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沉 → 沈沉”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冥冥  拼音:míng míng
1.远空。唐。杜甫〈寄韩谏议注〉诗:「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2.幽暗、晦暗。《文选。江淹。杂体诗。潘黄门》:「梦寐复冥冥,何由觌尔形。」唐。张籍〈猛虎行〉:「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3.私下、暗中。《荀子。修身》:「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
4.鬼魂所在之处。如:「下合冥冥」。
《漢語大詞典》:语默(語默)
(1).亦作“ 语嘿 ”。谓说话或沉默。语本《易·繫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南朝 陈 张正见 《白头吟》:“语默妍媸际,浮沉毁誉中。” 唐 白居易 《唐故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自生至灭,随迹示教,行止语嘿,无非佛事。”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你在阅读的时候,觉得那个作家仿佛就在眼前,他的思想感情,他的动静语默,他的声音笑貌,仿佛可以触摸似的。”
(2).喻指出仕或隐居。 晋 陶潜 《命子》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 逯钦立 注:“语默,出处。”南史·张裕传:“是以披闻见,扫心胸,述平生,论语默。”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而我独蹭蹬,语默道犹懵。”
《國語辭典》:默然  拼音:mò rán
沉静无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汪锡先回来,见滴珠坐在房中,默然呆想。」也作「嘿然」。
《國語辭典》:静默(靜默)  拼音:jìng mò
1.沉默不出声。《文子。微明》:「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
2.一种表示哀悼或纪念的礼仪。
《漢語大詞典》:闭口(閉口)
(1).沉默,缄默。史记·张仪列传:“ 楚王 曰:‘愿 陈子 闭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唐 韩愈 《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白头趋走里,闭口絶谤訕。” 巴金 《沉落》:“说到读书上来,我只好闭口了。”
(2).犹灭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吏觉知,使 长安 尉 奇 等往捕 开章 。 长 匿不予,与故中尉 蕑忌 谋,杀以闭口。” 张守节 正义:“谋杀 开章 ,以闭絶谋反之口也。”
(3).指一定时间内停止通航。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 熙宁 中,欲行冬运。 汴渠 旧制有闭口,十月则舟不行,於是以小船数十,前设碓,以擣冰,役夫苦寒,死者甚众。”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十月闭口:“近时 天津 海口,每至冬日,海舶不通,谓之封河,颇近 宋 时 汴渠 闭口之例。”
《漢語大詞典》:嘿嘿
(1).不说话,沉默。文选·屈原〈卜居〉:“于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 刘良 注:“嘿嘿,不言貌。”《楚辞·卜居》作“默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李公子 ﹞见了 十娘 嘿嘿无言。” 许地山 《东野先生》:“你整天嘿嘿地,有什么不高兴的地方?莫不是方才我在船上得罪了你么?”
(2).指无声无息。后汉书·崔駰传:“于时太上运天德以君世,宪王僚而布官……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沉滞也?”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我 娇鸞 名门爱女,美貌多才。若嘿嘿而死,却便宜了薄情之人。”
(3).郁悒貌;失意貌。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帝之威德,内行外信,四方悦服,则愚臣之志快矣。不然,帝威不遂,心与嘿嘿。”汉书·匡衡传:“ 衡 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 宋 司马光 《与范景仁书》:“乞取 光 所上三奏,略赐省览,知其可取、可捨、可矜、可罪,裁定其一,而明赐之,无使孤远之臣徒怀愤嘿嘿,而无所告语也。”
(4).寂然深邃貌。文子·自然:“天道嘿嘿,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
(5).昏暗。六韬·文师:“呜呼!曼曼緜緜,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
(6).引申为昏庸,不明事理。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屈原 疾闇王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浊,不忍见于世,将自投於渊。”新唐书·贾餗传:“故事,尹自门步入,揖御史。 餗 自矜大,不彻扇盖,骑而入。御史 杨俭 、 苏特 固争, 餗 曰:‘黄面儿敢尔!’ 俭 曰:‘公为御史,能嘿嘿耶?’”
《漢語大詞典》:隐默(隱默)
(1).安静恬退。南史·沈约传:“ 仪 淳深隐默,守道不移,风操贞整,不妄交纳。” 明 归有光 《潘用中墓志铭》:“君为人温良隐默,外内皆称为诚长者。”
(2).指安静恬退之士。 唐 张籍 《奉和舍人叔直省时思琴》:“达人掌枢近,常与隐默同。”
(3).沉默不出;缄默不言。 宋 范仲淹 《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臣闻臣之至忠莫先於举士,君之盛德莫大於求贤,泰通之朝,岂敢隐默!”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设有以此论为 朱子 述者,当必乐闻其説,亟为改正,无所用其隐默也。”
《漢語大詞典》:闇然
沉默貌。 汉 刘向 说苑·至公:“ 始皇 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慙色。”后汉书·杜林传:“及 宏 ( 卫宏 )见 林 ,闇然而服。”
分類:沉默
《國語辭典》:喑哑(喑啞)  拼音:yīn yǎ
1.哑巴,口不能言。《管子。入国》:「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
2.缄默不语。《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漢語大詞典》:喑恶(喑噁)
发怒声。 唐 李白 《拟恨赋》:“騅兮不逝,喑噁何归?” 清 恽敬 《后二仆传》:“﹝ 明光 ﹞于甲夜自起,喑噁独饮酒,持刀奔巡检司。”
分類:发怒
《國語辭典》:掩口  拼音:yǎn kǒu
1.以手遮口。《礼记。曲礼上》:「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孔子家语。卷五。子路初见》:「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
2.比喻沉默。《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东周列国志》第八二回:「忠臣掩口,谗夫在侧,邪说谀辞,以曲为直。」
《漢語大詞典》:冥昧
(1).指天地未形成时的混沌状态。《易纬乾凿度》卷上:“一阳二阴,物之生於冥昧,气之起於幽蔽。” 三国 魏 嵇康 《太师箴》:“爰初冥昧,不虑不营。” 唐 李义府 《承华箴》:“邃初冥昧,元气氤氲,二仪始阐,三才既分。”
(2).幽暗。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跃潜飘之冥昧兮,濯光曜之昭明。”周书·晋荡公护传:“戴天履地,中有鬼神,勿云冥昧而可欺负。” 唐 李白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3).犹蒙昧。《后汉书·隗嚣传》:“ 莽 明知之,而冥昧触冒,不顾大忌,诡乱天术,援引史传。” 清 方苞 《读经解》:“每至郊庙大议,众皆冥昧而莫知其原。” 严复 《救亡决论》:“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
(4).犹冥默,沉默。 宋 王禹偁 《拟裴寂祷华山文》:“余志若是,神心则那,苟无言而冥昧,俾没世以蹉跎。”
(5).指死亡。 唐 沈佺期 《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诗:“ 崔 昔挥宸翰, 苏 尝济巨川。絳衣陪下列。黄阁谬差肩。及此俱冥昧,云谁叙播迁。”
(6).指神灵。太平御览卷五七三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精气感冥昧,所降若有缘。”
《漢語大詞典》:悯默(憫默)
因忧伤而沉默。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既而悄愴成忧,悯默自怜。”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楔子:“聚首数年餘,今日个临岐归去,情悯默,意踌躕。”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猎者曰:‘邂逅相遇,便成佳偶,世无此便宜事。事太便宜,必有不便宜者存……尔二人宜自恨,亦何恨於狐?’二人乃悯默而止。”
分類:忧伤沉默
《漢語大詞典》:简默(簡默)
简静沉默。世说新语·识鉴“皆曰 山少傅 乃天下名言” 刘孝标 注引《竹林七贤论》:“ 山涛 因论 孙吴 用兵本意。 涛 为人常简默,盖以为国者不可以忘战,故及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 夷叟 简默寡言笑,虽家居独坐一室,或终日不出。” 明 方孝孺 《勉学诗》:“吉人语何少,凶人语何多。多言亦反覆,简默终无他。” 王闿运 《黄淳熙传》:“简默不言兵,诸将实轻之。”
分類:沉默
《漢語大詞典》:默语(默語)
(1).沉默或言说。语出《易·繫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后汉书·仲长统传:“ 统 性俶儻,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行藏可共,默语亦同。”
(2).比喻隐显。宋书·隐逸传·戴颙:“ 勃 疾患,医药不给, 顒 谓 勃 曰:‘ 顒 随兄得间,非有心於默语,兄今疾篤,无可营疗, 顒 当干禄以自济耳。’”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分類:沉默言说
《國語辭典》:嘿然  拼音:mò rán
不作声。《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徽宗心颇疑之,嘿然无语。」《文明小史》第二○回:「贾子猷听了,只得嘿然。于是催兄弟及姚小通起来梳洗。」也作「默然」。
分類: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