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怒吼  拼音:nù hǒu
人、兽因愤怒而发出吼叫。也形容风、涛等发出巨大的声音。如:「狂风怒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于所蓄二牛,忽怒吼跃入,奋角与盗斗,挺刃交下,斗愈力,盗竟受伤狼狈去。」
《國語辭典》:张目(張目)  拼音:zhāng mù
1.睁大眼睛,怒目而视。《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三国演义》第四七回:「曹操于几案上翻覆将书看了十馀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
2.因言行受他人赞同而声势更壮。
《國語辭典》:含怒  拼音:hán nù
心怀愤怒。《书经。无逸》:「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战国策。赵策二》:「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
《漢語大詞典》:愤怨(憤怨)
愤怒怨恨。《汉书·叙传下》:“ 项氏 畔换,黜我 巴 汉 ,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 李义府 以立后之功,独见委用,陷害忠良,天下愤怨。”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夫人道:‘我母子并无异心。只为公子来迟,不将姻事为重,所以小女心中愤怨,公子休得多疑。’”
《漢語大詞典》:郁怒
气势盛积。 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野性脱羈馽,饮齕遂所求。腹干颇肥张,欝怒何彪休。”
分類:气势
《國語辭典》:义愤(義憤)  拼音:yì fèn
出于正义的愤怒。《红楼梦》第六○回:「四人终是小孩子心性,只顾他们情分上义愤,便不顾别的。」
《漢語大詞典》:怒猊
愤怒的狮子。形容笔势或文风遒劲。新唐书·徐诰传:“尝书二十四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云。”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陈维崧 ﹞《贺新郎·席上呈芝鹿先生》:‘话到英雄方失志,老鶻飞来杰杰……’笔势亦如怒猊俊鶻。”
《漢語大詞典》:拗怒
愤怒不平。《旧唐书·郑畋传》:“殊不知五侯拗怒,期分 项羽 之尸;四塚既成,待葬 蚩尤 之骨。”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阴氏妹:“家人奔救,女力甚猛,五六人持之,方得脱挟。归问其故,犹拗怒咆哮。” 清 龚自珍 《送徐铁孙序》:“则如 岭 之表,海之滸,磅礴浩汹,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分類:愤怒不平
《漢語大詞典》:愤疾(憤疾)
亦作“ 愤嫉 ”。
(1).愤怒憎恶。后汉书·党锢传序:“ 膺 愈怀愤疾,竟案杀之。”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縉绅,羣臣愤嫉,莫敢出气。” 章炳麟 《五无论》:“夫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此 庄生 所为愤嫉。”
(2).谓气愤不平。 宋 苏轼 《代吕大防乞录用吕诲子孙札子》:“﹝ 吕诲 ﹞虽处散地,未尝一日有忘朝廷之意。忧伤愤疾,以致殞没。”
《漢語大詞典》:衔须(銜鬚)
(1).口含胡须。 东汉 温序 为 隗嚣 别将 苟宇 所拘劫,坚强不屈,拒绝投降。 宇 赐剑使自裁。“ 序 受剑,衔鬚於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鬚污土。’遂伏剑而死。”事见后汉书·独行传·温序。后因以“衔鬚”表示临难不屈、大义凛然。北史·郦道元传论:“ 道元 遭命,有衔鬚之风。”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朱贵庙碑:“ 扬州 都督,殉早衔鬚。”
(2).口含胡须。一种愤怒的表示。南齐书·柳世隆传:“ 攘 兵烧营而去,火起仍觉, 攸之 怒,衔鬚咀之。”
《國語辭典》:搏手  拼音:bó shǒu
两手不停相摩搓或相拍打。表示气愤或无计可施。《后汉书。卷五一。李陈庞陈桥列传。庞参》:「田畴不得垦辟,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穷,无望来秋。」《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列传下。崔胤》:「自季述废天子,天下之人未尝忘,武夫义臣搏手愤惋。」
《漢語大詞典》:怒心
愤怒之心。礼记·乐记:“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孔颖达 疏:“谓忽遇恶事而心恚怒。”列子·黄帝:“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人怀怒心,如报私讎。”
分類:愤怒
《國語辭典》:怫然  拼音:fèi rán
忿怒、生气的样子。《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却见说了这话,心里怫然,便道:『我无尊人拘管,只碍得这个小业畜!不问怎的结果了他?等我自由自在。』」
分類:愤怒
《國語辭典》:公愤(公憤)  拼音:gōng fèn
众人共同的愤慨。《老残游记》第五回:「所以大家动了公愤,齐心齐意要破这一案。」《文明小史》第一回:「太尊媚外,永顺县察看矿苗;童子成军,明伦堂大抒公愤。」
分類:公众愤怒
《漢語大詞典》:指冠
头发直竖,顶着帽子。比喻愤怒的样子。庄子·盗跖:“ 盗跖 闻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士皆瞋目,髮尽上指冠。” 明 李贽 《读史·张千载》:“生当指冠,死当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