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也曾  拼音:yě céng
曾经。如:「老师也曾当过学生,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分類:曾经
《國語辭典》:老病  拼音:lǎo bìng
年老多病。唐。杜甫 旅夜书怀诗:「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儒林外史》第一回:「又过了六年,母亲老病卧床。」
《國語辭典》:云散(雲散)  拼音:yún sàn
像天上的云般四处分散。《红楼梦》第一○○回:「宝玉想念黛玉,因此及彼,又想跟黛玉的人已经云散,更加纳闷。」
《國語辭典》:故吏  拼音:gù lì
旧时的属吏。《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國語辭典》:故地  拼音:gù dì
旧地,指曾经到过或居住过的地方。如:「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教人情何以堪?」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简称 京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中央直辖市。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华北平原 北端,当 东北 和 华北 等地区联系的枢纽。古代称 蓟 , 春秋 、 战国 时为 燕 国都。 秦 汉 为 右北平郡 地, 晋 隋 为 北平郡 地, 唐 属 河北道 。 辽 以为陪都,改称 南京 ,亦称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称 中都 。 元 称 大都 。 明 清 称 京师 ,通称 北京 。 民国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建为首都,改设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不更
(1). 秦 爵名。左传·成公十三年:“﹝ 晋 ﹞获 秦 成差 及不更 女父 。” 杜预 注:“不更, 秦 爵。”《商君书·境内》:“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 颜师古 注:“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2).不改变。《商君书·垦令》:“迂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
(3).不经,未曾经过。《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笺〉》:“今之赋颂,古诗之流。不更 孔公 ,风雅无别耳。” 吕延济 注:“更,经也。 脩 言今 植 之赋颂乃与古诗相类,虽不经 孔子 删定,与《诗》之风雅无异焉。”《宋书·周郎传》:“宫庙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里连死,万井共泣。”
(4).不懂。新唐书·吴凑传:“府中易 凑 贵戚子,不更簿领,每有疑狱,时其将出,则遮 凑 取决,幸苍卒得容欺。” 宋 王安石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於左右。”
《國語辭典》:旧地(舊地)  拼音:jiù dì
曾经居住或游玩过的地方。唐。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山阴旧地,王逸少之池亭。」唐。刘长卿〈齐一和尚影堂〉诗:「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
《漢語大詞典》:似曾
好像曾经。例如:似曾相识的面孔。
分類:好像曾经
《漢語大詞典》:老疾
(1).年老有病的人。左传·昭公十四年:“长孤幼,养老疾。” 明 王世贞 《凤洲杂编》卷一:“ 成化 中,用吏部尚书 李裕 言,外官考察,自贪酷、老疾、罢软之外,復设才力不及,对品改调别省。”
(2).旧病。曾经患过而未根治的病。 唐 包佶 《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诗:“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幸蒙去老疾,深愿驻韶华。”
《漢語大詞典》:补处(補處)
(1).佛教语。前佛既灭后,菩萨成佛而补其位之称。亦指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子长 、 子云 ,自叙元系,则云补处,仰嗣 释迦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受灌顶职位,为法王孙,居 兜率施天 ,是生补处。” 清 龚自珍 《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命终之后,三人相见於莲邦,乃至一生补处。”后用以借指补官。 宋 陆游 《夜读岑嘉州诗集》诗:“晚途有奇事,随牒得补处。”
(2).指曾经到过的地方。 宋 陆游 《高斋小饮戏作》诗:“ 白帝 、 夜郎 俱不恶,两公补处得凭栏。” 钱仲联 校注:“两公谓 杜甫 曾客 夔州 , 李白 曾流 夜郎 也。”
《國語辭典》:故智  拼音:gù zhì
曾经用过的计谋。《史记。卷四五。韩世家》:「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
《國語辭典》:娘家  拼音:niáng jia
已婚妇女称自己父母的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我又认得娘家去,没得怕人拐我!」《红楼梦》第二五回:「提起这个主儿,这一分家私要不都教他搬送到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漢語大詞典》:故识(故識)
(1).旧时的相识。 唐 钱起 《春夜宴任六昆季宅》诗:“向偶逢故识,兹夕愿披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 孟阳 自以王官教授,与帝有潜龙之旧,而 李受 、 王猎 ,皆非帝故识。”
(2).曾经见过。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一)》:“有一位太学生在试卷上大书:‘ 汉文帝 三字仿佛故识,但不知系 汉高祖 几代贤孙。’”
《漢語大詞典》:苦劳(苦勞)
(1).劳苦;苦心劳形。《后汉书·宦者传·吕强》:“三公得免选举之负,尚书亦復不坐,责赏无归,岂肯空自苦劳乎?” 明 张居正 《答织造许枢使书》:“官无私弊,民不苦劳。”
(2).指曾经为事业劳苦过,有一定的贡献。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八:“这老板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排他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