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别君南浦
 
别恨抛深浦
   
南浦歌阑
 
南浦泣
 
南浦消魂
 
恨迷南浦
 
断肠南浦
 
凄凉南浦
 
秋风南浦
 
送人南浦
 
送君南浦
 

《昭明文选》卷十六〈赋辛·哀伤·别赋〉~750~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悽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干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淩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楚辞补注》卷二〈九歌·河伯〉~76~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崙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 ,鱼鳞鳞兮媵予。

例句

悔作望南浦,望中生远愁。 于武陵 远水

东城草虽绿,南浦柳无枝。 储嗣宗 赠别

未达东邻还绝想,不劳南浦更销魂。 吴融 春晚书怀

芙蓉湿晓露,秋别南浦中。 孟郊 别妻家

西墙苔漠漠,南浦梦依依。 杜牧 为人题赠二首

远风南浦万重波,未似生离别恨多。 杜牧 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北风黄叶下,南浦白头吟。 杜甫 凭孟仓曹将书觅士娄旧庄

南浦别离处,东风兰杜多。 武元衡 送柳郎中裴起居

江上梅花无数落,送君南浦不胜情。 武元衡 鄂渚送友

极目故关道,伤心南浦花。 独孤及 送陈王府张长史还京

西山爽气生襟袖,南浦离愁入梦魂。 韩偓 避地

何因浇得离肠烂,南浦东门恨不胜。 黄滔 断酒

典故
一脔牛断领
  
牛心分炙
  
牛心熟
 
王济射牛
 
王济巧

相关人物
王恺
 
王济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汰侈〉~88~
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王武子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晋书》卷四十二〈王浑列传·(子)王济〉~205~
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与姊夫和峤及裴楷齐名。尚常山公主。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咨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顺,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论者不以主之故,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以其父之故,每排王浚,时议讥焉。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时浑为仆射,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性豪侈,丽服玉食。时洛京地甚贵,济买地为马埒,编钱满之,时人谓为「金沟」。王恺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济请以钱千万与牛对射而赌之。恺亦自恃其能,令济先射。一发破的,因据胡,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而至,一割便去。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帝求之,不过数十。济候其上直,率少年诣园,共啖毕,伐树而去。帝尝幸其宅,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蒸肫甚美,帝问其故,答曰:「以人乳蒸之。」帝色甚不平,食未毕而去。
典故
乘舟上月
 
挂星槎
 
断槎浮月
   
星津回槎
 
月中槎
 
月宫槎
 
泛星槎
 
泛月槎
 
泛月船
 
溟海浮槎
 

《月令粹编》卷一〈岁令总〉~68~
贯月查。注引《拾遗记》:「尧登位,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
典故  
山水在琴
 
山水调
 
弦断
 
弦琴肯重闻
 
弦绝
   
罢琴
 
钟殁师废琴
 
相关人物
伯牙
 
钟子期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78~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简释

高山流水:指对音乐精通或知心好友。唐牟融《写意二首》之一:“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例句

预弹山水调,终拟从钟期。 上官婉儿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潘岳闲居赋,钟期流水琴。 储光羲 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

迢遰亲灵榇,顾予悲绝弦。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哭殷遥

莫学楚狂隳姓字,知音还有子期听。 元孚 送李四校书

樽酒空如在,弦琴肯重闻。 刘长卿 哭魏兼遂

不知钟期百年馀,还忆朝朝几千里。 司马逸客 雅琴篇

吾见尹仙翁,伯牙今复存。 吴筠 听尹炼师弹琴

送君竟此曲,从兹长绝弦。 乔知之 拟古赠陈子昂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孟浩然 示孟郊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 示孟郊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孟浩然 赠道士参寥

始知知音稀,千载一绝弦。 孟郊 哭秘书包大监

琴弦绿水绝,诗句青山存。 孟郊 悼吴兴汤衡评事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崔珏 哭李商隐

即今流水曲,何处俗人知。 崔融 哭蒋詹事俨

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常建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莫言山水间,幽意在鸣琴。 张说 别灉湖

自惜同声处,从今遂绝弦。 张说 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

伯牙鸣玉琴,幽音随指发。不是钟期听,俗耳安能别。 李咸用 览友生古风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沉沉。 李山甫 赠弹琴李处士

子期如可听,山水响馀哀。 李峤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我有幽兰曲,因君遂绝弦。 李群玉 伤友

绝弦罢流水,闻笛同山阳。 权德舆 从事淮南府过亡友杨校书旧厅感念愀然

感游值商日,绝弦留此词。 沈佺期 伤王学士

罢琴明月夜,留剑白云天。 沈佺期 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

闻说萧郎逐逝川,伯牙因此绝清弦。 温庭筠 哭王元裕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牟融 写意二首之一

惠死庄杜口,钟殁师废琴。 白居易 哭崔韦侍晦叔

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 白居易 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

犹倚披沙鉴,长歌向子期。 皎然 酬薛员外谊见戏一首

庄周高论伯牙琴,閒夜思量泪满襟。 罗隐 重过随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长句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薛涛 寄张元夫

伯牙琴绝岂求知,往往情牵自有诗。 薛能 春日书怀

周醪忽同醉,牙弦乃共挥。 许敬宗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归

新诗一千首,古锦初下机。除月与鬼神,别未有人知。子期去不返,浩浩良不悲。 贯休 偶作二首

几拟以黄金,铸作钟子期。 贯休 古意九首

深情托瑶瑟,弦断不成章。 贾至 长门怨

坐来山水操,玄断吊遗埃。 郑浣 和李德裕房公旧竹亭闻琴

钟期不可遇,谁辨曲中心。 释彪 宝琴

伯牙道丧来,弦绝无人续。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

子期子野俱不见,乌啼鬼哭空伤悲。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

独此琴台夜,流水为谁弹。 骆宾王 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

成风郢匠斲,流水伯牙弦。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独嗟流水引,长掩伯牙弦。 骆宾王 乐大夫挽词五首之五

莫将流水引,空向俗人弹。 骆宾王 咏怀

典故
九江船
 
人在浔阳
 
低眉信手
  
半面犹遮
 
司马堪怜
 
司马泪痕
  
同是天涯流落人
 
商妇移船
 
商妇邻舟
 
坐中泣下谁最多
 
多情司马
 
天涯同是伤沦落
 
妙语如弦
 
寻阳司马
 
山歌愁醉浔阳叟
 
断肠司马
 
曲终泪湿琵琶
 
枫叶荻花
 
水面琵琶
 
江上琵琶泪
 
江上琵琶旧曲
 
江上荻花秋
  
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头商妇
 
江头送客
 
泪滴青衫
 
湓浦客
 
湓浦琵琶
 
浔阳叟
 
浔阳商妇临舟
 
浔阳江头客
 
浔阳泪
 
湿衫青
 
玉盘大小乱珠迸
 
琵琶半遮面
 
琵琶江上曲
 
琵琶泪
 
白傅衫
 
白傅送行悲
 
真珠落玉盘
 
船里琵琶
 
花暖间关,冰凝幽咽
 
苦竹黄芦
 
荻花枫叶
 
言语春莺滑
  
间关莺语
  
青衫泪
 
青衫湿
 
黄芦苦竹

相关人物
白居易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五〈琵琶引〉
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铮铮然有京邑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诗云:「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琶琵声停欲语迟。移全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犹把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转轴拨弦三五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桃,初为霓裳后六幺【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幽咽泉流冰下滩】【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咽泉流水下难】。水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唯有江心秋月白】。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蜀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閒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啼妆泪落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我从去年离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小处无音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就中泣下谁最多】【就中泣泪谁最多】【座中泣泪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典故
写红叶
 
御沟题红
 
怨红一叶
 
凭红叶
 
采叶题诗
 
败叶题诗
 
断红流处暗题
 
春沟红叶
 
枫叶满阶红万片
 
泛流红冷
 
流红字
 
流红有恨
 
流红叶
 
红叶不来
 
红叶水
 
红叶波深
 
红题
 
诗凭红叶
 
题情肠断红
  
香沟诗叶
 
一山红叶供不尽相思句


《云溪友议》卷下〈题红怨〉
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颇衰悴,不备掖庭。常书落叶,随御水而流云:「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顾?著作,闻而和之。既达宸聪,遣出禁?者不少。或有五使之号焉。和曰:「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红叶而吁怨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无不讶焉。诗曰:「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閒。慇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清琐高议》卷五〈流红记〉
唐僖宗时,有儒士于佑晚步于禁衢间。于时万物摇落,悲风秋,颓阳西倾,羁怀增感。视禦沟浮叶,续续而下。佑临流浣手,久之,有一脱叶差大于他叶,远视之若有墨迹载于其上,浮红泛泛,远意面面。佑取而视之,其上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佑得之蓄于书笥,终日咏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书于叶也。因念禦沟水出于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佑但宝之,以为念耳。矣时时对好事者说之。佑自此思念,精神俱耗。一日,友人见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为我言之。」佑曰:「我数月来,眠食俱废。」因以红叶句言之。友人大笑曰:「子何愚汝是也!彼书者无意于子,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子虽思爱之勤,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子之愚又可笑也。」佑曰:「天虽高而听卑,人苟有志,天必从人愿耳。我闻牛仙客遇无双之事,卒得古生之奇计,但患无志耳,事固未可知也。」佑终不废思虑,复题二句,书于红叶上曰:「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禦沟上流水中俾其流入宫中,人为笑之,亦为好事者称道。有赠之诗者曰:」君恩不禁东流水,流出宫情是此沟。佑后累举不捷,迹颇羁倦,乃依河中贵人韩泳门馆,得钱帛稍稍自给,亦无意进取。久之,韩泳召佑谓之曰:「帝禁宫人三千馀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我舍。子今未娶,年又愈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我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佑避席伏地曰:「穷困书生,寄食门下,昼饱夜温,受赐甚久,恨无一长,不能图报。早暮愧惧,莫知所为,安敢复望如此!」泳乃令人通媒妁,助佑进羔雁,尽六礼之数,交二姓之欢。佑就吉之夕,乐甚。明日,见韩氏装橐甚厚,姿色绝艳,佑本不敢有此望,自以为误入仙源,神魂飞越也。既而,韩氏于佑之书笥中见红叶,大惊曰:「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佑以实告。韩氏复曰:「务于水中复得红叶,不知何人所作也?」乃开笥取之,乃佑所题之诗,相对惊叹,感泣久之,曰:「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曰:「吾得叶之初,尝有诗,今尚藏笥中。取以示佑。诗云:「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闻者莫不叹异惊骇。一日,韩泳开宴召佑洎韩氏,泳曰:「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答曰:「吾为佑之合为天力也。」泳曰:「何以言之?」韩氏索笔为诗曰:「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泳曰:「吾今知天下事无偶然者也。 」僖宗之幸蜀,韩泳令佑将家僮百人前导,韩以宫人得以见帝,具言适佑事。帝曰:「吾亦微闻之。」召佑,笑曰:「卿乃朕门下旧客也。」佑伏地拜谢罪。帝还西都,以从驾得官,为深策军虞侯。韩氏生五子三女,子以力学俱有官,女配名家。韩氏治家有法度,终身为命妇。宰相张浚作诗曰:「长安百万户,禦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无古,可以传千古。」
《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八〈文章一·卢渥〉~486~
中书舍人卢渥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及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独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怨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閒。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元宫词百章笺注》六十九~78~
案:红叶,指韩翠蘋故事。《青琐高议》记唐僖宗时,于祐于御沟拾一红叶,上有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閒,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祐亦题诗云:「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沟上流,为宫女韩翠蘋所拾。后帝放宫女,祐托韩咏门馆,咏以韩氏同姓,遂作伐嫁妆。及成礼,各于笥中出红叶相示,韩氏笑吟曰:「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萦素怀,今日却成鸾凤侣,方知红叶是良媒。」此类故事颇多,仅取其一,以注此诗。
典故
两分青镜
 
分圆镜
  
半分鸾影
  
宝镜离合
 
徐家镜
 
徐郎离镜
 
新官向旧官啼
  
乐昌菱花缺
 
乐昌镜
 
乐昌风流
 
乐镜
  
破镜徐郎
  
破鉴徐狼
 
破鸾慵舞
 
旧官与新官
 
菱花一半寻高价
 
菱花半鞭
 
菱花扑碎
 
菱花缺
   
镜盟
   
鸾光两破
 
鸾鉴分收

相关人物
徐德言
 
乐昌公主
 
陈氏


《本事诗·情感》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

简释

半镜:喻夫妻失散、分离。唐韩偓《代小玉家为蕃骑所虏后寄故事贤裴公相国》:“折钗伴妾埋青家,半镜随郎葬杜邮。”


例句

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元稹 古诀绝词

红儿若向隋朝见,破镜无因更重寻。 罗虬 比红儿诗

折钗伴妾埋青冢,半镜随郎葬杜邮。 韩偓 代小玉家为蕃骑所虏后寄故集贤裴公相国

亏蟾便是陈宫镜,莫吐清光照别离。 黄滔 别后

典故 
宝钗分
  
断钗
 
玉钗分
 
破钗
 
臂钗
 
钗分一股
 
钗燕分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三〈陆罩·闺怨诗〉~777~
自怜断带日,偏恨分钗时。留步惜馀影,含意结愁眉。徒知今异昔,空使怨成思。欲以别离思,独向蘼芜悲。
典故
交翼鸾文
   
孤鸾向影
 
孤鸾对镜
 
孤鸾怯舞
 
孤鸾悲镜
 
孤鸾死镜前
 
孤鸾照
 
孤鸾舞镜
 
孤鸾鸟
 
宝鉴肠空断
 
断舞鸾肠
 
波鸾慵舞
 
紫鸾舞镜
 
绝孤鸾
 
羞对彩鸾舞
 
舞罢鸾羞
 
舞镜
 
舞镜鸾
 
舞鉴孤鸾
 
舞鸾翻镜
 
舞鸾镜
  
镜掩孤鸾
 
镜掩鸾
 
镜舞双鸾
 
镜里估鸾
  
镜鸾分影
 
镜鸾慵舞
  
雾鸾晓影
 
青鸾独绝
 
青鸾舞
 
青鸾舞镜
 
鸾分镜影
 
鸾回镜
   
鸾独舞
 
鸾空舞
 
鸾销珠镜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一〈范泰·鸾鸟诗〉
昔罽宾王结罝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嗟乎兹禽,何情之深。昔钟子破琴于伯牙,匠石韬斤于郢人,盖悲妙赏之不存,慨神质于当年耳。矧乃一举而殒其身者哉,悲夫。乃为诗曰:「神鸾栖高梧,爰翔霄汉际。轩翼飏轻风,清响中天厉。外患难预谋,高罗掩逸势。明镜悬高堂,顾影悲同契。一激九霄音,响流形已毙。」
《艺文类聚》卷九十
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罝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县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

简释

镜中鸾:喻夫妻生死离别、孤独悲哀。唐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三:“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


例句

影中金鹊飞不灭,台下青鸾思独绝。 李白 代美人愁镜二首之二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 李贺 贝宫夫人

分鸾岂遐阻,别剑念相寻。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

泪湿孤鸾晓镜昏,近来方解惜青春。 郑谷 为人题

鱼轩海上遥,鸾影月中销。 顾况 晋公魏国夫人柳氏挽歌

龙飙去去无消息,鸾镜朝朝减容色。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侍儿不遣照,恐学孤鸾死。 鲍溶 旧镜

典故 
土偶桃人
 
土偶漂流
 
士偶桃梗
   
断梗疏萍
 
桃梗泛
     
漂流木偶
 
为梗
   
飘梗

相关人物
苏秦

参考典故
木偶人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苏秦说李兑〉~603~
苏秦说李兑曰:「雒阳乘轩车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负书担橐,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造外阙,愿见于前,口道天下之事。」李兑曰:「先生以鬼之言见我则可,若以人之事,兑尽知之矣。」苏秦对曰:「臣固以鬼之言见君,非以人之言也。」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丛。夜半,土梗与木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风淋雨,坏沮,乃复归土。今汝非木之根,则木之枝耳。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汜滥无所止。』臣窃以为土梗胜也。今君杀主父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李兑曰:「先生就舍,明日复来见兑也。」苏秦出。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374~
孟尝君见之。(苏秦)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简释

梗泛:喻指漂泊无定所。唐骆宾王《浮搓》:“似舟漂不定,如梗泛何从?”


例句

旧业丛台废苑东,几年为梗复为蓬。 刘言史 泊花石浦

旅食伤飘梗,岩栖忆采薇。 刘长卿 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直钱。 崔橹 过蛮溪渡

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 张说 石门别杨六钦望

生事同漂梗,机心在野船。 徐凝 问渔叟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李商隐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李德裕 秋日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杜甫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生类梗萍泛,悲无金石坚。 贾岛 洛阳道中寄弟

如何游宦客,江海随泛梗。 钱起 苦雨忆皇甫冉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二首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骆宾王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 骆宾王 晚憩田家

恓惶劳梗泛,凄断倦蓬飘。 骆宾王 晚泊河曲

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 骆宾王 浮槎

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 骆宾王 边夜有怀

典故
冤魂化禽
 
口流血
 
口血
 
古帝魂
 
啼成血
  
啼鹃
  
悲蜀帝
 
昔帝恨
  
望帝啼鹃
 
望帝愁魂
 
望帝春心
 
望帝归魂
  
杜宇啼血
 
杜魂
   
杜鹃积恨
 
杜鹃魂
 
泣杜鹃
 
蜀天子
 
蜀帝王
 
蜀帝魂
 
蜀王作鸟
 
蜀王遗魄
    
魂作杜鹃
 
鹃啼血
  
蜀羽怨红啼断

相关人物
杜宇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8~
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昭明文选》卷四〈赋乙·京都中·左思蜀都赋〉~89~
唐·李善注引《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剑南道·益州〉~937~
《十三州志》曰:「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
晋·阚骃《十三州志》
「其后有王日杜宇,称帝,号望帝。……有一死者名鳖令,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令,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又云:『望帝使鳖令治水而淫其妻,令还,帝惭,遂化为子规。』」(据《二酉堂丛书》清·张澍辑本)
旧题晋·张华注《禽经》
「巂周,子规也(按,即杜鹊)。」《注》:「夜啼达旦,血渍草木。」
《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三〈禽鸟四·杜鹃〉
杜鹃,始阳相推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尝有人出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即死。初鸣,先听者主离别。厕上听其声,不祥。厌之之法,当为犬声应之。

简释

杜宇:指杜鹃鸟,或喻哀怨、思归之情。唐李商隐《井络》:“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


例句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 来鹄 寒食山馆书情

胡蝶翅翻残露滴,子规声尽野烟深。 刘沧 经古行宫

残春碧树自留影,半夜子规何处声。 刘沧 题吴宫苑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刘驾 苦寒吟

剑阁西南远凤台,蜀魂何事此飞来。 吴融 岐下闻子规

不同蜀魄啼残月,唯逐天鸡啭诘朝。 姚合 咏莺

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 姚合 送任畹及第归蜀中觐亲

古树春无花,子规啼有血。 孟郊 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

寂寥闻蜀魄,清绝怨湘弦。 张乔 将离江上作

杜鹃魂厌蜀,蝴蝶梦悲庄。 张祜 华清宫和杜舍人

谁为蜀王身作鸟,自啼还自有花开。 徐凝 玩花五首之三

壶觞笑咏随风去,唯有声声蜀帝魂。 方干 题故人废宅二首之二

凭书正惆怅,蜀魄数声新。 朱庆馀 寄友人

蜀魄叫回芳草色,鹭鸶飞破夕阳烟。 李咸用 题王处士山居

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 李商隐 井络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 锦瑟

昔帝一时恨,后人千古悲。 李山甫 闻子规

有鸟自称蜀帝魂。 李益 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石滑羊肠险,山空杜宇悲。 李端 送夏侯审游蜀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李群玉 乌夜号

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 李群玉 题二妃庙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李贺 老夫采玉歌

恨声流蜀魄,冤气入湘云。 李频 哭贾岛

况又将冤抱,经春杜魄随。 李频 送于生入蜀

到得长江闻杜宇,想君魂魄也相随。 李频 过长江伤贾岛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杜牧 杜鹃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杜甫 杜鹃行

口乾垂血转迫促,似欲上诉于苍穹。 杜甫 杜鹃行

望帝传应实,昭王问不回。 杜甫 秋日荆南怀述三十韵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 杜荀鹤 闻子规

旅情方浩荡,蜀魄满林啼。 武元衡 夕次潘山下

犹疑蜀魄千年恨,化作冤禽万啭声。 武元衡 春晓闻莺

望乡台上秦人在,学射山中杜魄哀。 武元衡 送柳郎中裴起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 琵琶引

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 罗邺 闻子规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 蔡高 咏子规

不忿黄鹂惊晓梦,唯应杜宇信春愁。 郑谷 游蜀

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雍陶 蜀中战后感事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韩偓 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顾况 子规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 顾况 听子规

碧鲜似染苌弘血,蜀帝城边子规咽,相如桥上文君绝。 顾况 露青竹杖歌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杜甫 杜鹃行

典故
北斗以南
 
北斗南
 
斗南人
 
斗南人杰
  
梁公归兴
 
狄公斗南人


《新唐书》卷一百十五〈狄仁杰列传〉~4207~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典故
上林书
 
上林书绝
 
上林消息
 
上林过雁
 
上林雁
 
上林鸿雁
 
上苑传书
  
借片鸿
 
传帛
 
传书雁
 
传雁
 
传雁足
 
北海雁书
 
北雁连书
 
南雁传尺素
 
南雁惠佳音
 
吴鸿传信
 
塞雁音书
 
塞鸿传书
 
天涯芳信
 
子卿归信
 
寄南飞翼
 
寄南飞鸿
 
寄情无雁
 
寄书雁来时
 
寄书雁翼
 
寄书鸿雁
 
寄锦书
 
寄双飞燕
  
弋雁问消息
 
微辞寄归雁
 
愁怀逐归鸿
 
凭鸿
 
断鸿书
 
断鸿谁倩
 
断鸿难倩
 
书倩秋鸿
 
书到雁应还
 
书因北雁稀
 
书凭燕翼
 
书托过鸿
 
书归玉塞
 
书无去鸿
 
书无过雁
 
书系双飞翼
 
书雁
 
书鸿
 
朔燕传书
 
望飞燕
 
归鸿书
 
归鸿无信
 
归鸿谁寄
 
漫写羊裙
 
燕去鸿归
 
燕翎寄笺
 
独雁征书
 
秋鸿春燕
  
空回春雁
 
系帛
  
系书翠羽
 
系边书
 
系雁书
 
苏武逢雁
 
裂帛待燕鸿
 
裂帛附双燕
 
见雁思乡信
 
诗凭燕翼
 
认上林欲下
  
赤书凭雁
  
过鸿来燕
 
乡书雁少
 
衔来相思字
 
锦书寄飞翼
  
雁来音信
 
雁传书
      
雁足传书
 
雁鸿附书
 
难觅征鸿
 
云边翼
 
云间一纸书
 
音信绝南鸿
 
音书凭过雁
 
飞燕归信
 
鸿来雁度
 
鸿羽芳信
  
鸿雁北来
 
鸿雁书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苏武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武〉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传书燕〉
长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绍兰,适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音信不达。绍兰目?堂中有双燕戏于梁间,兰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经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授于我婿。」言讫泪下,燕子飞鸣上下,似有所诺。兰复问曰:「尔若相允,当泊我怀中。」燕遂飞于膝上。兰遂吟诗一首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慇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兰遂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飞鸣而去。任宗时在荆州,忽见一燕飞鸣于厅上,宗讶视之,燕遂泊于肩上,见有一小封书系在足上。宗解而视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燕后飞鸣而去。宗次年归,首出诗示兰。后文士张说传其事,而好事者写之。

简释

雁书:喻书信。唐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诗》:“岁满归凫舄,秋来把雁书。”


例句

当日苏武单于问,道是宾鸿解传信。 刘商 胡笳十八拍

家书欲寄雁飞远,客恨正深秋又来。 刘威 早秋归

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刘沧 留别崔浣秀才昆仲

系帛何须雁,金乌日日飞。 吴融 送僧归日本国

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 乔知之 从军行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 离思

鸿雁向西北,飞书报天涯。 李白 千里思

莫惜一雁书,音尘坐胡越。 李白 送友人游梅湖

经时停尺素,望尽云边翼。 李群玉 小弟艎南游近书来

芳草萋萋新燕飞,芷汀南望雁书稀。 李群玉 恼从兄

因书天末心,系此双飞翼。 李群玉 我思何所在

信已凭鸿去,归唯与燕期。 杜牧 偶题二首之二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 天末怀李白

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 杜甫 寄高三十五詹事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杜甫 归雁二首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沈如筠 闺怨二首之一

鸿雁飞不到,音尘何由达。 独孤及 代书寄上李广州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王勃 采莲曲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 蜀中九日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王涯 秋思赠远二首

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董思恭 咏弓

归牛疑燧落,过雁误书迟。 韦蟾 上元三首之一

雁足应难达,狐踪浪得疑。 韩偓 春闷偶成十二韵

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 骆宾王 秋雁

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 鲍溶 赠远

典故
断尾
 
断尾鸡
 
宾孟鸡
 
雄鸡断尾

相关人物
宾起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昭公·传二十二年〉~872~
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刘献公之庶子伯事单穆公。恶宾孟之为人也。愿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人异于是。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己牺何害。王弗应。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锜氏。戊辰。刘子挚卒。无子。单子立刘。五月。庚辰。见王。遂攻宾起。杀之。盟群王子于单氏。

例句

雄鸡自断尾,不愿为牺牲。 白居易 答桐花

典故
剪不断
 
并刀难剪
 
截不断整仍乱


《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九〈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漢語大詞典》:别浦
(1).河流入江海之处称浦,或称别浦。 南朝 宋 谢庄 《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 唐 杜甫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嘹唳吟笳发,萧条别浦清。” 宋 高观国 《烛影摇红》词:“别浦潮平,远村帆落烟江冷。” 胡云翼 注:“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也称别浦。” 清 顾炎武 《哭陈太仆子龙》诗:“君来别浦南,我去荒山北。”
(2).指银河。 唐 李贺 《七夕》诗:“别浦今朝暗,罗幃午夜愁。” 王琦 汇解:“别浦,天河也。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絶之地,故谓之别浦。”
《國語辭典》:南浦  拼音:nán pǔ
南边的水岸。后泛指送别之地。《楚辞。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文选。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國語辭典》:黯然销魂(黯然銷魂)  拼音:àn rán xiāo hún
心神沮丧好像失去了魂魄。《文选。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镜花缘》第八六回:「姐姐怎么忽然闹出江文通别赋?恰恰又飞到亭亭姐姐面前,岂不令人触动离别之感『黯然销魂』么?」
《漢語大詞典》:八百里
见“ 八百里駮 ”。
《漢語大詞典》:八百里駮
牛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王君夫 ( 愷 )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 王武子 ( 济 )语 君夫 :‘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 君夫 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 武子 一起便破的,却据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骏马之称。八百里,状其善于奔驰。晋书·王济传作“驳”,古字同。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宋 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分類:骏马奔驰
《漢語大詞典》:牛心炙
(1). 晋 代 王恺 有一头能快走的牛,叫“八百里駮”,极为珍视。一次, 王恺 和 王济 比射, 王济 赢了这头牛,“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后用为豪侈的典故。 宋 唐庚 《次郑太玉见寄韵》:“他时名誉牛心炙,晚岁穷空犊鼻褌。”
(2).指用牛心做的一种菜肴。晋书·王羲之传:“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噉, 顗 先割啗 羲之 ,於是始知名。” 清 赵翼 《桐山斋中杜鹃花》诗:“况有牛心炙,兼烹雀舌芽。”
《漢語大詞典》:星槎
(1).往来于天河的木筏。传说古时天河与海相通, 汉 代曾有人从海渚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唐 宋之问 《宴安乐公主宅》诗:“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 清 朱彝尊 《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粉精墨妙谁经营,恍疑 博望 星槎横。”
(2).泛指舟船。 明 李东阳 《与衍圣公夜话》诗:“漫以平安慰别离,星槎动是隔年期。” 明 唐顺之 《送高行人使琉球》诗:“天王玉册颁三殿, 汉 使星槎下百蛮。”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诗:“星槎今万里,捷报盼飞来。”
《漢語大詞典》:星河槎
星槎。《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窥红问緑谢游冶,与余共泛星河槎。”参见“ 星槎 ”。
《漢語大詞典》:星槎
(1).往来于天河的木筏。传说古时天河与海相通, 汉 代曾有人从海渚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唐 宋之问 《宴安乐公主宅》诗:“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 清 朱彝尊 《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粉精墨妙谁经营,恍疑 博望 星槎横。”
(2).泛指舟船。 明 李东阳 《与衍圣公夜话》诗:“漫以平安慰别离,星槎动是隔年期。” 明 唐顺之 《送高行人使琉球》诗:“天王玉册颁三殿, 汉 使星槎下百蛮。”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诗:“星槎今万里,捷报盼飞来。”
《漢語大詞典》:贯月查(貫月查)
亦称“ 贯月槎 ”。 1.传说 尧 时西海中的发光的浮木。借指舟楫。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 尧 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復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 元 陈樵 《玉雪亭》诗:“银汉倾翻贯月查,惊鸿无处认江沙。” 明 张煌言 《登湄州谒天妃宫》诗:“楼前縹緲凌波袜,槛外参差贯月槎。” 清 钱谦益 《后秋兴》诗之二:“戈船迅比追风骑,戎垒高於贯月槎。”
(2).喻船形酒器。 清 吴均 《梅查歌》:“中空不用巧匠凿,妙製天成贯月槎。”按,梅查,梅根做的酒器。
《漢語大詞典》:伯牙弦
同“ 伯牙琴 ”。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缔交君赠縞,投分我忘筌。成风 郢 匠斲,流水 伯牙 絃。” 清 赵翼 《汪文端师殁已数月以诗哭之凡一千字》:“书成 杨子 瓿,调絶 伯牙 絃。” 清 姚鼐 《哭鱼门》诗:“送别议联 元亮 井,论文曾许 伯牙 絃。”
《漢語大詞典》:伯牙琴
(1).相传 伯牙 操琴,琴声高妙,唯 钟子期 知音。 子期 死,知音难觅, 伯牙 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后因以“伯牙琴”用为痛悼知音惜其难遇之典。 唐 罗隐 《重过随州忆故兵部李侍郎思知因抒长句》:“ 庄周 高论 伯牙 琴,閒夜思量泪满襟。四海共谁言近事?九原从此负初心。”
(2).喻指能奏出妙曲的琴。 清 魏源 《布水台下同僧观瀑》诗:“惜无 伯牙 琴,来写 成连 旨。”亦省作“ 伯琴 ”。 唐 寒山 《三字诗》之四:“泉声响,抚 伯 琴。有 子期 ,辨此音。”
《漢語大詞典》:牙弦(牙絃)
(1).传说 春秋 时 伯牙 善弹琴, 锺子期 善听,二人遂为至交。见列子·汤问。后因以“牙弦”称精美之琴,寓有相知之意。弦,亦作“ 絃 ”。 唐 许敬宗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归》诗:“ 周 醪忽同醉, 牙 弦乃共挥。” 唐 司空图 《擢英集述》:“ 牙 絃入契, 郢 握称珍。”
(2).借指琴声。喻绝唱,杰作。 唐 裴夷直 《题〈断金集〉后》诗:“ 牙 弦千古絶,珠泪万行新。”
《漢語大詞典》:绝弦(絶絃)
见“ 絶弦 ”。
《國語辭典》:高山流水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1.形容乐曲的高妙。语本《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比喻知音的难遇。《董西厢》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高山流水知音许,古木苍烟入画图。」也作「流水高山」。
2.词牌名。宋代吴文英的自度曲。如宋代吴文英的〈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风〉词。
《國語辭典》:千呼万唤(千呼萬喚)  拼音:qiān hū wàn huàn
频频呼唤,再三催促。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作「千唤万唤」。
《國語辭典》:司马青衫(司馬青衫)  拼音:sī mǎ qīng shān
司马,职官名。青衫,指卑微的官服。唐朝诗人白居易自述贬官江州司马期间,一日于江边送客,听闻邻船上歌女诉说身世,感动得将衣衫哭湿了。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以司马青衫指白居易,亦用来比喻极为悲伤哀痛。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分類:悲伤凄切
《國語辭典》:江州司马(江州司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其名作〈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二句,后遂以其为白居易的代称。元。无名氏《货旦郎》第一折:「你比著东晋谢安才艺浅,比著江州司马泪痕多。」
《國語辭典》:轻拢慢撚(輕攏慢撚)  拼音:qīng lǒng màn niǎn
一种弹琵琶的手法。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漢語大詞典》:青衫司马(青衫司馬)
唐 白居易 贬官 江州 司马时,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之句,后因用“青衫司马”喻指失意之官吏。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郑厚卿席上谢余伯山》词:“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 江州 。” 清 陈维嵩 《百字令·客有善丝竹者以笺索词漫为赋此》词:“今日白髮何堪,青衫司马,仍会 秋娘 宅。”
《漢語大詞典》:题红叶(題紅葉)
即红叶题诗传情的故事。历来记载颇多,如:(1) 唐宣宗 时中书舍人 卢渥 ,“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叶上题诗云:“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事见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 卢渥 , 鲁迅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作 韩渥 。(2) 唐玄宗 时 顾况 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况 亦于叶上题诗与之反覆唱和。事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3) 唐德宗 时进士 贾全虚 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有 王才人 养女 凤儿 题诗,“笔蹟纤丽,言词幽怨”,诗云:“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全虚 见诗,为之流泪。 德宗 闻此事,因以 凤儿 赐 全虚 。事见 宋 王铚 《补侍儿小名录·凤儿》。(4) 唐僖宗 时儒士 于祐 与宫人 韩氏 红叶唱酬,后遂结为夫妇。事见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卷五载 张实 《流红记》。(5) 唐僖宗 时进士 李茵 尝游苑中,于御沟得宫娥 云方子 红叶题诗。后 茵 与宫娥同行诣 蜀 ,被内官 田大夫 拆散,“宫娥与 李 情爱至深,至前驛,自縊而死。”事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后以“题红叶”为吟咏情思、闺怨或良缘巧合之典。 宋 侯寘 《满江红》词:“谩彩牋、牙管倚西窗,题红叶。”亦省作“ 题红 ”、“ 题叶 ”。 宋 范成大 《南柯子》词:“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 宋 李演 《南乡子·夜宴燕子楼》词:“待觅琼觚藏綵信,流春。不似题红易得沉。”《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何处空题叶,谁家谩结褵。”
《漢語大詞典》:分镜(分鏡)
喻夫妻离异。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懊恨别离轻,悲岂断絃,愁非分镜,只虑高堂,风烛不定。”参见“ 分鞋破镜 ”。
分類:离异夫妇
《漢語大詞典》:分鞋破镜(分鞋破鏡)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载, 南朝 陈 徐德言 娶 陈后主 妹 乐昌公主 为妻,公主有才貌。 陈 亡之际, 德言 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镜,夫妻各执一半,相约日后合镜相会,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贤妻致贵载, 宋 程鹏举 被虏于 张万户 家为奴,娶 张 所虏宦家女某氏为妻。妻见 程 才貌不凡,非久居人后者,屡劝 程 逃亡。 程 疑妻受 张 所使试探自己,即以告 张 ,妻因此被 张 赶出。妻临行,脱绣鞋一只换 程 鞋一只,期望日后执此相见。后因以“分鞋破镜”喻夫妻分离。 明 高瑞南 《黄莺儿·代妓谢双送别瀑泉王孙》曲:“生平此身,知心是君,相逢莫作寻常论,意儿真。分鞋破镜,怜取眼前人。”参阅 明 董应翰 《易鞋记》《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参见“ 破镜重圆 ”。
《漢語大詞典》:半镜(半鏡)
半片破镜。 南朝 陈 太子舍人 徐德言 娶后主 叔宝 之妹 乐昌公主 ,时 陈 政方乱, 德言 知不相保,乃破镜与妻各执其半,约他年正月望日卖于都市,冀得相见。后果如愿。见 唐 韦述 《两京新记》卷三。 唐 李商隐 《代越公房妓嘲徐公主》诗:“遽遣离琴怨,都由半镜明。”
《國語辭典》:乐昌破镜(樂昌破鏡)  拼音:lè chāng pò jìng
比喻夫妻因故分散。参见「破镜重圆」条。《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不幸箭穿驾手,刀中梢公,妾有乐昌破镜之忧。」
《漢語大詞典》:乐昌分镜(樂昌分鏡)
南朝 陈 将亡时,驸马 徐德言 与妻 乐昌公主 估计不能相保,因破铜镜各执其半,约于正月十五日售其破镜,俾取联系。 陈 亡,妻没入 杨素 家。及期, 徐 辗转依约至京,果访得售半镜者,夫妻卒得重聚。事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后因以“乐昌分镜”比喻夫妻分离。 元 孙季昌 《端正好,四时怨别集杂剧名》套曲:“受寂寞似 越娘 背灯,恨别离如 乐昌 分镜。” 明 无名氏 《霞笺记·得笺窥认》:“咫尺天涯有如千丈,相思帐由他主张,须道 乐昌 分镜合 徐郎 。”《剪灯新话·联芳楼记》:“一旦事迹彰闻,恩情间阻,则 乐昌 之镜,或恐从此而遂分。”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妾有 乐昌 破镜之忧,汝兄被縲紲缠身之苦,为虏所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小时记父母为聘一女,但不知其姓氏……颇疑其 乐昌 之镜离而復合,但无显证耳。”
分類:驸马
《國語辭典》:破镜(破鏡)  拼音:pò jìng
1.打破镜子。《太平御览。卷七一七。服用部。镜引神异经》:「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
2.被打破的镜子。如:「地上有破镜的碎片,走路时要小心。」
3.比喻夫妻分散或决裂。参见「破镜重圆」条。
4.比喻半月。汉。无名氏〈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5.镜,指古代武将胸前的护心镜。破镜指破禁开杀戒。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断。……我特来破镜。」
6.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名。《汉书。卷二五。五行志上》:「古代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破镜,兽名,食父。……破镜如貙而虎眼。」
《國語辭典》:破镜重圆(破鏡重圓)  拼音:pò jìng chóng yuán
南朝陈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于战乱分散时各执半镜,作为他日相见的信物,后果因此得以相聚归合。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圆和好。《隋唐演义》第六六回:「如晦道:『就是徐德言,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乐昌公主。』无忌道:『哦,原来就是破镜重圆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也作「破镜重合」、「览镜归妻」、「金镜重圆」。
分類:太子舍人
《國語辭典》:破镜重圆(破鏡重圓)  拼音:pò jìng chóng yuán
南朝陈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于战乱分散时各执半镜,作为他日相见的信物,后果因此得以相聚归合。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圆和好。《隋唐演义》第六六回:「如晦道:『就是徐德言,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乐昌公主。』无忌道:『哦,原来就是破镜重圆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也作「破镜重合」、「览镜归妻」、「金镜重圆」。
分類:太子舍人
《漢語大詞典》:卖镜重圆(賣鏡重圓)
犹言破镜重圆。 南朝 陈 将亡,驸马 徐德言 与妻 乐昌公主 离散前,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以期再见。 德言 如期至京,“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 德言 遂出半镜相合,并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復 嫦娥 影,空留明月辉。”此时,公主已为 杨素 所得, 素 悉此事,遂使他们夫妻团圆。事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宋 刘辰翁 《莺啼序·赵宜可以余讥其韵苦心改为之复和之》词:“恨当时青云跌宕,天路断,险艰如许,便桥边卖镜重圆,断肠无数。”
分類:驸马
《漢語大詞典》:镜断(鏡斷)
比喻夫妻或恋人分离。 宋 吴潜 《蝶恋花·吴中赵园》词:“镜断釵分何处续,伤心芳草庭前緑。”参见“ 破镜 ”。
《國語辭典》:破镜(破鏡)  拼音:pò jìng
1.打破镜子。《太平御览。卷七一七。服用部。镜引神异经》:「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
2.被打破的镜子。如:「地上有破镜的碎片,走路时要小心。」
3.比喻夫妻分散或决裂。参见「破镜重圆」条。
4.比喻半月。汉。无名氏〈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5.镜,指古代武将胸前的护心镜。破镜指破禁开杀戒。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断。……我特来破镜。」
6.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名。《汉书。卷二五。五行志上》:「古代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破镜,兽名,食父。……破镜如貙而虎眼。」
《漢語大詞典》:镜破(鏡破)
比喻夫妻或恋人分离。 宋 赵令畤 《蝶恋花》词:“镜破人离何处问,路隔银河,岁会知犹近。”参见“ 破镜 ”。
《國語辭典》:破镜(破鏡)  拼音:pò jìng
1.打破镜子。《太平御览。卷七一七。服用部。镜引神异经》:「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
2.被打破的镜子。如:「地上有破镜的碎片,走路时要小心。」
3.比喻夫妻分散或决裂。参见「破镜重圆」条。
4.比喻半月。汉。无名氏〈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5.镜,指古代武将胸前的护心镜。破镜指破禁开杀戒。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断。……我特来破镜。」
6.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名。《汉书。卷二五。五行志上》:「古代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破镜,兽名,食父。……破镜如貙而虎眼。」
《漢語大詞典》:陈宫镜(陳宫鏡)
南朝 陈后主 之妹 乐昌公主 与其夫太子舍人 徐德言 鉴于国将破不能相保,将一铜镜破作两半,人执其半,约他年正月望日卖于都市,冀得相见。后 陈 亡,妻果没入 杨素 家, 德言 依期至京,果以镜访得其妻。 素 知之,即召 德言 ,还其妻,夫妻得以团圆。闻者无不感叹。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后因以“陈宫镜”指借以重新团圆的破镜。 唐 黄滔 《别后》诗:“梦里相逢无后期,烟中解珮查何之。亏蟾便是 陈 宫镜,莫吐清光照别离。”参见“ 破镜重圆 ”。
《國語辭典》:破镜重圆(破鏡重圓)  拼音:pò jìng chóng yuán
南朝陈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于战乱分散时各执半镜,作为他日相见的信物,后果因此得以相聚归合。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圆和好。《隋唐演义》第六六回:「如晦道:『就是徐德言,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乐昌公主。』无忌道:『哦,原来就是破镜重圆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也作「破镜重合」、「览镜归妻」、「金镜重圆」。
分類:太子舍人
《漢語大詞典》:分钗(分釵)
见“ 分釵断带 ”。
《國語辭典》:分钗断带(分釵斷帶)  拼音:fēn chāi duàn dài
金钗分成两段,衣带断为两截。比喻夫妻离异。也作「分钗破镜」。
分類:离异夫妇
《漢語大詞典》:折钗(折釵)
见“ 折釵股 ”。
《漢語大詞典》:折钗股(折釵股)
书法上对转折的笔划,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因以为喻。 宋 姜夔 续书谱·用笔:“用笔如折釵股……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宋 陆游 《醉中行草数纸》诗:“堂堂笔阵从天下,气压 唐 人折釵股。”亦省作“ 折釵 ”。 宋 陆游 《西窗》:“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釵评。”
《漢語大詞典》:分鸾(分鸞)
喻指分离的夫妻。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镜想分鸞,琴悲别鹤,心如膏火,独夜自煎。”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分鸞岂遐阻,别剑念相寻。”参见“ 离鸞 ”。
《漢語大詞典》:离鸾(離鸞)
(1).比喻分离的配偶。 唐 李商隐 《当句有对》诗:“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鸞。” 宋 洪瑹 《齐天乐》词:“断雁无情,离鸞有恨,空想 吴 山 越 水。”
(2).琴曲《双凤离鸾》的简称。《花月痕》第五回:“驥方展足,伤心赋鵩之词;凤不高翔,掣泪《离鸞》之曲。”
《國語辭典》:孤鸾(孤鸞)  拼音:gū luán
原指失偶的鸾鸟,而用来比喻孤独失偶的人。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生憎怅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唐。杨烱〈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镜里,孤鸾别鹤之哀。」
《漢語大詞典》:孤鸾照镜(孤鸞照鏡)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 王结罝 峻祁之山 ,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絶。”后以“孤鸞照镜”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山鷄映水那自得,孤鸞照镜不成双。”
《漢語大詞典》:镜中鸾(鏡中鸞)
镜中之鸾鸟。 唐 李贺 《贝宫夫人》诗:“长眉凝緑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鸞。”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三:“多羞釵上燕,真愧镜中鸞。”参见“ 镜鸞 ”。
分類:镜中鸾鸟
《漢語大詞典》:镜鸾(鏡鸞)
(1).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王 结罝 峻卯 之山,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鸞覩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絶。”后常以“镜鸞”比喻分离之夫妻。 宋 卢祖皋 《谒金门》词:“釵凤镜鸞谁问,想见粉香啼损。” 明 陆采 《千金记·佳音》:“一从那日镜鸞分,杳无音信。”
(2).指镜子。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到如今翠减双眉,羞见这鬢边霜将镜鸞对。”
《漢語大詞典》:镜鸾(鏡鸞)
(1).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王 结罝 峻卯 之山,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鸞覩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絶。”后常以“镜鸞”比喻分离之夫妻。 宋 卢祖皋 《谒金门》词:“釵凤镜鸞谁问,想见粉香啼损。” 明 陆采 《千金记·佳音》:“一从那日镜鸞分,杳无音信。”
(2).指镜子。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到如今翠减双眉,羞见这鬢边霜将镜鸞对。”
《漢語大詞典》:鉴鸾(鑑鸞)
犹镜鸾。 唐 王涣 《惆怅》之四:“诀别 徐郎 泪如雨,鑑鸞分后属何人。”
《漢語大詞典》:鸾孤(鸞孤)
鸾镜照孤影;孤鸾。谓情人离去,孤单独处。 唐 李敬方 《太和公主还宫》诗:“凤去楼扃夜,鸞孤匣掩辉。” 五代 刘兼 《春怨》诗:“锦书雁断应难记,菱镜鸞孤貌可怜。” 明 唐寅 《侥侥令·尾》曲:“寃家莫把人孤负,早会合共成一处,免教我凤隻鸞孤。”
《漢語大詞典》:鸾影(鸞影)
比喻女子身影。 唐 顾况 《晋公魏国夫人柳氏挽歌》:“鱼轩海上遥,鸞影月中销。” 元 戴表元 《浴蚕沙溪水为上饶陈烈妇作》诗:“烈妇何所言,絃中意缠緜。一説鸞影孤,二诉雏巢穿。”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李弄玉 鸞影早孤,哀愤成响,藏名隐语,不减驛字鸡碑。”
分類:女子身影
《漢語大詞典》:鸾镜(鸞鏡)
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 王结罝 峻祁之山 ,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逾戚,三年不鸣。夫人曰:‘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县镜以映之!’王从言。鸞覩影感契,慨焉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絶。”后即以“鸞镜”指妆镜。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龙飆去去无消息,鸞镜朝朝减容色。”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鸞镜时犹照,蛾眉岁不同。”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二十场:“许多年在战场不亲鸾镜,今日里回家来旧课重温。”
《國語辭典》:鸾鉴(鸞鑑)  拼音:luán jiàn
镜子。宋。张元干〈兰陵王。绮霞散〉词:「想娥绿轻晕,鸾鉴新怨。」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鸾鉴映娇鬟,则见它金凤钗头云半挽。」
分類:鸾镜
《漢語大詞典》:鸾镜(鸞鏡)
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 王结罝 峻祁之山 ,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逾戚,三年不鸣。夫人曰:‘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县镜以映之!’王从言。鸞覩影感契,慨焉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絶。”后即以“鸞镜”指妆镜。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龙飆去去无消息,鸞镜朝朝减容色。”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鸞镜时犹照,蛾眉岁不同。”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二十场:“许多年在战场不亲鸾镜,今日里回家来旧课重温。”
《國語辭典》:土偶  拼音:tǔ ǒu
用泥土塑成的人像或神像。《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宋。陆游 秋社诗:「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也称为「土椎」、「小泥人」。
《漢語大詞典》:悲梗
见“ 悲哽 ”。
《漢語大詞典》:悲哽
亦作“ 悲梗 ”。 悲伤哽咽。隋书·虞世基传:“ 世基 食輒悲哽,不能下。” 唐 崔橹 《过蛮溪渡》:“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值钱。” 宋 陆游 《跋〈朝制要览〉》:“先君捐舘舍三十有四年,统得此於故庐,伏读悲哽,敬识卷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 王 泫然悲哽。”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 法忍 闻余言……以悲梗之声,百端解慰。” 沙汀 《淘金记》八:“她的声调带点悲哽,她的眼睛已经润湿了。”
分類:悲伤哽咽
《漢語大詞典》:断梗(斷梗)
(1).折断的苇梗。 唐 李贺 《咏怀》之一:“ 梁王 与 武帝 ,弃之如断梗。” 宋 周邦彦 《宴清都》词:“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2).比喻漂泊不定。 元 曹伯启 《再和陈爱山》:“乾坤双断梗,身世一芳樽。” 明杨珽《龙膏记·空访》:“一别芳容悲断梗,千年幽恨正难平。” 夏曾佑 《送汪毅白》诗:“江湖断梗藩龙翼,一槎生平负典坟。”参见“ 断梗浮萍 ”、“ 断梗飘蓬 ”。
《國語辭典》:梗泛  拼音:gěng fàn
形容漂泊不定。唐。骆宾王〈晚泊河曲〉诗:「恓惶劳梗泛,悽断倦蓬飘。」
分類:漂泊
《漢語大詞典》:泛梗(汎梗)
亦作“泛梗”。 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歳八月,降雨下, 淄水 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復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因以“汎梗”喻漂泊。 唐 张说 《石门别杨六钦望》诗:“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 唐 贾岛 《岐下送友人归襄阳》:“蹉跎随汎梗,覊旅到 西州 。”亦泛指漂浮的草木梗。 明 方孝孺 《东河驿值雪次茅长史白战体韵》:“瓦沟早滴为炊烟,水面难消因泛梗。”
《國語辭典》:浮梗  拼音:fú gěng
飘浮在水面上的茎梗。比喻飘流不定。唐。徐夤 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水浒传》第一一回:「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漢語大詞典》:漂梗
随水漂流的桃梗。语出战国策·齐策三:“﹝ 苏秦 ﹞谓 孟尝君 曰:‘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 淄水 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復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漂梗”引申指漂泊者。 唐 许浑 《金陵阻风登延祚阁》诗:“登阁惭漂梗,停舟忆断蓬。” 明 杨慎 《庚寅除夕》诗:“无家垂老同漂梗,痛饮狂歌非隐沦。”参见“ 浮梗 ”。
《國語辭典》:浮梗  拼音:fú gěng
飘浮在水面上的茎梗。比喻飘流不定。唐。徐夤 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水浒传》第一一回:「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國語辭典》:萍梗  拼音:píng gěng
萍梗随水漂流,不固定于土中。比喻居处不定。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身方逐萍梗,年欲近桑榆。」唐。许浑〈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诗:「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
《漢語大詞典》:蓬梗
谓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比喻飘泊流离。 唐 姚鹄 《随州献李侍御》诗之二:“风尘匹马来千里,蓬梗全家望一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蓬梗还逢,喜遂同根之愿。” 明 杨珽《龙膏记·传情》:“我蓬梗飘零,难牵 郭生 之红线。”
《漢語大詞典》:啼血
指杜鹃鸟哀鸣出血或杜鹃哀鸣所出之血。杜鹃鸟口红,春时杜鹃花开即鸣,声甚哀切。古人误传其“夜啼达旦,血渍草木”。 唐 顾况 《子规》诗:“ 杜宇 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宋 真山民 《啄杜鹃》诗:“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清 陈维嵩 《虞美人》词:“无聊笑捻花枝説,处处鹃啼血。” 鲁迅 《野草·希望》:“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杜鹃。参见“ 啼魂 ”。
《漢語大詞典》:啼魂
指杜鹃鸟。古代传说杜鹃鸟乃上古 蜀 王 望帝 ( 杜宇 )所化,至春啼鸣,故称。 明 王世贞 《沉母挽章》诗:“慈竹 吴 江冷,啼魂 蜀 道难。”参见“ 啼血 ”。
《國語辭典》:子规(子規)  拼音:zǐ guī
杜鹃的别名。参见「杜鹃」条。
《國語辭典》:望帝  拼音:wàng dì
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君王杜宇。参见「杜宇」条。唐。李商隐 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元。廖大圭 闻杜宇诗:「情知望帝是前身,春尽江南忆锦城。」
《國語辭典》:杜宇  拼音:dù yǔ
1.人名。相传古代蜀帝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化为杜鹃。
2.杜鹃的别名。参见「杜鹃」条。
《國語辭典》:杜鹃(杜鵑)  拼音:dù juān
1.动物名。鸟纲鹃形目。口大尾羽长,嘴黑色,上嘴末端稍曲,身体灰褐色,尾巴有白色横斑,胸腹部有黑色横条纹,与鹰相似,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啼叫,鸣声凄厉,能动旅客归思。相传为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也称为「杜宇」、「鶗鴃」、「啼鴃」、「鹈鴃」、「子规」。
2.植物名。杜鹃科杜鹃属。包括玉山杜鹃、唐杜鹃、台湾杜鹃、马银花等约八百种乔木或灌木之通称。单叶互生。花两性,合瓣花冠;雄蕊花药孔裂。蒴果胞背开裂,种子细小,多数。花常显目,供观赏。野生之「映山红」、「羊踯躅」、「西施花」等亦属之。
《漢語大詞典》:杜魄
即杜鹃鸟。旧传古 蜀 王 杜宇 的魂魄化为杜鹃,故称。 唐 武元衡 《送柳郎中裴起居》诗:“望乡臺上 秦 人在,学射山中杜魄哀。” 唐 罗隐 《送郎州张员外》诗:“旗飘 峴首 嵐光重,酒奠 湘江 杜魄哀。” 前蜀 韦庄 《岁晏同左生作》诗:“寳瑟湘灵怨,清砧杜魄啼。”参见“ 杜宇 ”。
《國語辭典》:杜宇  拼音:dù yǔ
1.人名。相传古代蜀帝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化为杜鹃。
2.杜鹃的别名。参见「杜鹃」条。
《國語辭典》:杜鹃啼血(杜鵑啼血)  拼音:dù juān tí xuè
相传周末蜀王杜宇,号望帝,失国而死,其魄化为杜鹃,日夜悲啼,泪尽继以血,哀鸣而终。后以杜鹃啼血比喻哀伤至极。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漢語大詞典》:蜀魂
鸟名。指杜鹃。相传 蜀 主名 杜宇 ,号 望帝 ,死化为鹃。春月昼夜悲鸣, 蜀 人闻之,曰:“我 望帝 魂也。”故称。 唐 李商隐 《燕台诗·春》:“ 蜀 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 蜀 魂羞顾影,玉照斜红冷,谁唱《后庭花》?新年忆旧家。”参见“ 杜宇 ”。
《國語辭典》:杜宇  拼音:dù yǔ
1.人名。相传古代蜀帝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化为杜鹃。
2.杜鹃的别名。参见「杜鹃」条。
《漢語大詞典》:蜀魄
犹 蜀 魂。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其寓词之哀怨也,復若血凝 蜀 魄,猿断 巫峰 。” 唐 李咸用 《题王处士山居》诗:“ 蜀 魄叫迴芳草色,鷺鶿飞破夕阳烟。” 宋 张泌 《南歌子》词:“岸柳拖烟緑,庭花照日红。数声 蜀 魄入帘櫳。” 元施惠《幽闺记·英雄应辟》:“短亭长亭程程去,知几驛。逆旅中过寒食。见点点残红飞絮白,夕阳影里啼 蜀 魄。”参见“ 蜀魂 ”。
《漢語大詞典》:蜀魂
鸟名。指杜鹃。相传 蜀 主名 杜宇 ,号 望帝 ,死化为鹃。春月昼夜悲鸣, 蜀 人闻之,曰:“我 望帝 魂也。”故称。 唐 李商隐 《燕台诗·春》:“ 蜀 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 蜀 魂羞顾影,玉照斜红冷,谁唱《后庭花》?新年忆旧家。”参见“ 杜宇 ”。
《漢語大詞典》:蜀鸟(蜀鳥)
指杜鹃。相传为古 蜀 帝 杜宇 所化,故称。 唐 杜荀鹤 《酬张员外见寄》诗:“啼花 蜀 鸟春同苦,叫雪 巴 猿昼共飢。”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渠献诗云:‘泣请神明宰,容奴返故乡。他时化 蜀 鸟,衔结到君旁。’”
《漢語大詞典》:鹃血(鵑血)
传说杜鹃啼声凄苦,昼夜不止,甚至口中流出血来,故称。常以形容悲怨之深。 清 王夫之 《读〈指南集〉》诗之一:“鹃血春啼悲 蜀 鸟,鷄鸣夜乱度 秦 关。” 清 徐吴念 《石门蔡贞女辞》:“三月鹃血带啼痕,清操直欲凌冰霜。”参见“ 鹃魂 ”。
《漢語大詞典》:鹃魂(鵑魂)
相传古代 蜀 帝 杜宇 让位 鳖灵 自逃,后欲复位不得而死,魂化为鹃,悲啼不止,乃至血出,人称冤鸟。故以“鹃魂”指冤魂。 清 周亮工 《哭陈开仲》诗:“当时我客皆钩党,悲颯填胸尔不任。鹤骨难支萧寺雨,鹃魂彳亍故园心。”
《漢語大詞典》:望断白云(望斷白雲)
喻想念父母。典出新唐书·狄仁杰传:“亲在 河阳 , 仁杰 在 太行山 ,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 元 沈禧 《一枝花·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时父母已殁矣》套曲:“且休説 唐 时 仁杰 专前美,谁知道 晋 代 张翰 有远孙,家居积祖松陵隐,双亲沦殁,一念犹存。既归黄壤,望断白云。”
分類:想念父母
《漢語大詞典》:信鸿(信鴻)
传送书信的鸿雁。 宋 李之仪 《采桑子》词:“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满袂仙风,空託双鳧作信鸿。”
《國語辭典》:帛书(帛書)  拼音:bó shū
1.写在布帛上的书信。《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苏建》:「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2.写在缣帛上的书籍。如:「马王堆帛书内容丰富,包括《周易》、《老子》、《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等。」
《漢語大詞典》:空中书(空中書)
指从神仙界寄来的书信。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罢琴惆悵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漢語大詞典》:系书(繫書)
见“ 繫帛书 ”。
《漢語大詞典》:系帛书(繫帛書)
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汉书·苏武传:“﹝ 常惠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繫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繫,一本作“ 係 ”。 唐 杨炯 《送东海孙尉诗序》:“但当晨看旅鴈,君逢繫帛之书;夕望牵牛,余候乘槎之客。”亦省作“ 繫书 ”。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裂帛繫书,誓还 汉 恩。”
《國語辭典》:宾鸿(賓鴻)  拼音:bīn hóng
鸿鸟。清。王夫之〈蝶恋花。渺渺扁州天一瞬〉词:「泪竹千竿垂紫晕,宾鸿不寄苍梧信。」《水浒传》第三五回:「行至寨前第三关上,只听得空中数行宾鸿嘹亮。」
分類:鸿雁信使
《漢語大詞典》:宾雁(賓雁)
鸿雁。语本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唐 钱起 《见上林春雁翔青云寄杨起居李员外》诗:“ 上林 春更好,宾雁不知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繫》:“心惊宾雁双翰,目断孤云一带。” 郭沫若 《蝶恋花》词:“几见熏风摇碧草,南来宾雁知多少。”
分類:鸿雁
《漢語大詞典》:送书雁(送書雁)
汉武帝 时 苏武 出使 匈奴 被扣,徙 北海 牧羊十九年。 昭帝 时 汉 使求释 苏武 , 匈奴 谎称 苏武 已死。使者曰:“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 苏武 因此获释归 汉 ·事见汉书·苏武传。后因以称雁为“送书雁”。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唐 李商隐 《雨》诗:“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漢語大詞典》:雁使
送信的使者。 唐 乔知之 《从军行》:“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参见“ 雁足书 ”。
分類:送信使者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分類:书信有雁
《國語辭典》:雁字  拼音:yàn zì
雁群飞行天空时,排列如一或人等字形。宋。苏轼〈虚飘飘诗。序〉:「元祐间,山谷作虚飘飘,盖乐府之馀,当时诸公皆有和篇。黄鲁直原作诗云:『虚飘飘,花飞不到地,……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
《漢語大詞典》:雁封
犹雁书。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书籍·书柬:“ 王瑳 诗:‘雁封归飞断,鲤素还流絶。’按:谓书也。”
《國語辭典》:雁帛  拼音:yàn bó
系帛于雁足以传书。汉苏武等出使匈奴,为匈奴所羁留;其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夜见使者,教他对单于说道,天子射上林中,见帛系雁足,言武等在某泽中,苏武遂得救回国。见《汉书。卷五四。苏建传》。后以比喻书信。《幼学琼林。卷四。文事类》:「雁帛鸾笺通称简札。」也称为「雁书」。
分類:书信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分類:书信有雁
《國語辭典》:雁书(雁書)  拼音:yàn shū
比喻书信。参见「雁帛」条。南朝梁。刘孝威〈怨诗〉:「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唐。李白 送友人游梅湖诗:「莫惜一雁书,音尘坐胡越。」
分類:书信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分類:书信有雁
《國語辭典》:雁足  拼音:yàn zú
比喻书信。参见「雁帛」条。南朝梁。王僧孺〈咏捣衣〉诗:「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唐。杜光廷〈纪道德赋〉:「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分類:书信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分類:书信有雁
《國語辭典》:鸿雁(鴻雁)  拼音:hóng yàn
动物名。一种群居水边的候鸟。羽毛呈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食植物种子、虫、鱼以维生。也称为「大雁」。
《國語辭典》:鸿雁(鴻鴈)  拼音:hóng yàn
1.即鸿雁,一种群居水边的候鸟。《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南朝宋。颜延之〈归鸿〉诗:「万有皆同春,鸿雁独辞归。」俗称为「大雁」。
2.《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鸿雁,美宣王也。」或以为流民喜得安定之所而作之诗。首章二句为:「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因以为篇名。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分類:书信有雁
《漢語大詞典》:鸿雁行(鴻雁行)
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踰。”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 清 蒲松龄 《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鸳鸯牒上, 朱 陈 两姓偏多。”
分類:兄弟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