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6,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垂训
训辞
训诂
谟训
经训
宝训
大训
训诰
教训
训言
庭训
训导
家训
训齐
训迪
《漢語大詞典》:垂训(垂訓)
垂示教训。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諫以明节。” 刘良 注:“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后人。”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先王垂训,开端中人。” 明 李贽 《答马历山书》:“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正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 清 陈炽 《〈盛世危言〉序》:“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空文垂训,道可传而器不可传。”
《國語辭典》:训辞(訓辭)  拼音:xùn cí
教训的言语。《左传。僖公七年》:「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也作「训词」。
分類:训教
《國語辭典》:训诂(訓詁)  拼音:xùn gǔ
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如不聿为笔。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谟训(謨訓)
亦作“謩训”。
(1).谋略和训诲。书·胤征:“圣有謨训,明徵定保。” 孔 传:“圣人所谋之教训,为世明证,所以定国安家。” 唐 权德舆 《唐故尚书兵部郎中杨君文集序》:“协书命於謩训,荐声诗於郊庙。” 章炳麟 《艾如张董逃歌序》:“古之謨训,上思利民,忠也;朋友善道,忠也;憔悴事君,忠也。”
(2).谟和训。尚书文体名。 唐 柳宗元 《〈杨评事文集〉后序》:“著述者流,盖出於之謨训,之象繫。”
《國語辭典》:经训(經訓)  拼音:jīng xùn
经义的解释。《后汉书。卷三五。张纯等传。论曰》:「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
《漢語大詞典》:宝训(寶訓)
(1).皇帝的言论诏谕。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尝侍上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公歷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 元 袁桷 《装马曲》:“须臾玉巵黄帕覆,宝训传宣争頫首。”
(2).引申为宝贵的格言。 鲁迅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二十年前到黑市,买得一张符,名叫‘鬼画符’。虽然不过一团糟,但帖在壁上看起来,却随时显出各样的文字,是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箴。”
《漢語大詞典》:大训(大訓)
先王圣哲的教言。书·顾命:“嗣守 文 武 大训,无敢昏逾。” 孔 传:“言奉顺继守 文 武 大教,无敢昏乱逾越。”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恪慎厥躬,祗勤于大训。” 明 宋濂 《送晋王傅李君思迪之官》诗序:“日以法言大训陈於前,俾王为哲王,斯民为 唐 虞 之民。” 清 龚自珍 《语录》:“凡 老氏 之大训九:曰虚、曰柔、曰默、曰静、曰退、曰守、曰慈、曰嗇。”
《漢語大詞典》:训诰(訓誥)
(1).尚书六体中训与诰的并称。训乃教导之词,诰则用于会同时的告诫。《书序》:“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下:“演畴皇极,训誥之韵者也。” 罗惇曧 《文学源流》:“典謨训誥之文,皆言简质而意博深。”参见“ 六体 ”。
(2).泛指训导告诫之类的文辞。《陈书·宣帝纪》:“懋赏之言,明于训誥;挟纊之美,著在抚巡。” 宋 陆佃 《答陈民先都曹书》:“古之人胥训誥,不必亲相与言也,以文与象示之而已。”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丝纶簿:“且宦寺不当干政,祖宗训誥,可据者甚多。”参见“ 六体 ”。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國語辭典》:教训(教訓)  拼音:jiào xun
1.教导训戒。《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近来蒙少爷的教训,才晓得书是该念的。」《文明小史》第二二回:「老夫子教训得极是,兄弟偏见了。」
2.从失败或错误的经验中取得的认识。如:「你应牢记这一次的教训,下次才不会再犯。」
《漢語大詞典》:训言(訓言)
教诲之言。 宋 宋祁 《代杨太尉谢加节度使表》:“臣敢不祗服训言,罄输忠力。” 清 马维翰 《早发侜浦》诗:“铭心宝训言,守身日三省。”
分類:教诲
《國語辭典》:庭训(庭訓)  拼音:tíng xùn
父亲的教诲。《晋书。卷八二。孙盛传》:「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
《國語辭典》:训导(訓導)  拼音:xùn dǎo
1.教训劝导。《国语。楚语上》:「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
2.职官名。明、清于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职司教育学生。其副职皆称为「训导」。清末废。
3.以往各级学校负责管理学生生活教育的部门或人员,现已改为学生事务处。
《國語辭典》:家训(家訓)  拼音:jiā xùn
治家立身,用以垂训子孙之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拙夫家训颇严,本不敢私做的。」也作「家诫」。
《漢語大詞典》:训齐(訓齊)
(1).教化、齐一。 唐 裴素 《重修汉未央宫记》:“朕常以古事况今,亦欲顺考古道、训齐天下也。” 唐 吕温 《上族叔齐河南书》:“伏维叔父藴特达之明,哀《雅》《颂》之缺,常欲以 三代 制度,训齐斯文。”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邇遐,使徧知於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於羣心。”
(2).训练整治。 唐 陆贽 《论缘边守备事宜状》:“择将吏以抚寧众庶,修纪律以训齐师徒。” 宋 宋庠 《管军加团练刺史制》:“王者崇卫帅兵,分建营府,必咨忠慎,以领训齐。” 元 黄溍 《武略将军海道漕运副万户曹公墓志铭》:“有伟 曹公 ,孔敏具武,出长万夫,训齐行伍。”
《國語辭典》:训迪(訓迪)  拼音:xùn dí
教诲启发。《书经。周官》:「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
分類:教诲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