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1,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气不平
双关
心别
怀愧
法水
心理
罔然
心影
反唇
介怀
满心
运心
心解
颡泚
蕴积
《國語辭典》:气不平(氣不平)  拼音:qì bù píng
1.遇不平的事而愤怒。《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王良气不平,又自恃尊辈,喝道:『你如此气质,敢待打我么?』」
2.气向上冲。
《國語辭典》:双关(雙關)  拼音:shuāng guān
修辞学上指语词含有表里二义,似言此而实言彼,以一语关涉两件事。如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晴」与「情」双关。
《漢語大詞典》:心别
心中别有打算。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大夫心别,我覷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性情执拗。 明 无名氏 《认金梳》第一折:“説则説儿可也莫要心别。”
《漢語大詞典》:怀愧(懷愧)
心中惭愧。 三国 魏 曹丕 《又与吴质书》:“从我游处,独不及门,瓶罄罍耻,能无怀愧。” 晋 陶潜 《劝农》诗:“儋石不储,飢寒交至。顾余儔列,能不怀愧。”
分類:心中惭愧
《國語辭典》:法水  拼音:fǎ shuǐ
1.僧道称洗涤众生心中尘垢的净水。
2.术士用来治病的符水。
《國語辭典》:心理  拼音:xīn lǐ
1.个体心智活动的总称。亦用以泛指人的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
2.心和理。是宋儒心性论中的重点。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
《漢語大詞典》:罔然
(1).同“ 惘然 ”。失意貌;心中若有所失貌。后汉书·黄宪传:“同郡 戴良 ,才高倨傲,而见 宪 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劝德畏戒,喜惧交争,罔然若酲,朝疲夕倦,夺气褫魄之为者也。” 薛综 注:“罔然,犹惘惘然也。”
(2).犹茫然。恍惚不解貌。 汉 王充 论衡·谢短:“文吏自谓知官事,晓簿书。问之曰:‘晓知其事,当能究达其义,通见其意否?’文吏必将罔然。” 宋 王安石 《进〈说文〉札子》:“若矇视天,终以罔然。”
(3).窘急惶遽貌。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三:“ 秦王 曰:‘丈人罔然乃遂至此,甚苦矣!’”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八:“罔然,亦惶遽之皃也。”
(4).犹涣然。《传习录》卷中引 明 陆原静 语:“尝试於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参见“ 涣然 ”。
《國語辭典》:涣然(渙然)  拼音:huàn rán
1.离散的样子。《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事小敌脆,则媮可用也;事钜敌坚,则涣然离矣。」
2.形容疑虑、积郁等消除。唐。李翱 祭中书韦相公文:「飘沦八年,颠白成翁。幽蛰忽发,涣然启蒙。」
3.有文采的样子。三国魏。阮籍〈通易论〉:「顺而应人,涣然成章。」
4.出汗的样子。《文选。魏。嵇康。养生论》:「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5.更新的样子。《三国志。卷二五。魏书。高堂隆传》:「愿陛下少垂省览,涣然改往事之过谬,勃然兴来事之渊塞。」唐。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德音涣然,与之更始。」
《國語辭典》:心影  拼音:xīn yǐng
1.印象。如:「欧游心影」。
2.怀疑。《醒世姻缘传》第七一回:「你摸在旁边只管站著,不怕我心影么?」
《國語辭典》:反唇(反脣)  拼音:fǎn chún
1.动嘴唇。表示不服。《史记。卷三○。平准书》:「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
2.回嘴、反驳。《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國語辭典》:介怀(介懷)  拼音:jiè huái
耿耿于怀,把不快或令人忧虑的事存于心中。《南史。卷三一。张裕传》:「馀无所言,于是生资皆尽,不以介怀。」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一九出:「(旦笑介)可是怪哩,(生)一笑知卿不介怀。」也作「介心」。
《國語辭典》:满心(滿心)  拼音:mǎn xīn
心中充满某种情绪。《红楼梦》第三四回:「因心下记挂著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便设一法,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文明小史》第五○回:「黄抚台满心不愿意,式米脱看见黄抚台跟旁边坐著的外国打扮的都不懂德国话,料想是弄不明白了,明儿找著了翻译再来罢。」
《漢語大詞典》:运心(運心)
(1).用心;动心。 唐 李諲 《妒神颂》序:“兄则运心以求合,我则处室以全真。” 前蜀 杜光庭 《南斗北斗醮词》:“但虑运心动念,乖越五常,累过积非,彰明二简。”
(2).佛教语。四供养之一。谓于心中起供养之思。《苏悉地羯啰经》卷中:“有四供养,遍通诸部,一切处用:一谓合掌,二以閼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罗,四但运心,此善品中随方应作,或復长时供养中最无过运心。”
《漢語大詞典》:心解
心中领会。礼记·学记“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汉 郑玄 注:“学不心解,则忘之易。”隋书·经籍志一:“陵夷至於近代,去正转疎,无復师资之法。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淡书》:“是以古之圣人,终其身於问学之场焉,讲习讨论,心解力行,以至於寝食俱废者,为淡也。”
《漢語大詞典》:颡泚(顙泚)
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视。” 赵岐 注:“顙,额也。泚,汗出泚泚然也。见其亲为兽虫所食,形体毁败,中心慙,故汗泚泚然出於额。”后因以“顙泚”表示心中惭愧、惶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隆友道》:“岂其英爽,犹累形躯,同时之人,能不顙泚。”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闻之犹鼻酸,见者宜顙泚。”
《漢語大詞典》:蕴积(藴積)
(1).蕴藏;积聚。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中国 数千年未闢之地利,藴积以俟今日。”《文汇报》1983.2.22:“火山底下蕴积的地压越大,熔岩喷射得越高。”
(2).指郁结在心中的某种思想感情。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使臣得一散所怀,攄舒藴积,死不恨矣。” 唐 刘禹锡 《〈彭阳唱和集〉后引》:“输写藴积,相视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