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神州
(1).指中原地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王丞相 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 楚 囚相对!’”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梦绕神州路,悵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金 刘昂霄 《题裕之家山图》诗:“万里神州刼火餘,九原 夷甫 有餘辜。”
(2).指京都。《文选·左思〈咏史诗〉》:“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吕向 注:“神州,京都也。” 唐 王勃 《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山人卖药,忽至神州,惊帝室之威灵,伟皇居之壮丽。”
(3). 中国 的别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堂堂中土,亘古制 匈奴 ;烈烈神州,岂今宥胡狗!”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神州原来是赤县,会看赤帜满神州。”参见“ 神州赤县 ”。
(4).亦作“ 神洲 ”。古代神话传说中指神仙活动处。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朝发 泰 华 ,夕宿神州。” 戴明扬 校注引《河图括地象》:“ 崑崙 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按, 吴宽 丛书堂钞本“州”作“洲”。 宋 史乐 《广卓异记·潜山真君》:“﹝ 潜山真君 ﹞入 劳盛山 昇仙,住方丈之室。神洲受太元生籙,以五芝为粮,太上补为修门郎。” 清 黄景仁 《满庭芳》词:“题下琼籤,唤来青使,邀他仙侣神洲。”
《漢語大詞典》:神州赤县(神州赤縣)
战国 时 齐 人 邹衍 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唐 刘禹锡 《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 中国 的别称。 清 李渔 《奈何天·师捷》:“把中原厮扰,军声似海涛,看取神州赤县似蜃气潜消。” 谭作民 噩梦诗:“神州赤县殊今昔,夏非我夏冬非冬。” 李大钊 《青春》:“神州赤县,古称天府,胡以至今徒有万木秋声、萧萧落叶之悲,昔时繁华之盛,荒凉废落至於此极也!”
分類:华夏中国
《漢語大詞典》:中州
(1).古 豫州 (今 河南省 一带)地处九州之中,称为 中州 。 汉 王充 论衡·对作:“ 建初 孟年, 中州 颇歉, 潁川 汝南 民流四散。” 晋 桓温 《平洛表》:“今 中州 既平,宜时绥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2).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吴志·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 琮 者以百数。” 宋 王安石 《黄河》诗:“派出 昆仑 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是时 交州 为东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异教异俗,思想较中州能自由开发。”
(3).归属中土的州郡。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 张仪 躡踵乘便,纵兵大破之。 蜀侯 诛, 賨邑 灭,至今 蜀 为中州。”
(4).中等州郡。新唐书·选举志上:“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通志·地理一:“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不满为下州。”
《漢語大詞典》:中国(中國)
1.上古时代,我国 华夏 族建国于 黄河 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韩非子·孤愤:“夫 越 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於己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大 河 之始决於 瓠子 也,涓涓尔,及其卒,泛滥为中国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江 左地促,不如中国。”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岭外梅花:“岭外梅花与中国异,其花几类桃花之色,而唇红香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柳边纪略》:“泉甘土肥,物产如参貂,非中国有。”
2.指生长、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晋书·宣帝纪:“ 吴 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 东关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 籍 中国也,而与夷狄无异。”宋史·岳飞传:“ 金 人所以立 刘豫 於 河 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
3.犹国家,朝廷。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4.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 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骃 集解引 刘熙 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 啼竹素女怨, 李凭 中国弹箜篌。” 方世举 注:“中国,作都中解。”
5.我国的专称。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中国 所行於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 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6.指 恒河 中流一带的 中印度 ,佛教徒译称 中国 。参阅 晋 法显 佛国记
《漢語大詞典》:中土
(1).中等的土壤。管子·地员:“中土曰五怸,五怸之状,廩然如壏,润溼以处。”
(2).指 冀州 。《淮南子·墬形训》:“正中 冀州 曰中土。” 高诱 注:“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
(3).指中原地区。 汉 陆贾 新语·怀虑:“ 鲁庄公 据中土之地,承圣人之后。”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 江 南者皆未还中土。” 元 王恽 《灵岩寺》诗:“中土论名刹,兹山第一巖。”
(4).指 中国 。后汉书·西域传论:“其国则殷乎中土。”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写经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有篆籀之变体乎!”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我中土 华 人曷不乘时雪忿,勿为妖惑自縻。” 阿英 《胡沙随笔·卖碑记》:“他们自从踏入中土,现在是一个个都成了财翁。”
《漢語大詞典》:东隅(東隅)
(1).东角;东方。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直室东隅。” 明 茅溱 《双调夜行船序·宴蓟镇宛在亭四景》套曲:“边境无虞,喜青阳布暖,斗指东隅。”
(2).古代指中原地区以东的小国。逸周书·大匡:“ 管叔 自作 殷 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 孔晁 注:“东隅自 殷 以东,旅謁各使,陈其政事者也。”隋书·许善心传:“ 李虔 僻处西土, 陆机 少长东隅。”
(3).指日本。 章炳麟 《韵文集自叙》:“余生残 清 之季,逃窜东隅。”
(4).亦作“ 东嵎 ”。因日出东隅,故以“东隅”指早晨,引申指始,初。后汉书·冯异传:“ 赤眉 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黽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晋 陆云 《答兄平原书》:“昔我往矣,辰在东嵎;今我于兹,日薄桑榆。”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一:“某惟有益鞭其后,再鼓而前,失东隅收桑榆,詎敢忘于愤悱。”
《漢語大詞典》:秦中
(1).古地区名。指今 陕西 中部平原地区,因 春秋 、 战国 时地属 秦国 而得名。也称 关中 。史记·封禅书:“ 杜主 ,故 周 之右将军,其在 秦中 最小鬼之神者。”汉书·娄敬传:“ 秦中 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 颜师古 注:“ 秦中 谓 关中 ,故 秦 地也。” 唐 张说 《早渡蒲关》诗:“鸣鑾下 蒲阪 ,飞斾入 秦中 。”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你是长吟 洛下 ,避俗 秦中 ,隐迹 青城 。”
(2).指 秦二世 胡亥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匡衡守正:“《郊祀志》: 南山 巫祠 秦中 。 秦中 者, 二世皇帝 也。以其彊死,魂魄为厉,故祠之。”
《漢語大詞典》:华夏(華夏)
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 威震华夏, 曹公 议徙 许都 以避其鋭。”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弔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漢語大詞典》:中夏
(1).指华夏; 中国 。文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吕向 注:“中夏, 中国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法流中夏,自 法显 始也。” 唐 白居易 《册新回鹘可汗文》:“克保大义,永藩中夏。”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虽然在这些年,样板戏以独霸中夏的势焰充斥在文、音、美、剧各方面,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看过一出、一次。”
(2).指中原地区。 晋 陆机 《辨亡论》:“ 魏 人据中夏, 汉 氏有 岷 益 , 吴 制 荆 扬 而奄 交 广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李平阳 , 秦州 子,中夏名士。”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河 、 济 之间,古称 中夏 ,故北音谓之 夏 声,又谓之雅言。”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淮南子·说林训》:“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诗:“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宋 苏轼 《答湖守滕达道》:“忽復中夏,永日杜门。”
指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告振旅之陈。”
《漢語大詞典》:南道
(1).指南方。史记·游侠列传:“至若北道 姚氏 ,西道诸 杜 ,南道 仇景 ,东道 赵他 、 羽公子 , 南阳 赵调 之徒,此 盗跖 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 汉 王充 论衡·言毒:“南道名毒曰短弧。”
(2).南面或南方的道路。《楚辞·刘向〈九叹·忧苦〉》:“邅彼南道兮,征夫宵行。” 王逸 注:“言己放流转彼 江南 之道。”
(3).专指古代中原地区对 西域 交通的主要道路南北二道中的南道。汉书·西域传上:“自 玉门 、 阳关 出 西域 有两道。从 鄯善 傍 南山 北,波河西行至 莎车 ,为南道;南道西踰 葱岭 则出 大月氏 、 安息 。”
《漢語大詞典》:北道
(1).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对 西域 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据汉书·西域传,自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大体经今 新疆 中部 天山山脉 和 塔里木河 之间的通道西行,在 疏勒 以西越过 葱岭 ,通往今 中亚 各地。据隋书·裴矩传,自 敦煌 取道 伊吾 ,大体经今 新疆 天山山脉 以北和 伊犁河 流域的通道西行,通往今 中亚 和 西亚 。另据 唐 道宣 释迦方志卷上,还有一条自 伊州 经今 天山山脉 和 塔里木河 之间的通道西行,越过 凌山 ,通往今 中亚 各地的路线。 玄奘 赴 印 时,即取此线。
(2).泛指向北方的道路。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杭州 周汾 ,字 蓉衣 ,《咏春柳》云:‘ 西湖 送我离家早,北道看人得第多。’”
《漢語大詞典》:十州
泛指 黄河 以南的中原地区。 明 李东阳 《闻鸡行》:“十州父老皆部曲,谁遣其儿作都督。中原未清壮士死,遗恨 吴 江半江水。”
《漢語大詞典》:诸夏(諸夏)
(1). 周 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灭国十五有餘,独先诸夏, 鲁 晋 俱诸夏也。”
(2).指 中国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 瞿曇 之书,能入诸夏,而 宣尼 之书,不能至 跋提河 者,以声音之道障阂耳。” 郭沫若 《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漢語大詞典》:中区(中區)
(1).区中,人世间。 汉 蔡邕 《释诲》:“纳玄策於圣德,宣太平於中区。”文选·陆机〈文赋〉:“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 李善 注:“中区,区中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曜德中区,黎庶知让。” 明 冯班 《杂诗》之二:“盛誉冠中区,膏明惟自煎。”
(2).中心区域。文选·左思〈蜀都赋〉:“於是金城石郭,兼匝中区。” 刘良 注:“区,区域也。” 南朝 梁简文帝 《蜀国弦歌篇》:“铜梁指 斜谷 , 剑道 望中区。”宋史·律历志三:“国家飞运于 宋 ,作京于 汴 ,诚万国之中区矣。”
(3).指中原地区。 宋 欧阳修 《南省试策五道》:“国家守承平之基,御中区之广。” 章炳麟 《论汉字统一会》:“彼以己国为主,而 震旦 、 朝鲜 皆其宾从,斯则无责尔矣。若欲旁达中区,从其节度……亦不自量度哉。”
(4).指心胸之中。 唐 李贺 《酒罢赠张大彻诗》:“ 陇西 长吉 摧頽客,酒阑感觉中区窄。” 王琦 注:“中区窄,谓心事不舒。”
《漢語大詞典》:冀州
(1).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两 河 间曰 冀州 。” 郭璞 注:“自东 河 至西 河 。”书·禹贡:“ 冀州 ,既载 壶口 。” 蔡沉 集传:“ 冀州 ,帝都之地,三面距 河 : 兗 , 河 之西; 雍 , 河 之东; 豫 , 河 之北。周礼·职方:‘ 河 内曰 冀州 ’是也。”
(2).指今 陕西 和 山西 间 黄河 以东, 河南 和 山西 间 黄河 以北, 山东 西北和 河北 东南部地区。
(3).自 汉 至 清 行政区划名。 汉武帝 时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 河北省 中南部, 山东省 西端和 河南省 北端。后代辖境渐小,治所亦迁移不一。
(4).古代称中原地区。《楚辞·九歌·云中君》:“览 冀州 兮有餘,横四海兮焉穷?”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二·女皇氏:“然后四极正, 冀州 寧。” 罗苹 注:“中国摠谓之 冀州 。”
《漢語大詞典》:中境
(1).犹中土,指中原地区。魏书·礼志一:“正位中境,奄有万方。”
(2).心境。 宋 陶谷 清异录·衣服:“ 武帝 缘金丹示孽,中境躁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