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九国公约(九国公约)  拼音:jiǔ guó gōng yuē
西元一九二一年华盛顿会议,由中、美、英、法、日、义、比、葡、荷九国所签订的公约。条约内容主在重申「门户开放」原则,维持各国在我境内工商业机会的均等;并助我发展强有力的统一政府,维持领土完整及行政独立。
《国语辞典》:库里尔台(库里尔台)  拼音:kù lǐ ěr tái
早期蒙古时代,由可汗、各氏族长或亲王所召开的会议名称。译自蒙古语。其任务在商决选举可汗、颁布法令、徵讨等重大事务。
《国语辞典》:七国高峰会(七国高峰会)  拼音:qī guó gāo fēng huì
由美、加、日、英、法、德、义等七大工业化民主国家的领袖每年召集的会议。为英语G7 Summit的意译。主要探讨国际财经问题。
《国语辞典》: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  拼音:wéi yě nà huì yì
拿破崙帝国瓦解后,欧洲各国于西元一八一四至一八一五年于维也纳举行的会议。会议在奥国首相梅特涅主导下,以保守为原则,规划国际新秩序。恢复被拿破崙推翻的王朝,划定各国疆界,维持列强势力均衡,防范爆发革命和战争。
《国语辞典》:雅尔达密约(雅尔达密约)  拼音:yǎ ěr dá mì yuē
雅尔达会议所签定的秘密条约。参见「雅尔达会议」条。
《国语辞典》:波茨坦宣言  拼音:bō cí tǎn xuān yán
Potsdam Declaration
西元一九四五年八月三日,波茨坦会议后所发表的宣言。宣言中决定战后德国及柏林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并要求日本投降。
《国语辞典》:国家安全局(国家安全局)  拼音:guó jiā ān quán jú
隶属于国家安全会议。综理国家安全情报工作及特种勤务之策划与执行;并对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电讯发展室、海岸巡防司令部、宪兵司令部、内政部警政署、法务部调查局等机关所主管的有关国家安全情报事项,负统合指导、协调、支援之责。缩称为「国安局」。
《国语辞典》:乌拉圭回合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  拼音:wū lā guī huí hé tán pàn
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在西元一九八六年九月于乌拉圭所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主要在探讨纺织品、农业、智慧财产权、贸易投资与服务等相关问题,期望能建立一套全球一致的标准,经多次谈判,一九三三年建立共识,并决议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一九九四年在摩洛哥签订新的全球自由贸易协定,一九九五年生效。
《国语辞典》:海牙和平会议(海牙和平会议)  拼音:hǎi yá hé píng huì yì
西元一八九八年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以限制军备、限缩战争手段、减少战争发生为目的。于一八九九年及一九○七年两度在海牙开会。会议最终促成海牙公约的签暑,是现代战争法的重要基础。
《国语辞典》:顿巴敦橡园会议(顿巴敦橡园会议)  拼音:dùn bā dūn xiàng yuán huì yì
西元一九四四年八月至十月,中、美、英、苏等国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顿巴敦橡园所举行的会议,讨论战后世界永久和平安全机构的问题,确定后并公布了联合国组织草案。
《国语辞典》:童子军节(童子军节)  拼音:tóng zǐ jūn jié
民国十五年三月五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常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国童子军,复于二十四年决定以每年此日为童子军节。
《国语辞典》:远端会议(远端会议)  拼音:yuǎn duān huì yì
利用电讯媒体,将处于不同地点与会人士的影像、语音串连于各会场萤幕上的会议系统。
《国语辞典》:政务委员(政务委员)  拼音:zhèng wù wěi yuán
组成行政院会议的成员,为不管部会的委员,由行政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国语辞典》:议事纪录(议事纪录)  拼音:yì shì jì lù
会议全部过程及内容的书面凭證。
分类:会议书面
《国语辞典》:白里安  拼音:bái lǐ ān
Aristide Briand
人名。(西元1862~1932)法国政治家,曾任律师、记者、国会议员、教育部长、外交部长、首相等职。生平倡导和平,致力于建立欧洲各国间的友好和平体制。西元一九二六年获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