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金陵
(1).古邑名。今 南京市 的别称。 战国 楚威王 七年(公元前333年)灭 越 后在今 南京市 清凉山 ( 石城山 )设 金陵邑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入朝曲》:“ 江 南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 金陵 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2).中晚 唐 人常以指 润州 (今 江苏省 镇江市 )。 唐 李绅 《宿瓜州》诗:“烟昏水郭津亭晚,迴望 金陵 若动摇。” 唐 杜牧 《杜秋娘》诗序:“ 杜秋 , 金陵 女也。” 冯集梧 注:“…… 唐 人谓 京口 亦曰 金陵 。”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北固甘罗:“ 赵璘 因话録言 李勉 至 金陵 ,屡讚 招隐寺 标致。盖时人称 京口 亦曰 金陵 。”
(3). 北魏 拓跋珪 陵墓。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故 盛乐城 西北。魏书·太祖纪:“ 永兴 二年九月甲寅,上諡 宣武皇帝 ,葬於 盛乐 金陵 。”
(4).指 四川 铜陵山 。 唐 王勃 《为人与蜀城父老书》:“山分玉字,水向 金陵 。” 蒋清翊 注引后汉书·公孙述传注:“ 蜀 有 铜陵山 。”
《漢語大詞典》:金山
(1).产金之山。南史·海南诸国·林邑国:“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2).比喻人的仪表英俊、德行崇高。梁书·朱异传:“﹝ 异 ﹞器宇弘深,神表峯峻。金山万丈,缘陟未登;玉海千寻,窥映不测。”
(3).西方之山。后汉书·冯衍传下:“跃青龙於沧海兮,豢白虎於金山。” 李贤 注:“金山,西方之精也。”
(4).山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西北。古有 氐父 、 获苻 、 伏牛 、 浮玉 等名, 唐 时 裴头陀 获金于江边,因改名。 南宋 韩世忠 败 金兀朮 于此山下。 元 萨都剌 《江城玩雪》诗:“千重 铁瓮 成银瓮,一夜 金山 换玉山。” 清 陈维嵩 《添字昭君怨·夜泊銮江》词:“一点 瓜洲 玉糅,半笏 金山 雪透。”
(5).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附近海中。 宋 吴聿 观林诗话:“ 华亭 并海有 金山 ,潮至则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有 寒穴泉 ,甘冽与 惠山 相埒。”
《漢語大詞典》:京口
古城名。在今 江苏 镇江市 。公元209年, 孙权 把首府自 吴 ( 苏州 )迁此,称为 京城 。公元211年迁治 建业 后,改称 京口镇 。 东晋 、 南朝 时称 京口城 。为古代 长江 下游的军事重镇。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逕至 京口 ,众乃大安。”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诗:“ 京口 正用兵,仓皇过 瓜步 。”
《漢語大詞典》:北固
山名。固,也写作“顾”。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东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故称“北固”。 南朝 梁武帝 曾登此山,谓可为 京口 壮观,改曰“北顾”。参阅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登 北 固 望海云” 刘孝标 注引《南徐州记》南史·临川静忠王宏传。 元 萨都剌 《偕曹克明登北固楼》诗:“ 江南 三月万花柳, 北固山 头一回首,东风吹緑 扬子江 ,灧灧红波泻春酒。”
《漢語大詞典》:中泠
泉名。在今 江苏 镇江市 西北 金山 下的 长江 中。相传其水烹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今江岸沙涨,泉已没沙中。 宋 苏轼 《游金山寺》诗:“ 中泠 南畔石盘陁,古来出没随涛波。” 王十朋 集注引 程縯 曰:“ 扬子江 有 中泠 水,为天下点茶第一。” 明 高启 《煮雪斋为贡文学赋禁言茶》:“一甌细啜真天味,却笑 中泠 妄得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 北固 云頽, 中泠 泉咽,潮声怒吼 石头城 。”
《漢語大詞典》:焦山
山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东北 长江 中,与 金山 对峙。相传 东汉 处士 焦先 隐此,故名。有 定慧寺 、 华严祠 、 三诏洞 、《瘗鹤铭》等胜迹。向为 江 防要地。 南宋 初, 韩世忠 曾驻此抗击 金 兵。 宋 苏轼 《书焦山纶长老壁》诗:“法师住 焦山 ,而实未尝住。我来輒问法,法师了无语。”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 焦山 ,府东九里 江 中,与 金山 并峙,相去十五里。以 后汉 处士 焦先 隐此而名。或名 譙山 ,亦曰 浮玉山 。 刘宋 元嘉 中,以 魏 人临 江 ,尝分兵戍此。 唐 时有 譙山 戍,盖‘焦’与‘譙’通称也。”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简称 京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中央直辖市。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华北平原 北端,当 东北 和 华北 等地区联系的枢纽。古代称 蓟 , 春秋 、 战国 时为 燕 国都。 秦 汉 为 右北平郡 地, 晋 隋 为 北平郡 地, 唐 属 河北道 。 辽 以为陪都,改称 南京 ,亦称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称 中都 。 元 称 大都 。 明 清 称 京师 ,通称 北京 。 民国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建为首都,改设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京江
指 长江 流经今 江苏 镇江市 北的一段。因 镇江 古名 京口 而得名。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京江 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 湓浦 从君已十年。 京江 仍许借归船。相逢此地有因缘。”
《漢語大詞典》:金山寺
在 江苏省 镇江市 西北 金山 上。 东晋 时创建。为国内佛教禅宗名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 金山寺 即指此。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一折:“则你那脩道的 玉清菴 ,索强如题笔的 金山寺 。” 清 陈维嵩 《蝶恋花·五月词仍用前韵》词之五:“忆看 京江 江万里,烂若银盘倒插 金山寺 。”
《漢語大詞典》:北固楼(北固樓)
楼名。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北固山 上。 晋 蔡谟 首起楼其上,以贮军实, 谢安 复营葺之。是后崩坏,顶犹有小亭,登降甚狭。 南朝 梁 萧正义 乃广其路。 大同 十年(公元544年) 梁武帝 登望久之,敕曰:“此岭不足固守,然 京口 实乃壮观。”于是改楼曰“北顾楼”。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镇江府》。 梁武帝 有《登北顾楼》诗。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 北固楼 。”
《漢語大詞典》:很石
石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北固山 甘露寺 前。状如伏羊。相传 刘备 (一说 诸葛亮 )曾坐其上,与 孙权 共论 曹操 。 唐 罗隐 《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 紫髯 桑盖 此沉吟,很石犹存事可寻。”题注:“传云: 吴 主 孙权 与 蜀 主 刘备 尝此置会云。”很,一本作“ 狠 ”。 宋 苏轼 《甘露寺》诗序:“寺有石如羊,相传谓之很石,云 诸葛孔明 坐其上与 孙仲谋 论 曹公 也。” 宋 苏轼 《甘露寺》诗:“很石卧庭下,穹隆如伏羱。” 宋 姜夔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词:“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漢語大詞典》:北固山
在江苏省镇江市区东北江滨。有南、中、北三峰,主峰北峰海拔52.5米,三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故称“北固”。有“京口第一山”之称。名胜古迹多与三国故事有关,有甘露寺、多景楼、祭江亭(凌云亭)、溜马涧等。为镇江游览胜地。
《漢語大詞典》:浮玉山
亦省称“ 浮玉 ”。 1.传说仙人居住的地方。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初入太湖》:“又云构 浮玉 ,宛与 崑 閬 匹。”原注:“ 太湖 乃仙家 浮玉 之北常。”
(2).指今 江苏省 镇江市 的 金山 、 焦山 。 宋 苏轼 《甘露寺弹筝》:“白浪翻空动 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记镇江府金山》:“ 焦山 大江环遶,每风涛四起,势欲飞动,故 南朝 谓之 浮玉山 。” 清 王士禛 《海门歌》:“中流一岛号 浮玉 ,登高眺远何茫茫。”
《漢語大詞典》:多景楼(多景樓)
楼名。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北固山 甘露寺 内。 宋 郡守 陈天麟 于 唐 临江亭 故址修建。 宋 苏轼 《甘露寺弹筝》诗:“ 多景楼 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宋 刘过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词:“ 多景楼 前, 垂虹亭 下,一枕眠秋雨。”
《漢語大詞典》:鳗井(鰻井)
(1).古井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龟山 。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孤岫龟形在,深泉 鰻井 开。”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 越州 应天寺 有 鰻井 ,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纔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 唐 徐浩 诗云‘深泉 鰻井 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
(2).古井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明一统志·镇江府:“ 鰻井 ,在 甘露寺 内,昔有僧 妙机 者栖禪於此,乏水,浚井於山,得鰻鱼二,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