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瞋怒
表示十分愤怒;恼火。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家纪:“初 如来 在 乌塲国 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齐 吏部侍郎 房文烈 ,未尝瞋怒。” 李劼人 《大波》第四部第三章:“不等 楚用 开口,她又忽然瞋怒起来,咬紧牙齿说道:‘不消说,定是那个老不死的东西多的嘴!’”参见“ 瞋毒 ”。
分類:愤怒恼火
《漢語大詞典》:瞋毒
梵语krodha意译。佛教语。“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为最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以弘济为心,龙乘瞋毒作暴,僧伽蓝、窣堵波六坏七成。”参见“ 三毒 ”。
《國語辭典》:赭面  拼音:zhě miàn
把脸涂成赤褐色。《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上》:「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唐。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国语辞典》:乱颤(乱颤)  拼音:luàn chàn
形容非常快乐或痛苦、愤怒的情态。如:「当她一听到上榜的消息,便笑得浑身乱颤。」也作「乱战」。
《漢語大詞典》:重怒
谓增添愤怒。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图 晋 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 晋 君。” 刘文淇 疏证:“重怒,蒙重其怒也。”
《漢語大詞典》:抉眦(抉眥)
目眥欲裂。形容愤怒之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第一节》:“待之以非礼,迫之以难堪,则弱者抉眥,其爱自由心使然也。”
分類:愤怒
《漢語大詞典》:躁愤(躁憤)
烦躁愤怒。 宋 欧阳修 《与谢景山书》:“古人久困不得其志,则多躁愤佯狂,失其常节。”宋史·南唐世家·李景:“ 景 既失 淮南 之地,颇躁愤,恶其大臣 宋齐丘 、 陈觉 、 李徵古 ,皆杀之。”
《漢語大詞典》:惊愤(驚憤)
惊讶愤怒。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无名氏《河东记·独孤遐叔》:“﹝ 遐叔 ﹞即下屋袱,稍於暗处,迫而察焉,乃真是妻也…… 遐叔 惊愤,久之,计无所出,乃就阶陛间捫一大砖,向座飞击,砖纔至地,悄然一无所有。”
分類:惊讶愤怒
《漢語大詞典》:悲怒
悲痛愤怒。宋史·后妃传下·高宗刘贵妃:“ 崔妃 独左视无戚容,帝悲怒,疑其为厌蛊。”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亦知此老愤不平,万窍争号泄悲怒。”
《漢語大詞典》:释愤(釋憤)
消除愤怒;排遣愤懣。 唐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五十韵》:“鬼神潜释愤,夷狄远输诚。” 鲁迅 《华盖集续编·小引》:“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
《國語辭典》:怒斥  拼音:nù chì
生气责骂。如:「教训子女,与其大声怒斥,不如婉言相劝。」《清史稿。卷四九一。忠义列传五。文颖列传》:「或讽以出城待援者,怒斥曰:『与城俱存亡,岂有临难苟免之文某哉?』」
《國語辭典》:么娘(麼娘)  拼音:mó niáng
1.这样、这么。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高杆首吊脊梁,木驴上碎分张,浑身的害么娘碗大血疔疮。」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你看我抖搜著老精神,我与你便花白么娘那小贱人!想著你二十载夫妻怎下的索休离。」也作「波娘」、「末娘」。
2.语气词。表示吧的意思。元。无名氏〈步步娇。不得温存〉曲:「独宿鸳帷甚情况,疾睡来么娘!百忙里铰甚么鞋儿样。」
《漢語大詞典》:血怒
谓愤怒已极。人盛怒则热血上涌,故云。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 泚 于 宣政殿 僭即大位,愚智莫不血怒。”
分類:愤怒盛怒
《漢語大詞典》:他妈(他媽)
詈词。用于句中。表示怨恨、愤怒等情绪。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咱们是苦差使呀!几两银子的饷,就是他妈卖命钱!” 萧乾 《栗子·栗子》:“如果那家伙再‘喂’,就先用拳头给他妈一下。”
《漢語大詞典》:衔怒(銜怒)
心怀愤怒。后汉书·种暠传:“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冀 由是衔怒于 暠 。”
《漢語大詞典》:躁怒
烦躁愤怒。 宋 文同 《蒲生锺馗》诗:“此神噉鬼充旦暮,其腹尚馁色躁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一员官:“公怒,大駡,呼杖,逼夫人伏受……然以久离之琴瑟,何至以一言而躁怒至此,岂人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