。”
(4).犹平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与御史大夫,亦可平治慊恨。”
《漢語大詞典》:咸平
和平;太平。《宋史·乐志七》:“锡以蕃祉,永保咸平。”
分類:和平太平
《漢語大詞典》:泰平
(1).太平。时世安宁和平。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汉 扬雄 《法言·五百》:“继 周 者未欲泰平也,如欲泰平也,捨之而用佗道,亦无由至矣。”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方今向泰平,元凯承 华勛 。” 鲁迅 《彷徨·长明灯》:“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
(2).连续三年农业有成谓之“泰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颜师古 注引 郑 氏曰:“进上百工之业也。或曰进上农工诸事业,名曰登。”
《漢語大詞典》:泰定
(1).安定;镇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成玄英 疏:“且德宇安泰而静定者,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新唐书·王重荣传:“ 珙 任威虐,杀人断首置前,而颜色泰定。”
(2).指太平。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明帝 、 章帝 继 光武 而臻泰定。”
《漢語大詞典》:乂安
太平;安定。史记·孝武本纪:“ 汉 兴已六十餘岁矣,天下乂安。”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山本命醮词》:“眷属乂安,公私和泰。”《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故事出在 东汉 光武 年间,那时天下乂安,万民乐业。” 鲁迅 《集外集拾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不待惩劝,而国乂安。”
分類:太平安定
《漢語大詞典》:大平
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诗·周颂·维天之命序:“维天之命,大平告 文王 也。”庄子·天道:“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
《漢語大詞典》:丕平
太平。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一:“佇观来效,共致丕平。” 宋 陆游 《会庆节贺表》:“有王者兴,爰启丕平之运。” 明 李东阳 《经筵讲章·昔君文武至付畀四方》:“减薄税敛,使天下都富足,无有穷困,这是丕平。”
分類:太平
《漢語大詞典》:康安
太平。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贞观 四载,天下康安,断死刑至二十九人而已。”
分類:太平
《漢語大詞典》:齐泰(齊泰)
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超隆平於 殷 周 ,踵 羲皇 而齐泰。” 晋 陆机 《七徵》:“盪流风于壅俗,给天民乎齐泰。”
分類:太平
《漢語大詞典》:升泰(昇泰)
太平。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姦党破则昇泰之所由也,主威夺则危亡之端渐矣。”
分類: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