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啧声(嘖聲)
做声;出声。《檮杌闲评》第三回:“ 云卿 吓得缩进被去,蒙头紧抱而睡,不敢嘖声。”《天雨花》第十六回:“只有 维明 不嘖声,袖手旁坐微微笑。”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一:“ 林宛芝 坐在小圆桌子旁边的椅子上,一直没有啧声。”
分類:做声出声
《漢語大詞典》:啃声(啃聲)
出声;说话。 田汉 《卢沟桥》第二幕:“成天成夜地在我们国土上实弹演习,还不许我们啃声。”啃,一本作“ 吭 ”。
分類:出声
《漢語大詞典》:哼气(哼氣)
出声;说话。 沙汀 《风浪》:“快少插些嘴吧,这两三天晚上,连社干部都不敢哼气啊!”
分類:出声
《漢語大詞典》:吞声(吞聲)
(1).不出声;不说话。 汉 马融 《长笛赋》:“于时也, 緜驹 吞声, 伯牙 毁絃。”后汉书·宦者传·曹节:“羣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唐 刘禹锡 《谢门下武相公启》:“吞声咋舌,显白无路。”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一个个都吞声儿就牢狱。” 刘半农 《耻辱的门》诗:“我呢?我除吞声承受外,那空气,你的上帝所造的空气,还肯替我的呻吟,颤动出一半个低微的声浪么?”
(2).无声地悲泣。 唐 杜甫 《哀江头》诗:“ 少陵 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 曲江 曲。” 宋 贺铸 《忆秦娥》词:“王孙何许音尘絶,柔桑陌上吞声别。”《三国演义》第三回:“帝与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馁,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漢語大詞典》:笑声
笑时发出声或犹如笑的声音。例如:笑声朗朗。
《漢語大詞典》:吐气(吐氣)
(1).发出声气。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唐 成玄英 疏:“发辞吐气,则语及仁义,用兹等法为修身之本。” 汉 班固 《东都赋》:“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唐 罗隐 谗书·序陆生东游:“一年,遇生於 靖安里 中,相其吐气出词,落然有正人风骨。” 宋 文彦博 《过燕川渡》诗:“诸公共游不知疲,长吟吐气如虹蜺。”
(2).呼出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喘吁吁吐气不齐,战兢兢惊神未定。”
(3).舒发受压抑之气;发泄怨气。 唐 李白 《梁甫吟》:“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中:“其记污辱宫闈,至不忍读,葢必 宋 人借此吐气耳。” 清 黄景仁 《上朱笥河先生》诗:“十年吟苦霜鬢丝,一编吐气今其时。”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 闽 粤 向多各姓械斗的事,起因多是为这一姓对于那一姓,名分上或私人上小有凌辱侵占,便不惜牺牲无数金钱生命,求为姓中吐气。”
(4).散发元气。《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
(5).显现生机。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夫以含心之荄,实伺夹钟吐气。”
(6).散发烟气。 汉 李尤 《薰炉铭》:“上似 蓬莱 ,吐气委虵。”
(7).语音学上指送气。
《漢語大詞典》:声响(聲響)
(1).谓回响应声而起。荀子·宥坐:“﹝夫水﹞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杨倞 注:“若声响,言若响之应声也。”
(2).比喻人们随声附和。 陈三立 《次韵答王义门内翰枉赠》:“已将世变付烟云,空厌人羣逐声响。”
(3).指话语和说话的声气。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妈妈是个积病之人,听了这些声响,又看了儿媳这一番怠慢光景,手中又十分窘迫,不比三年前了。”
(4).响声。 南朝 齐 王融 《游仙诗》之五:“远翔驰声响,流雪自飘飘。”《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有 紂 兵往来寻觅之次,听得水声,若人投水之声响。”《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那山顶中间,却有个大穴,澒澒洞洞的,不知多少深。也有好事的,把大石块投下,从不曾听见些声响。”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七:“在楼下他佇立了一会,听到楼上没有一点声响,才阔步向外走去。”
(5).出声,做声。 冰心 《斯人独憔悴》:“二少爷从门外经过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请了安,他却皱着眉,摇一摇头,不叫他们声响,悄悄的走进里院去。”
《漢語大詞典》:磨牙
(1).磨利牙齿,伺机攫食。形容凶狠相。 汉 焦赣 《易林·需之鼎》:“虎聚磨牙,以待豚猪。” 何其芳 《忆昔》诗:“俯首为牛言在耳,朗心如月鬼磨牙。”
(2).费口舌;无意义地争辩。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遣》:“你居吾大厦,讨房钱月月磨牙。”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五章:“一个小伙子喊着:‘别在这儿磨牙了,快点把 马小辫 抓起来比什么都强。’”
(3).麻烦;费事。红楼梦第三五回:“ 凤姐 一旁笑道:‘都听听!口味倒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
(4).熟睡中牙齿相互磨擦出声的现象。 巴金 《小人小事·兄与弟》:“淡淡的月光照亮了半个房间,房里静静的,只偶尔响起一个朋友的磨牙声。”
(5).牙齿的一种。根据牙齿的位置、功能和形状,牙齿分为切牙(门牙)、尖牙(犬牙)、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臼牙)等四个类型。
《漢語大詞典》:作声(作聲)
(1).谓开口说话。南齐书·王敬则传:“ 敬则 谓众曰:‘卿诸人欲令我作何计?’莫敢先答。防閤 丁兴怀 曰:‘官秖应作耳。’ 敬则 不作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见説,心下吃惊,半晌作声不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不必作声告饶,也不必恶声相骂。”
(2).发出声响。 晋 葛洪 神仙传·葛玄:“口中饭尽成大蜂数百头,飞行作声。”
《漢語大詞典》:失声(失聲)
(1).悲痛过度而泣不成声。孟子·滕文公上:“昔者 孔子 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人揖於 子贡 ,相嚮而哭,皆失声。” 赵岐 注:“失声,悲不能成声。” 晋 潘岳 《寡妇赋》:“口呜咽以失声兮,泪横迸而霑衣。”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一天夜里, 汤阿英 偷偷回到自己的家,抱住娘失声痛哭,宁肯跟爹和娘到处去讨饭,死也不肯回到 朱 家这个老虎窝里去了。”
(2).不自主地发出声音。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杜子春》:“ 子春 爱生于心,忽忘其约,不觉失声云:‘噫!’”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应梦宝塔》:“梦白衣少年奉金塔,高三尺,光采照人,置其前方。顾盼咨嗟,塔与人俱不见,失声而寤。” 钱钟书 《猫》:“虽然见到些新鲜事物和排场,总不致失声咋舌,有伤身分的惊叹。”
《漢語大詞典》:口诵
读出声音来;朗读。例如:口诵心惟(一面读着,一面想它的意义和道理)
《漢語大詞典》:应声(應聲)
(1).随着声音。形容快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十:“ 蔡君謨 戏谓 陈亚 曰:‘ 陈亚 有心终是恶。’ 亚 应声云:‘ 蔡襄 无口便成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於词咏,就将红白桃花为题,命赋小词。 严蕊 应声成一闋。” 管桦 《伙伴》:“正走着,忽听他低声叫道:‘趴下!’我应声卧倒地下。”
(2).出声回答。《扶风传信录》附录载 清 无名氏《后会仙记》:“﹝ 青青柳 ﹞至榻前呼曰:‘兄知妹来乎?’ 仇 起应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们公母俩是千肯万肯的咧,可是倒蹈门儿的女婿,我们才敢应声儿呢。” 顾笑言 《你在想什么?》五:“敲了半天,里面也没有人应声。”
(3).指同声或相隔八度的音相应。物理学上称为“共振”。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乐律》:“琴瑟絃皆有应声:宫絃则应少宫,商絃即应少商,其餘皆隔四相应。”
(4). 隋 代所订“八音之乐”之一。隋书·音乐志中:“﹝ 郑译 ﹞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音之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
《漢語大詞典》:发声(發聲)
(1).发出声响。也指发出一声。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 郑玄 注:“发,犹出也。”《淮南子·缪称训》:“歌、哭众人之所能为也,一发声,入人耳,感人心,情之至者也。” 宋 梅尧臣 《南有嘉茗赋》:“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此已吐乎纤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公差如狼似虎,到 汪锡 门口,发声喊,打将进去。”
(2).透露风声。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 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赂 齐 ……王以此发声,兵未窥於境,臣见 秦 之重赂至 赵 而反媾於王也。”
(3).发出呼声,阐发见解。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漢語大詞典》:静默
亦作“静嘿”。
(1).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文子·微明:“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楚辞·九章·惜诵》:“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宋 苏轼 《和黄龙清老》之二:“静嘿堂中有相忆,清江或遣化人来。” 明 唐顺之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处士魁岸意气,而妇人佐以和柔静默。” 殷夫 《静默的烟囱》诗:“看,烟囱静默了,死气笼住工场的全身。”
(2).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 鲁迅 《集外集拾遗·南京民谣》:“大家去謁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经。”
《漢語大詞典》:哮吼
(1).野兽吼叫。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师子哮吼奋起,左右咸惊。” 唐 薛用弱 集异记·丁岩:“虎则跳跃哮吼,怒声如雷。” 清 赵翼 《檐曝续记·西山煤》:“虎性急不耐烦,滚愈急,輙哮吼而死。”
(2).泛指大声喊叫。《西游记》第二七回:“ 孙大圣 布施手段,舞着铁桿,哮吼一声,諕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3).指器物发出声响。 唐 罗邺 《早发宜陵即事》诗:“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讐拟报谁?” 宋 陆游 《圆通寺建僧堂疏》:“木鱼哮吼,千僧阁也在下风;露柱证明,九梁星直须退步。”
(4).谓声威震慑。 汉 桓谭 新论:“ 周亚夫 严猛哮吼,可谓国之大将。” 清 吴从先 《妓虎传》:“ 鄴下 以文章哮吼人,人目之为绣虎。”
(5).病症名。《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喘吼总括》“喘则呼吸气急促,哮则喉中有响声”注:“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参见“ 哮喘 ”。
《漢語大詞典》:哮喘
气喘病。以呼吸急促费力、喉间哮鸣为特征。 元 朱震亨 《丹溪先生心法·哮喘》:“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於痰,宜大吐。”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王孙》:“小人贫苦无家室,復病哮喘,託此以蔽风雨有年矣!”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八章:“仿佛是犯了哮喘的老毛病,他喉咙里发出咝咝的声音,吃力地回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