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鸣珂(鳴珂)
(1).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隔林望行幰,下阪听鸣珂。” 唐 王昌龄 《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綉户春。”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言祖》:“只把细蕊轻挼,立倦鞦韆架,耳听鸣珂眼盼他。” 清 陈梦雷 《青青陵上柏》诗:“甲第亘长虹,拥节復鸣珂。”
(2).指居高位。 明 李东阳 《重经西涯》诗之一:“岂谓鸣珂还故里,敢将华髮恋微官。”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只今交旧尽鸣珂,推挽寧无一人佐。”
《漢語大詞典》:吟风(吟風)
(1).谓在风中有节奏地作响。 唐 杨巨源 《红线传》:“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落,惊而起问,即 红綫 迴矣。” 清 纳兰性德 《金山赋》:“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叶而吟风。”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十一:“窗纸吟风,奇寒彻骨。”
(2).咏风。以风为题材作诗。 杜甫 《雨》“风扉掩不定” 仇兆鳌 注引 清 黄生 曰:“ 杜 诗吟风之句,如‘风扉掩不定’,‘风幔不依楼’,‘风帘自上钩’,‘寒声风动帘’,‘风连西极动’,‘风前竹逕斜’,皆画风手也。”
《漢語大詞典》:鸣弦(鳴弦,鳴絃)
亦作“ 鸣絃 ”。
(1).论语·阳货:“子在 武城 ,闻弦歌之声。”原谓 子游 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后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后汉书·循吏传赞:“一夫得情,千室鸣弦。” 李贤 注:“一夫谓守长也。千室谓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则其下鸣弦而安乐也。” 宋 曾巩 《送韩玉汝使两浙》诗:“使传东驰下九天,此邦曾屈试鸣弦。”
(2).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3).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晋 陶潜 《闲情赋》:“仰睇天路,俯促鸣絃。”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但歌聊一曲,鸣弦未息张。” 唐 杨炯 《和郑校仇内省眺瞩思乡怀友》:“頽风暌酌羽,流水旷鸣絃。”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李近楼琵琶》:“《耳谭》载京师瞽者 李近楼 ,籍锦衣千户,善琵琶,能左右手。弹新声古曲,无不絶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鸣弦铁拨发之,令人髮上指,泪交下。”
(4).指弓弦。 唐 李白 《秋猎孟诸夜归》诗:“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漢語大詞典》:鸣銮(鳴鑾)
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文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 李善 注:“周礼曰:巾车掌玉輅,以鑾和为节。 郑玄 曰:鑾在衡,和在軾,皆以金铃也。” 吕延济 注:“鑾,车上铃也。” 唐玄宗 《早渡蒲津关》诗:“鸣鑾下 蒲坂 ,飞旆入 秦中 。”宋史·仪卫志二:“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 元 王士熙 《次霍状元接驾韵》:“词苑恩波供染翰,秋风岁岁候鸣鑾。”
《漢語大詞典》:轰轰(轟轟)
象声词。形容大声连续作响。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饮食岂知味,丝竹徒轰轰。” 宋 曾巩 《泝河》诗:“莫如此水极凶驁,土木暂触还轰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纫针:“轰轰屡击,皆为一人,焉知 纫针 非龙女謫降者耶?” 郭沫若 《前茅·暴虎辞》:“人声轰轰,金鼓隆隆。”
《漢語大詞典》:悲啸(悲嘯)
(1).凄戚长鸣。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龙兴而鸟集,悲啸长吟。” 汉 王褒 《洞箫赋》:“玄猨悲啸,搜索乎其间。” 宋 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於其前,夜则鱼龙悲啸於其下。”
(2).指萧瑟作响。 茅盾 《子夜》十七:“当差们恐慌的脸色,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 吴公馆 更显得阴沉可怖。”
(3).悲切长号。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三:“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别鹤操:“右旧説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牧之 闻之,愴然而悲。”
《漢語大詞典》:檐马(簷馬)
挂在屋檐下的风铃。风吹作响。 明 邢慈静 《咏风》:“响敲檐马虾须颭,花气轻飘入户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蒋廷鎔 有句云:‘自从环珮无消息,檐马丁东不忍听。’”
也称风铃、铁马。挂在檐下,用以占风的金属小片,风起则丁东作声。 宋 张半湖 《扫花游》词:“又丁东、数声簷马。” 元 曾瑞 《醉花阴·元宵忆旧》套曲:“恨簷马玎当,怨塞鸿悽切。” 明 李子昌 《虞美人犯·四时怨别》套曲:“梦断 华胥 ,风弄簷马。”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蒋廷鎔 有句云:‘自从环佩无消息,簷马丁东不忍听。’”
《漢語大詞典》:嘶鸣(嘶鳴)
(1).(马)引声长鸣。梁书·侯景传:“所乘马,每战将胜,輒躑躅嘶鸣,意气骏逸。” 唐 韩愈 《驽骥》诗:“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芻;嘶鸣当大路,志气若有餘。”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 太宗 御厩一马号‘碧云霞’…… 太宗 甚爱。上樽餘沥时或令饮,则嘶鸣喜跃。” 峻青 《黎明的河边·马石山上》:“山下的每一阵枪声,每一次战马的嘶鸣,都使人神经紧张很久。”
(2).咝咝作响。 萧红 《桥·初冬》:“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凝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漢語大詞典》:作响(作響)
发出声响。 许地山 《缀网劳蛛》:“只是不时来些微风,把满园底花影移动得不歇地作响。” 杜鹏程 《铁路工地上的深夜》:“眉毛抖动了几下,全身骨节都在作响。”
《漢語大詞典》:急响(急響)
(1).急促作响。 唐 卢照邻 《七夕泛舟》诗之一:“连橈渡急响,鸣櫂下浮光。” 茅盾 《子夜》十八:“那大雷雨的黄昏,那第一阵豪雨急响时,她懒懒地躺在那亭子里的藤睡椅上。”
(2).指急促的响声。 元 马臻 《湖中春游曲》:“箜篌急响如相恼,岸头折尽忘忧草。”
《漢語大詞典》:鸣梢(鳴梢)
谓挥鞭梢作响,使人肃静。皇帝视朝、宴会等用之。 宋 苏舜钦 《览含元殿基因想昔时朝会之盛且感其兴废之故》诗:“赤案波光卷,鸣梢电尾回。”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月淡星稀, 建章宫 里千门晓。御炉烟裊,隐隐鸣梢杳。”参见“ 鸣鞭 ”。
《漢語大詞典》:鸣鞭(鳴鞭)
(1).谓挥鞭。挥鞭策马,动则有声,故称。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白马騂角弓,鸣鞭乘北风。”宋史·孟珙传:“ 江陵 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变为桑田者,敌一鸣鞭,即至城外。” 孙犁 《秀露集·乡里旧闻》:“他从来也不像那些粗劣的驭手,随便鸣鞭、吆喝,以至虐待折磨牲畜。”
(2).指挥鞭打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
(3).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挥动发出响声,使人肃静,故又称静鞭。 唐 郑嵎 《津阳门》诗:“鸣鞭后骑何躞蹀,宫妆襟袖皆仙姿。”宋史·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繖扇,鸣鞭。”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每日间亲随车驾,只听鸣鞭,去螭头上拜跪。”
《漢語大詞典》:驼铃(駝鈴)
系挂于骆驼颈下的铃铛,随骆驼的行动而作响。 元 马祖常 《河湟书事》诗之二:“ 波斯 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沈凯 《古玛河春晓》第一章:“过去,在这条古商道上,终年驼铃丁冬,商队不断。”
《漢語大詞典》:锡响(錫響)
锡环振动作响。谓僧人出行。 唐 许浑 《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诗:“杯浮野渡鱼龙远,锡响空山虎豹惊。”参见“ 锡杖 ”、“ 锡环 ”。
《漢語大詞典》:松簧
谓风吹松林,松如簧作响。指松涛。 明 李东阳 《太皇太后挽歌词》之九:“幽泉沾竹泪,哀壑奏松簧。”
《漢語大詞典》:雷毂(雷轂)
隆隆作响的车轮声。泛指轰隆之声。 汉 张衡 《天象赋》:“车府息雷轂之声, 造父 曳风鑾之响。” 南朝 陈 张正见 《御幸乐游苑侍宴》诗:“流水犇雷轂,追风赴电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