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青丝(青絲)  拼音:qīng sī
1.青绿色的丝绳。《乐府诗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宋。陈亮〈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词:「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2.黑色的头发。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红楼梦》第二一回:「平儿收拾贾琏在外的衣服铺盖,不承望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来。」
3.青梅等果物切成的细丝,用以点缀在食品上。
《漢語大詞典》:青丝白马(青絲白馬)
南朝 梁 普通 年间,“有童謡曰:‘青丝白马 寿阳 来。’”其后 侯景 作乱,乘白马以青丝为缰,兵皆青衣,从 寿春 进军 建康 。见《梁书·侯景传》《隋书·五行志上》。后因以“青丝白马”指作乱的人。 唐 杜甫 《青丝》诗:“青丝白马谁家子,粗豪且逐风尘起。” 仇兆鳌 注:“此诗讽 僕固怀恩 也。首以 侯景 之乱,比其犯顺。”亦省作“ 青丝 ”。
《國語辭典》:冰弦(冰絃)  拼音:bīng xián
琴弦的美称。也指弦乐器。《元史。卷六八。礼乐志二》:「(琴)斲桐为面,梓为底,冰弦,木轸,漆质,金徽,长三尺九寸。」明。朱权《卓文君》第二折:「对面儿似隔著苍梧迥野,又隔了巫山万叠,恰便似支楞的把琴上冰弦断绝。」明。陈与郊《文姬入塞》:「却缘何抱冰弦,守著夫人砦。」
《漢語大詞典》:冰丝(冰絲)
(1).指冰蚕所吐的丝。常用作蚕丝的美称。 宋 叶适 《送赵季清兼谢所惠诗》:“纍珠贯冰丝,耿光发沈渊;二千八百字,字字合管絃。” 元 伊世珍 《琅嬛记》卷上:“ 沈休文 雨夜斋中独坐,风开竹扉,有一女子携络丝具入门便坐。风飘细雨如丝,女随风引络,络绎不断,断时亦就口续之,若真丝焉。烛未及跋,得数两,起赠 沈 曰:‘此谓冰丝,赠君造以为冰紈。’” 清 曹寅 《望雨谣》:“旱魃聋虫惨莫支,家家当户繰冰丝。”
(2).指琴弦。《全唐诗》卷八六四载《湘妃诗》之二:“碧杜红蘅縹緲香,冰丝弹月弄清凉。” 清 赵翼 《散花曲》:“满屋明灯照綺筵,风光如梦夜如年。冰丝调曲弹银甲,罗帕求诗代锦笺。”
《漢語大詞典》:琴丝(琴絲)
琴弦。亦指琴声。 宋 杨亿 《初秋属疾》诗:“密雪才高閒赋笔,流波意远托琴丝。” 宋 姜夔 《齐天乐》词:“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元 倪瓒 《己酉八月雨霁赋五言呈德常》诗:“积雨琴丝缓,沿阶蘚碧滋。”
分類:琴弦琴声
《漢語大詞典》:桐丝(桐絲)
指琴弦。 唐 谢邈 《谢人惠琴材》诗:“风撼桐丝带月明,羽人乘醉截秋声。” 明 何景明 《赠别孟望之》诗之一:“酒酣思无极,临岐理桐丝。”
分類:琴弦
《漢語大詞典》:鸾弦(鸞弦)
琴弦的美称。因琴声如鸾鸣,故称。 南朝 陈 陆瑜 《独酌谣》:“忽逢凤楼下,非待鸞弦招。” 唐 周繇 《梦舞锺馗赋》:“不待乎调凤管,揆鸞弦,曳蓝衫而颯纚,挥竹简以蹁躚。”
分類:琴弦琴声
《漢語大詞典》:雪弦
犹冰弦。琴弦的美称。 唐 孟郊 韩愈 《会合联句》:“雪絃寂寂听,茗盌纤纤捧。” 钱仲联 集释:“ 王元启 曰:‘雪絃,犹冰絃。’ 陈延杰 注:‘抱朴子:白雪之絃,非灵素不能徽也。’”
分類:琴弦
《漢語大詞典》:凤丝(鳳絲)
琴弦的美称。 唐 温庭筠 《和沉参军招友生观芙蓉池》:“桂栋坐清晓,瑶琴双凤丝。” 顾嗣立 注引西京杂记:“ 成帝 侍郎善鼓琴,能为《双凤之曲》。”
分類:琴弦
《國語辭典》:朱弦(朱絃)  拼音:zhū xián
乐器上的红色丝弦。《文选。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之二》:「鸣簧发丹唇,朱弦绕素腕。」也作「朱弦」。
《国语辞典》:弹琴(弹琴)  拼音:tán qín
用手指拨弄琴弦、键盘,发出乐音。《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
《漢語大詞典》:朱丝(朱絲)
(1).红色的丝绳。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侯 伐 齐 ,将济 河 , 献子 以朱丝繫玉二瑴而祷。”《淮南子·说山训》:“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芻狗,若为土龙以求雨。” 章炳麟 《驳神我宪政说》:“今假众乐之言,以文饰其帝国主义,是犹借兼士之名,以文饰其兼併主义, 墨 孟 有知,必縈以朱丝,攻以雷鼓无疑也。”
(2).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 唐 刘禹锡 《调瑟词》:“朱丝二十五,闕一不成曲。” 清 唐孙华 《种树》诗:“珍材伐琴瑟,清音发朱丝。”
(3).借指琴瑟。 唐 元孚 《送李四校书》诗:“朱丝写别鹤泠泠,诗满红笺月满庭。” 宋 苏轼 《渚宫》诗:“緑窗朱户春昼闭,想见深屋弹朱丝。”
《漢語大詞典》:鸣弦(鳴弦,鳴絃)
亦作“ 鸣絃 ”。
(1).论语·阳货:“子在 武城 ,闻弦歌之声。”原谓 子游 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后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后汉书·循吏传赞:“一夫得情,千室鸣弦。” 李贤 注:“一夫谓守长也。千室谓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则其下鸣弦而安乐也。” 宋 曾巩 《送韩玉汝使两浙》诗:“使传东驰下九天,此邦曾屈试鸣弦。”
(2).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3).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晋 陶潜 《闲情赋》:“仰睇天路,俯促鸣絃。”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但歌聊一曲,鸣弦未息张。” 唐 杨炯 《和郑校仇内省眺瞩思乡怀友》:“頽风暌酌羽,流水旷鸣絃。”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李近楼琵琶》:“《耳谭》载京师瞽者 李近楼 ,籍锦衣千户,善琵琶,能左右手。弹新声古曲,无不絶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鸣弦铁拨发之,令人髮上指,泪交下。”
(4).指弓弦。 唐 李白 《秋猎孟诸夜归》诗:“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國語辭典》:断弦(斷弦)  拼音:duàn xián
1.断裂的弓弦或琴弦。南朝陈。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乃知断弦可续,情去难留。或若火里生花,可称希有。」亦指断绝的弦音、馀响。北周。庾信 怨歌行:「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2.丧妻。古代以琴瑟比喻夫妻,故称丧妻为「断弦」。唐。徐彦伯〈孤烛叹〉诗:「暖手缝轻素,嚬蛾续断弦。」《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权翰林自从断了弦,告病回家,一年有馀,尚未续娶。」也作「断弦」。
《漢語大詞典》:绝弦(絶絃)
见“ 絶弦 ”。
《國語辭典》:拨剌(撥剌)  拼音:bō là
1.拨弄。元。司农司《农桑辑要。卷二。播种。苧麻》:「于畦内用极细梢杖三四根,拨剌令平可。」也作「扒剌」。
2.琴声走调。《淮南子。脩务》:「琴或拨剌枉桡,阔解漏越。」汉。高诱。注:「拨剌,不正。」
3.拟声词。形容鱼儿自水面跃起及纵入水里,拍击水面所发出的声音。唐。杜甫 漫成诗:「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