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京
(1).指 唐 代的中京 长安 、东京 洛阳 、西京 凤翔 、南京 成都 、北京 太原 。旧唐书·地理志一:“﹝ 至德 二年﹞十二月,置 凤翔府 ,号为西京,与 成都 、 京兆 、 河南 、 太原 为五京。”
(2).指 唐 时 渤海 的上京 龙泉府 、中京 显德府 、东京 龙原府 、南京 南海府 、西京 鸭渌府 。新唐书·渤海传:“地有五京,十五府。”
(3).指 辽 的上京 临潢府 、东京 辽阳府 、中京 大定府 、南京 析津府 、西京 大同府 。辽史·地理志一:“ 太宗 以 皇都 为上京,升 幽州 为南京,改 南京 为东京, 圣宗 城中京, 兴宗 升 云州 为西京,於是五京备焉。”
(4).指 金 的上京 会宁府 、东京 辽阳府 、北京 大定府 、西京 大同府 、南京 开封府 。金史·地理志上:“﹝ 金 ﹞袭 辽 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
《漢語大詞典》:天龙(天龍)
(1).天上的龙。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叶公 子高 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於是天龙闻而下之。”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四向。”
(2).佛教语。谓诸天与龙神。《法华经·序品》:“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 灵山 在,八部天龙礼我言。”
(3).房宿第三星之名。《星经》卷上:“三名天龙,四名天马。”
(4).山名。在 山西省 太原县 境。产硫磺。山壁有 北魏 拓跋氏 所造凹形佛像,是美术雕刻史上有价值的杰作。
(5).蜈蚣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部·蜈蚣
《漢語大詞典》:太原
地势较高的宽阔平地。后用为地名。书·禹贡:“既修 太原 ,至於 岳 阳。” 孔 传:“高平曰太原,今以为郡名。” 孔颖达 疏:“太原,原之大者…… 孔 以 太原 地高,故言高平,其地高而广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布濩閎泽,延曼太原。”
《漢語大詞典》:三车(三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
《漢語大詞典》: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简称 京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中央直辖市。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华北平原 北端,当 东北 和 华北 等地区联系的枢纽。古代称 蓟 , 春秋 、 战国 时为 燕 国都。 秦 汉 为 右北平郡 地, 晋 隋 为 北平郡 地, 唐 属 河北道 。 辽 以为陪都,改称 南京 ,亦称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称 中都 。 元 称 大都 。 明 清 称 京师 ,通称 北京 。 民国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建为首都,改设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大卤(大鹵)
(1).古地名。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西南约二十五里。春秋·昭公元年:“ 晋 荀吴 帅师败 狄 於 大卤 。” 杜预 注:“ 大卤 , 太原 晋阳县 。”
(2).借指 并州 。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始公参 大卤 记室,以文雄於边。”
(3).广大的荒漠地区。旧唐书·张仲武传:“ 雁门 之北,羌戎杂处,濈濈羣羊,茫茫大卤。”
《漢語大詞典》:汾晋(汾晉)
指 汾水 流域。亦特指 山西省 太原 地区。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千秋 汾 晋 间,事与云水白。” 金 元好问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诗:“我从 汾 晋 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悟真》:“寓身 汾 晋 之间,栖志 蓬 瑶 之上。”
《漢語大詞典》: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年间进士。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作有重要诗论《与元九书》及体现其诗论主张的政治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世人传诵。有白氏长庆集
《漢語大詞典》:晋阳关(晉陽關)
古关名。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 唐 贺朝 《从军行》:“自从一戍 燕支山 ,春光几度 晋阳关 。”
分類:山西太原
《漢語大詞典》:凿台(鑿臺)
台名。台址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南 榆次 西。战国策·秦策四:“ 智氏 信 韩 魏 从而伐 赵 ,攻 晋阳 之城,胜有日矣, 韩 魏 反之,杀 智伯瑶 於 凿臺 之上。” 高诱 注:“ 晋阳 下臺名。凿地作渠,以灌 晋阳 城,因聚土为臺而止其上,故曰 凿臺 也。” 宋 司马光 《送李揆之序》:“昔 智伯 一会而辱二主一臣,以成 凿臺 之祸。”
分類:山西太原
《漢語大詞典》: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报告文学。宋之的作于1936年。叙写1936年春天作者在军阀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的见闻。采用新闻剪辑的手法,将日常生活素材作了适当剪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凄惨生活。并以自然界的春天,反衬社会的严酷无情,抨击了反动军阀的法西斯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