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诗天子(詩天子)
喻指诗坛的领袖。 唐 诗人 王昌龄 、 王维 和 李白 都有此誉称。 清 陆凤藻 《小知录·文学》:“ 王昌龄 集, 王维 诗天子, 杜甫 诗宰相。” 清 宋荦 《漫堂说诗》:“大抵各体有‘初’、‘盛’、‘中’、‘晚’之别,而三 唐 七絶,并堪不朽。 太白 、 龙标 ( 王昌龄 )更有‘诗天子’之号。”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五章八:“ 王昌龄 字 少伯 , 京兆 人,与 高适 、 王之涣 齐名,而 昌龄 独有‘诗天子’的称号。”
《漢語大詞典》:吴王
(1).指 春秋 吴国 之主。亦特指 吴王 夫差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吴王 勇而轻,若启之,将亲门。”国语·吴语:“ 吴王 夫差 起师伐 越 。”韩非子·喻老:“ 句践 入宦於 吴 ,身执干戈,为 吴王 洗马。” 唐 李白 《乌栖曲》诗:“ 姑苏臺 上乌栖时, 吴王 宫里醉 西施 。” 清 鹅湖逸士 《老狐谈历代丽人记》:“ 苏州 灵巖山 ,为 吴王 旧宫。”
(2). 明太祖 朱元璋 初期建立政权时的称号。明史·太祖纪一:“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 李善长 等率羣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 吴王 位。”
(3). 元 末起义军首领 张士诚 ,据有 吴中 ,号 吴王 。明史·太祖纪一:“是月, 张士诚 自称 吴王 。”
(4). 清 乾隆 间 苗 民起义军领袖 吴八月 的称号。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而 吴八月 据 平陇 ,遂称 吴王 。”
《漢語大詞典》:襟袖
(1).衣襟衣袖。亦借指胸怀。 南朝 宋 谢惠连 《白羽扇赞》:“挥之襟袖,以御炎热。” 唐 杜牧 《秋思》诗:“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宋 辛弃疾 《感皇恩·滁州寿范倅》词:“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
(2).犹领袖,比喻地位重要者。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羣籍。”
《漢語大詞典》:天王
(1).天子。 春秋 时特指 周 天子。春秋·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 咺 来归 惠公仲子 之賵。” 孔颖达 疏:“天王, 周平王 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天王:“尚书之文,但称王,春秋则曰天王,以当时 楚 吴 徐 越 皆僭称王,故加天以别之也。”
(2).称帝王。庄子·天道:“昔者 舜 问於 尧 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汉 王符 潜夫论·巫列:“及民间缮治,微蔑小禁,本非天王所当惮也。”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 犬戎 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化碧有怀酬侠客,控寃无路达天王。”
(3).指诸侯。南齐书·晋安王子懋传:“ 子懋 谓曰:‘朝廷令身单身而反,身是天王,岂可过尔轻率。’”
(4).比喻至尊至贵,最有权势的人。红楼梦第四六回:“我这一辈子,别説是 宝玉 ,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5). 太平天囯 领袖 洪秀全 的称号。
(6). 印度 宗教传说中的天界之王。佛教称护法神为天王,如毗沙门天王、四天王。
《漢語大詞典》:从龙(從龍)
《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旧以龙为君象,因以称随从帝王或领袖创业。 后唐 卢殷 《欲销云》诗:“欲隐从龙质,仍餘触石文。” 清 戴易 《钓台》诗:“当时赖有从龙彦,却使幽人享太平。”清史稿·食货志一:“有从龙入关者,有定鼎后投诚者。”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当中原逐鹿之时,正豪杰从龙之会。”
《漢語大詞典》:坛坫(壇坫)
(1).会盟的坛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桓公 朝天下,会诸侯, 曹子 ( 曹沫 )以一剑之任,枝 桓公 之心于坛坫之上。” 明 宋濂 《燕书》之二三:“ 襄公 曰:‘人皆相率,约君以礼,子奈何欲兴戎乎?坛坫之间,玉帛交错,而使甲士厠之,人其谓我何?’”
(2).指谈判场所。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 日本 于此次交涉,以区区一纸恫吓之书,居然索我巨量之权利于坛坫俎豆之间,所获不可谓不丰。”《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公电·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合全国之心,结全国之力,一致对外,犹惧不足以争胜坛坫,保全海疆。”
(3).法坛。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受道的人﹞环绕坛坫,不断地口中念念有词,向神祇忏悔。”
(4).指文人集会或集会之所。 明 方孝孺 《宋山言墓表》:“自 长洲 韩公 以文学为海内宗,群士坛坫,莫盛于 吴 中。” 清 姚鼐 《祝袁简斋八十寿》诗:“先生筑舘 冶城 隈,坛坫争趋末座来。”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 江氏 世族繁衍,名流代出,坛坫无虚日。”
(5).引申指文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 康熙 间, 萧山 毛西河 奇龄 、 钱唐 毛稚黄 先舒 、 遂安 毛会侯 际可 ,俱以文章雄长东南坛坫。” 蒋信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簫心剑气总钟情,坛坫流传领袖名。”
(6).指文坛上的领袖地位或其声望。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三》:“迨近日 吴文中 始从 顾 陆 探讨得来,百年坛坫,当属此生矣。” 清 查慎行 《到广州赠大中丞佟陶庵》诗:“节鉞威名行地远,文章坛坫比官高。”
(7).指讲坛或舆论界。 清 顾炎武 《复张又南书》:“倘逖听不察,以为自立坛坫,欲以奔走天下之人,则 东林 覆辙,目所亲见,有断断不为者耳。” 郭沫若 《洪波曲·南京印象》五:“各方面的代表在辩论坛坫上都不愧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
《漢語大詞典》:领袖(領袖)
(1).衣服的领和袖。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仓头衣緑褠,领袖正白。” 宋 苏轼 《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诗:“但放奇纹出领袖,吾髯虽老无人憎。”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跳月记》:“衫襟领袖,悉锦为缘。”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 彬彬 是大红绸子衣服,乳色的领袖,白丝袜,黑漆皮鞋。”
(2).谓为人仪则,为他人作表率。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故以暉映先达,领袖后进。” 吕向 注:“领袖,可为人之仪则。” 宋 杨万里 《题益公丞相天香堂》诗:“君不见君王殿后春第一,领袖众芳捧 尧 日。”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寰区万里,徧徵求窈窕,谁堪领袖嬪嬙?” 鲁迅 《热风·估〈学衡〉》:“原来做一篇序‘以尽其领袖后进之责’,便有这样的大罪案。”
(3).带领,率领。 黄中黄 《沈荩》第二章:“北方之 谭嗣同 ,南方之 唐才常 ,领袖戊戌、庚子两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
(4).比喻同类人或物中之突出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胡毋彦国 吐佳言如屑,后进领袖。” 唐玄宗 《〈孝经〉序》:“ 韦昭 、 王肃 ,先儒之领袖。” 邢昺 疏:“此指言 韦王 所学,在先儒之中如衣之有领袖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唐玄宗 ﹞尤爱羯鼓横笛,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有一箇 马孟起 ,他是箇杀人的领袖。”《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谁知 卞福 老婆,是个拈酸的领袖,喫醋的班头。”
(5).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茅盾 《子夜》十:“他听得家乡的人推崇他为百业的领袖,觉得有点高兴了。” 叶圣陶 《倪焕之》八:“绅富人家的子弟常常处于领袖的地位……唯有他们可以发号令,出主张。”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走在我们前头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们的璀璨光辉自然是不待多说了。”
《漢語大詞典》:大老
(1).德高望重的老人。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二老指 伯夷 、 太公 。
(2).指在某一方面负有盛誉的人。 林纾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西国文章大老,在 法 吾知 仲马 父子,在 英 吾知 司各德 、 哈葛德 两先生。”
(3).称资深望重的大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此皆比时大老及两衙门无学无识,以致张皇如此。”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悄悄写了十几封书子,打发人进京去遍託朝里大老。” 邹韬奋 《政府广播革命种子》:“贵人大老们深居简出,民间已经普遍的愤懑痛恨也许无从知道。”
(4).称父。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 江州 村民呼父曰大老。”
(5).指排行居长的,犹言老大。儒林外史第五回:“他家大老那宗笔下,怎得会补起廩来的。”
(6). 元 初 湖广 、 江西 农民起义军对其领袖的称呼。元史·世祖纪十三:“﹝ 至元 二十七年二月﹞ 江西 贼 华大老 、 黄大老 等掠 乐昌 诸郡。”元史·世祖纪十三:“﹝三月﹞癸亥, 建昌 贼 丘元 等称大老,集众千餘人掠 南丰 诸郡。”
(7).方言。称地主、财主。《中国民间故事选·女中英雄周秀英》:“这时,邻近村子除了小孩,男男女女都参加了义兵,只有几户大老人家,他们不肯参加,只肯出点米做粮草。”
《漢語大詞典》:赤帜(赤幟)
(1).红旗。史记·淮阴侯列传:“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閒道萆山而望 赵 军。” 元 成廷圭 《送谢太守》诗:“双螭交赤帜,五马挟朱轮。”《说岳全传》第三六回:“赤帜红旗映日光。”
(2).今指无产阶级的革命旗帜。 柳亚子 《存殁口号》之一:“ 神烈峰 头墓草青, 湘 南赤帜正纵横。” 李少石 《祝董老六十大寿》诗:“地缺山崩六十年,高张赤帜独当先。” 赵朴初 《洪湖曲·吊贺龙同志》:“坚持赤帜不可夺,烈焰飞腾 湘 鄂 西。”
(3).比喻太阳或太阳的炎威。 宋 范成大 《新岭》诗:“曈曈赤帜张,昱昱金鉦上。” 元 舒頔 《金陵怀古》诗:“玉驄声断乌臺寂,赤帜阴移画省深。” 元 王恽 《苦热叹》诗:“炎官张火伞, 屏翳 扬赤帜。”
(4).比喻榜样,典范。 宋 岳珂 桯史·一言悟主:“﹝ 范石湖 ﹞悟主以一言之顷,理明辞正,虽不能终格,犹足为公议立赤帜云。”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大风》三章,气笼宇宙,张千古帝王赤帜。” 清 李玉 《清忠谱·谱概》:“一传词坛标赤帜,千秋大节歌《白雪》。”
(5).比喻领袖人物或领袖地位。宋史·司马光传:“ 光 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 立 汉 赤帜, 赵 卒气夺;今用 光 ,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七:“艺苑则 李怀麓 、 张沧洲 为赤帜。”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科诨》:“使 粲花主人 及今犹在,奋其全力,另製一种新词,则词坛赤帜,岂仅为 若士 一人所攫哉!”
《漢語大詞典》:盗蹠(盜跖)
(1).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名 跖 ,一作 蹠 ,“盗”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贬称。庄子·盗跖:“ 盗跖 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荀子·不苟:“ 盗跖 吟口,名声若日月,与 舜 禹 俱传而不息。” 唐 杜甫 《醉时歌》:“儒术於我何有哉, 孔丘 、 盗跖 俱尘埃。” 清 陈维嵩 《范龙仙斋头喜遇娄东许九日赋赠》词:“浮世几场开口笑, 盗跖 也知如是。” 毛泽东 《贺新郎·读史》词:“ 盗跖 庄蹻 流誉后,更 陈王 奋起挥黄鉞。”
(2).盗贼或盗魁的代称。汉书·游侠传·郭解:“至若北道 姚氏 ,西道诸 杜 ,南道 仇景 ,东道 佗羽公子 , 南阳 赵调 之徒, 盗跖 而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 汉 荀悦 申鉴·时事:“ 盗跖 不能盗田尺寸,寸不可盗,况尺乎?”旧唐书·哀帝纪论:“及 扶风 西幸, 洛邑 东迁,如寄珠於 盗跖 之门,蓄水於 尾閭 之上,往而不返,夫何言哉!”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这银子是我们 江 南这几个人的,并非 盗跖 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漢語大詞典》:诗伯(詩伯)
诗坛宗伯;诗坛领袖。 唐 杜甫 《石砚》诗:“ 平公 今诗伯,秀发吾所羡。” 宋 刘过 《湖上》诗:“莫惜高吟三十韵,敢烦诗伯为平章。” 清 孙枝蔚 《海陵喜遇邓孝威有赠》诗:“此时对诗伯,情谊倍相亲。”
《漢語大詞典》:大夏
(1). 周 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 夏禹 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管子·轻重乙:“夫岁有四秋……大夏且至,丝纊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汉书·董仲舒传:“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於空虚不用之处。”
(3).古国名。音译 巴克特里亚(Bactria) ,也叫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我国 汉 代称之为 大夏 。史记·大宛列传:“ 大夏 在 大宛 西南二千餘里 嬀水 南。”魏书称作 吐呼罗 ,隋书北史大唐西域记旧唐书皆作 吐火罗 。为 大月氏 所灭。在今 阿富汗 北部一带。
(4).古城门名。在 洛阳 , 魏明帝 所造。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 大夏 缅无覿,崇 芒 鬱嵯峨。” 李善 注:“ 陆机 《洛阳记》曰: 大夏门 , 魏明帝 所造,有三层,高百尺…… 郭缘生 《述征记》曰: 北芒 ,去 大夏门 不盈一里。”
(5).国号。 东晋 十六国之一。 匈奴 族 赫连勃勃 所建,也称 夏 ,为 吐谷浑 所灭。
(6).国号。 隋 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窦建德 称王后,国号称 大夏 。
(7).国号。 宋 时 党项 族 李元昊 国号亦称 大夏 ,史称 西夏 ,为 蒙古 成吉思汗 所灭。
(8).大厦。 汉 张衡 《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羣辟,大夏耽耽,九户开闢。”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接武茅茨,凉过大夏。” 李善 注:“《淮南子》曰:‘大夏增加,拟於 崑崙 。’” 高诱 注:“大夏,大屋也。”
《漢語大詞典》:陵墓
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 汉 张衡 《西京赋》:“若歷世而长存,何遽营乎陵墓。”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逝慙陵墓,存愧闕庭。”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二·葬:“胡人之葬,务平实其地,望之则曰陵墓在焉。”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乾州 武则天 陵墓,遇客题诗訕笑者,必有风雷之异。” 李瑛 《一月的哀思·三》诗:“敬爱的 周总理 呀,你没有陵墓,没有碑文,你的名字却镌刻在亿万人心里。”
《漢語大詞典》:辅弼(輔弼)
亦作“ 辅拂 ”。
(1).辅佐;辅助。国语·吴语:“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於大难。”荀子·臣道:“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諫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求谏:“ 太宗 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寧。’”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学成三略和六韜,忘生捨死建功劳。赤心辅弼为良将,尽忠竭力保皇朝。” 章炳麟 《秦政记》:“ 武帝 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而外戚窃其柄。”
(2).辅佐君主的人。后多指宰相。吕氏春秋·自知:“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史记·管蔡世家:“然 周武王 崩, 成王 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 成叔 、 冄季 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 周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自 太宗 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尚志 所上的十策,朕细看,学问很渊深。这人可用为辅弼么?”
(3).今也指辅佐领袖的人。 郭沫若 《悼念周总理》诗:“革命前驱辅弼才,巨星隐翳五洲哀。”
(4).指辅星和弼星。云笈七籤卷二五:“破军,辅弼,保臣长生,除却灾厄,絶去邪精。”云笈七籤卷二五:“辅弼真君,一隐一显,至真至神,佐相北极,环遶紫晨。”
《漢語大詞典》:拥护(擁護)
(1).扶助,保护。汉书·匈奴传下:“ 郅支 单于自以道远,又怨 汉 拥护 呼韩邪 ,遣使上书求侍子。”《乐府诗集·相如歌辞十四·古辞〈雁门太守行〉》:“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宋书·沈攸之传:“叛亡入境,輒加拥护,逋逃出界,必遣穷追。” 唐 司空图 《障车文》:“教你喜气扬扬,更叩头神佛,拥护门户吉昌。”
(2).簇拥;跟随卫护。《水浒传》第九二回:“ 花荣 等拥护着 宋江 、 卢俊义 、 吴用 ,绕城周匝看了一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优容大臣:“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駟马,八騶拥护,皆何所来貲?可细究乎?”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也不暇计较,再望路上,不但黄盖车已经走过,连拥护的骑士也过去一大阵了。”
(3).围裹。清平山堂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中设两座,皆是绞销拥护。”
(4).对制度、党派、领袖、政策等表示赞成支持。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然而 中国 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 日 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三章:“各民主党派发表了联合宣言,拥护咱们志愿军抗 美 援 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