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亡实(亡實)
不符合事实。汉书·高帝纪下:“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诞谩败事,而巽懦则有餘;浮躁大言,而矜夸之亡实。”
《國語辭典》:假象  拼音:jiǎ xiàng
与事物本质不相符的虚伪表象。如:「近来房地产的交易看似又活络起来,其实那只不过是财团炒作的假象。」
《漢語大詞典》:合事
符合事理。《四游记·猪八戒思淫被难》:“ 八戒 慾心未遂,只管埋怨説:‘师父不合事,就不顺从,也初时依他,拐些茶饭吃了,落得一阵好睡。’”
《漢語大詞典》:合矩
符合规范。 南朝 梁武帝 《答陶弘景书》:“扬波折节,中规合矩。” 南朝 梁 沈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动容合矩,吐言被律。”
《漢語大詞典》:中墨
符合准绳。 明 何景明 《蹇赋》:“孅趋曲趦兮,匡士所恶;旋辟中墨兮,又羣情之所妬。”
《國語辭典》:正规(正規)  拼音:zhèng guī
符合正式规定的或正常标准的。如:「正规教育」、「正规部队」。
《國語辭典》:中式  拼音:zhòng shì
1.符合规格。汉。桓宽《盐铁论。错币》:「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又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不中式不得上。」
2.科举时代考试及格。《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史稿。卷八九。礼志八》:「顺治初,会试中式举人集天安门考试。」
《國語辭典》:合声(合聲)  拼音:hé shēng
1.声音符合旋律、节奏。《周礼。春官。大胥》:「秋颁学合声。」北周。庾信〈灯赋〉:「楚妃留客,韩娥合声。」
2.将二字合读成一字的音。《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经部。小学类三。钦定音韵阐微》:「惟我国书十二字头,用合声相切,缓读则为二字,急读则为一音,悉本乎人声之自然。」
3.齐声。如:「每天清晨,寺庙里的师父们都会合声诵念经文。」
《國語辭典》:反切  拼音:fǎn qiè
古人切语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
《國語辭典》:正常  拼音:zhèng cháng
不特殊、无缺陷,合于一般常规。如:「正常发育」、「生活正常」。
《漢語大詞典》:全供
谓供品齐全,符合祭仪的规定。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天地桌》:“每届除夕,列长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乾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
《漢語大詞典》:验真(驗真)
谓经过证验与事实相符合。《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昔童謡所云:‘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实亡 周 国。’…… 驪山 一笑 犬戎 嗔,弧失童謡已验真。”
《漢語大詞典》:合韵(合韻)
(1).同一韵律。 宋 辛弃疾 《念奴娇·谢王广文双姬》词:“合韵歌喉,同茵舞袖,举措脱体别。”
(2).叶韵。谓韵脚符合韵部或韵辙。如:这首诗写的很好,但末句不合韵。
(3).即合元音。参见“ 合元音 ”。
《漢語大詞典》:合元音
旧时语音学上指开口度较小,发音时舌位比较高的几个元音。
《漢語大詞典》:合程
犹合格。符合程式。 唐 柳宗元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射策合程,遂冠首科。”
分類:合格符合
《国语辞典》:不合格  拼音:bù hé gé
不能符合一定的要求条件。如:「因为申请条件不合格,所以公司无法获得政府补助。」
《國語辭典》:协韵(協韻)  拼音:xié yùn
1.符合韵律。诗词歌赋中,于相当的句末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相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称为「协韵」。《红楼梦》第四○回:「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协韵,错了的罚一杯。」
2.今韵与古韵不同,以今音读古韵,多不能谐。北周沈重作《毛诗音义》,创协韵之说,随意将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至明末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加以反驳,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今韵不协,正是语音演变的證据,不能任意随文改读。应求古韵,以證其和谐。
《漢語大詞典》:叶韵(叶韻)
亦作“ 叶韵 ”。
(1). 南北朝 时,学者因按当时语音读诗经,韵多不和,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后人并以此应用于其他古代韵文。此风至 宋 代而大盛。 明 陈第 始建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语言观,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参阅 明 陈第 《毛诗古音考序》
(2).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点化故事:“借君衔以叶韵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夫叶韵乃词中最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