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定论(定論)  拼音:dìng lùn
确切不变的论断。《荀子。王制》:「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这个朝野自有定论,老先生也不必过谦了。」
《國語辭典》:决定论(決定論)  拼音:jué dìng lùn
哲学上指意志受一定的因果法则支配,不能绝对自由的理论。也称为「命定论」。
《国语辞典》:空权决定论(空权决定论)  拼音:kōng quán jué dìng lùn
由义大利杜黑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可用空军的大量战略轰炸,来瓦解、或消灭敌方的战斗力。也称为「杜黑主义」。
《漢語大詞典》:盖棺定论(蓋棺定論)
见“ 盖棺论定 ”。
《國語辭典》:盖棺论定(蓋棺論定)  拼音:gài guān lùn dìng
人一生的是非功过,要到死后才能论定。《明史。卷一八二。刘大夏传》:「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也作「盖棺事定」。
《漢語大詞典》:非决定论
与“决定论”相对。否认一切事物具有因果制约性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它无限夸大偶然性、自由意志,宣扬盲目力量。
《漢語大詞典》: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产生于18世纪,20世纪以后受到批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國語辭典》:成案  拼音:chéng àn
1.已处理好的卷宗。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
2.旧的案例。明。刘基〈书苏伯脩御史断狱记后〉:「断大狱必视成案,苟无其隙,不得而更焉。」
《漢語大詞典》:成论(成論)
定论。
分類:定论
《國語辭典》:定案  拼音:dìng àn
1.对案件、方案等做最后的确定。如:「这件事最好及早定案,以免夜长梦多。」
2.对案件、方案等所做的最后决定。如:「这件事既然成了定案,就毋须再做争辩了!」
《國語辭典》:定谳(定讞)  拼音:dìng yàn
司法用语。意谓法定的诉讼程序结束,判决已经确定。
《國語辭典》:议定(議定)  拼音:yì dìng
商量讨论作成决定。《红楼梦》第五八回:「尤氏等便议定,待王夫人回家回明,也欲遣发那十二个女孩子。」《老残游记》第一五回:「他们事已议定,大概如此,只是你先前说的那个案子呢?我到底不放心。」
《國語辭典》:口实(口實)  拼音:kǒu shí
1.粮食。《易经。颐卦》:「自求口实。」晋。江统 徙戎论:「且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2.俸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3.谈话、批评的内容、资料或依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國語辭典》:聚讼(聚訟)  拼音:jù sòng
众人争论,莫衷一是。《后汉书。卷三五。曹褒传》:「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國語辭典》:成说(成說)  拼音:chéng shuō
1.约定、盟约。《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2.通行的说法。《新唐书。卷二○○。儒学传下。啖助传。赞曰》:「徒令后生穿凿诡辨,诟前人,舍成说,而自为纷纷。」
3.已成的论著、学说。《元史。卷一九○。儒学传二。牟应龙传》:「于诸经皆有成说,惟五经音考盛行于世。」
《漢語大詞典》:史案
(1).指因修史而周纳成的狱案。《痛史》《庄氏史案》
(2).历史定论。 郭沫若 《历史·史剧·现实》二:“大抵在大关节目上,非有正确的研究,不能把既成的史案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