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714,分115頁顯示  上一頁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頁
分類詞彙(續上)
南海
城市
黄雲
夷狄
一帶
山東
邊城
南方
上游
方外
河朔
山外
腹心
南朝
中州
《國語辭典》:南海  拼音:nán hǎi
1.泛指南方海域。《文選。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振鱗南海,濯翼清流。」
2.海洋名。自臺灣海峽經大陸地區福建南端至廣東之雷州半島、海南島一帶的海面。
3.北京三海之一。參見「三海」條。
4.縣名。位於大陸地區廣東省番禺縣西北,廣州市西南。
《國語辭典》:城市  拼音:chéng shì
有寬廣繁盛的街道,人口集中,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相對於鄉村而言。如:「臺北是臺灣重要的城市之一。」
《漢語大詞典》:黄云(黄雲)
(1).黄色的云气。(1)天子气。古微书·洛书纬:“ 黄帝 起,黄云扶日。”宋书·符瑞志上:“ 帝尧 之母曰 庆都 ,生於 斗维 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 尧 之诞生,常有黄云垂覆; 舜 之御宇,常有黄云凝空。”(2)祥瑞之气。汉书·郊祀志上:“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姦诈,乃以礼祠,迎鼎至 甘泉 ,从上行,荐之。至 中山 ,晏温,有黄云焉。”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 沈佺期 《改年观赦》诗:‘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望气经》云:‘黄云四出,主赦。’黄气,黄云也。”(3)雪天之云。下雪天云特黄于常云,故称。 宋 曾巩 《咏雪》:“黄云半夜满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
(2).黄尘;沙尘。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唐 孟郊 《感怀》诗:“登高望寒原,黄云鬱峥嶸。” 明 王世贞 《立春前一日过尹汝渔副使饮》诗:“落日千门飞鴈去,黄云一骑按雕迴。”
(3).边塞之云。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 唐 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一:“山晚黄云合,归时恐路迷。” 仇兆鳌 注:“塞云多黄,故公诗云‘黄云高未动’,又云‘山晚黄云合’。” 明 李梦阳 《石将军战场歌》:“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
(4).比喻成熟的稻麦。 宋 王安石 《同陈和叔游齐安院》诗:“繅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 明 高启 《看刈禾》诗:“黄云渐收尽,旷望空郊平。”
《國語辭典》:夷狄  拼音:yí dí
古稱四境未開化的民族。《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母親夷狄,以疏其屬。」《大宋宣和遺事。元集》:「陰濁用事底時節,夷狄陸梁,小人得志。」
《國語辭典》:一帶  拼音:yī dài
1.形容景物綿長似帶子。《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寨西一帶長堤,無水,可盡伏精兵。」《紅樓夢》第一四回:「陳設百耍,浩浩蕩蕩,一帶擺三四里遠。」
2.一大片。泛指某處及附近相連屬的地方。《三國演義》第六二回:「此間一帶,正靠涪江,江水大急。」《儒林外史》第一回:「湖邊一帶綠草,各家的牛都在那裡打睡。」
《國語辭典》:山東  拼音:shān dōng
1.省名。參見「山東省」條。
2.戰國時指函谷關、崤山以東。《戰國策。趙策二》:「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關以害山東矣。」
3.太行山以東。唐。章碭〈焚書坑〉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
4.古亦指華山以東。《漢書。卷六九。趙充國等傳》贊曰:「秦漢已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國語辭典》:山西  拼音:shān xī
1.省名。參見「山西省」條。
2.古稱華山之西。《漢書。卷六九。趙充國等傳。贊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漢語大詞典》:边城(邊城)
(1).指靠近国界的城市。管子·度地:“当冬三月,天地闭藏,暑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然,利以填塞空郄,缮边城,涂郭术。”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往者县官未事 胡 越 之时,边城四面受敌,北边尤被其苦。” 唐 杜甫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边城有餘力,早寄从军诗。” 明 冯梦龙 《邯郸梦·天山勒石》:“拓邉城,功非小。”《人民日报》1981.8.2:“边城 乌鲁木齐市 今天雨后初晴。”
(2).指靠近两个地区交界处的城镇。 沈从文 《边城》三:“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國語辭典》:南方  拼音:nán fāng
1.方位名。北的對面,即南邊。
2.泛指大陸南部地區,約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諸地。《左傳。昭公十九年》:「若大城城父,而寘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後漢書。卷四八。楊終傳》:「且南方暑溼,障毒互生。」
《國語辭典》:上游  拼音:shàng yóu
1.河流的發源地及其鄰近的區域。《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晉。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三:「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
2.前列。唐。羅隱 春日投錢塘元帥尚父詩二首之二:「征東幕府十三州,敢望非才忝上游?」《宋史。卷四四三。文苑列傳五。黃伯思》:「甫冠,入太學,校藝屢占上游。」
3.上司、上級。《官話指南。卷二。官商吐屬》:「那兒的話呢?老兄如此大才,無怪上游器重!」清。徐珂《清稗類鈔。才辯類。王文勤設辭拒人》:「仁和王文勤公文韶在樞垣時,……曰:『如君之才,必為上游所賞,老朽之言,不足增重也。』」
《國語辭典》:方外  拼音:fāng wài
1.世外。多指仙境或僧道之修行處所。《淮南子。俶真》:「馳於方外,休乎宇內。」唐。韓翃 同題仙游觀詩:「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2.指京畿之外或邊遠異域。《詩經。商頌。長發》:「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時方外事胡越,內興制度,國家多事,自公孫弘以下至司馬遷皆奉使方外。」
《國語辭典》:河朔  拼音:hé shuò
泛指黃河以北的地方。《書經。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威振河朔,名重天下。」
分類:黄河地区
《漢語大詞典》:河朔饮(河朔飲)
初学记卷三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大驾都 许 ,使光禄大夫 刘松 北镇 袁绍 军,与 绍 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 河 朔有避暑饮。”后因以“河朔饮”指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 南朝 梁 何逊 《苦热》诗:“实无 河 朔饮,空有 临淄 汗。” 北周 庾信 《聘齐秋晚馆中饮酒》诗:“欣兹 河 朔饮,对此 洛阳 才。” 清 曹寅 《惜红衣·东渚荷花》词:“故人要我, 河 朔饮,深杯未足。”亦省作“ 河朔 ”。 唐 王勃 《夏日宴张二林亭序》:“香杯浊醴,是 河 朔之平生;雄笔清词,得 高阳 之意气。” 清 孙枝蔚 《宴集李嗣远东园分韵得幢字侵字》:“高会追 河 朔,凉风满北窻。”
《國語辭典》:山外  拼音:shān wài
中國佛教天台宗在宋代分山家和山外兩派。悟因受他宗思想的影響,主張修觀,但觀真心法性。因此認為《金光明玄義》廣本是偽作,引起知禮的批判,認為背離天台宗的思想。以悟因師徒寺院位在山城之外,故稱為「山外」。《佛袓統紀》卷一○:「而四明之學者始指恩、清、昭、圓之學,稱為『山外』。」
《漢語大詞典》:山家宗
佛教天台宗流派之一。天台宗传至 宋 代分为两派:一为 晤恩 派,名山外宗,今失传;一为 四明尊者知礼法师 派,名山家宗,是天台宗的正统。
《國語辭典》:腹心  拼音:fù xīn
1.腹與胸。比喻切近的關係。《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大戴禮記。主言》:「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保子之見慈母也。」
2.比喻極親密而可深信之人。《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大宋宣和遺事。利集》:「收天下姦邪之士,以為腹心。」
3.至誠之心。《左傳。宣公十二年》:「敢布腹心,君實圖之。」《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枚乘》:「臣乘願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於臣乘言。」
《國語辭典》:南朝  拼音:nán cháo
(西元420~589)東晉以後,漢族先後於長江以南建立了宋、齊、梁、陳四朝,均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朝」。後為隋文帝所滅。
《國語辭典》:南北朝  拼音:nán běi cháo
(西元420~589)東晉以後,宋、齊、梁、陳四朝先後於南方建立政權,是為南朝。後漢、東西魏、北齊、北周於北方建立政權,是為北朝。南北分裂百餘年,至隋篡周滅陳,方告統一。
《國語辭典》:中州  拼音:zhōng zhōu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帶)位居九州正中,故稱為「中州」。晉。桓溫〈平洛表薦謝尚〉:「今中州既平,宜時綏定。」
2.中原地區。《三國志。卷六○。吳書。全琮傳》:「是時中州士人避亂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數。」
3.全中國。《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唐。王維〈奉和聖製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制〉詩:「宸章類河漢,垂象萬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