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无为(無為)  拼音:wú wéi
1.不从事人为干预,而任万物自然生长之意。《老子》第三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2.以德化民,不采政刑。《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宋。王安石 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3.勿、不要、不必。《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閒事。』」
4.县名。位于安徽省芜湖县西。三国时曹操攻孙权,筑城于此,师老无功,因称无为城。宋置无为县,明时省县入州,清仍之,至民国改州为县。
5.佛教用语。非造作,非条件构成的。如:「虚空是无为法。」
《國語辭典》:无为而治(無為而治)  拼音:wú wéi ér zhì
以德化民,不施加刑罚,而能平治天下。《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唐。张谓〈虞帝庙碑铭。序〉:「于斯之时,君明于上,人化于下,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鱼鳖,众乎咸若,无为而治,其圣也欤。」
《漢語大詞典》:卧鼓
息鼓。常示无战争,或战事已息止。《后汉书·隗嚣传》:“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李贤 注:“卧犹息也。” 北周 庾信 《移齐河阳执事文》:“自疆场卧鼓,边鄙收烽,义让之行,未能朞月。” 唐 钱起 《送李九归河北》诗:“南州初卧鼓,东土復维城。”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侯袭莒》:“衔枚卧鼓,出 莒 人之不意,自谓一鼓可以得 莒 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外曾祖葛芝山之死:“寄语挥毫贵公子,櫜弓卧鼓百年餘。”
《漢語大詞典》:息警
不再告警。谓平静无战事。《魏书·蠕蠕传》:“ 阿那瓌 镇卫北藩,御侮朔表,遂使 阴山 息警, 弱水 无尘。” 唐太宗 《赐郑元璹书》:“知公已共可汗结和,遂使边亭息警,烽火不燃。” 明 张居正 《答应天抚院宋阳山言防倭》:“近年海寇息警,人心颇懈,僕窃以为忧。”
《国语辞典》:张良择留(张良择留)  拼音:zhāng liáng zé liú
汉高帝分封各功臣时,张良并无战功,但高帝说,汉军能于千里外获胜,完全是张良在帐幕中计划、调度的功劳。所以要他自选齐国三万户受封,而张良却说他在留县和高帝相会,是上天旨意,又幸而计谋都受高帝采用而奏效,所以只愿受封留县。见《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后遂以张良择留指不居功、不求厚赏。
《漢語大詞典》:边尘不惊(邊塵不驚)
喻边境安定无战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上曰:‘ 隋煬帝 劳百姓,筑 长城 以备 突厥 ,卒无所益。朕唯置 李世勣 於 晋阳 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元 刘一清 钱塘遗事·余樵隐:“ 余玠 字 又夫 , 淳祐 三年帅 蜀 ,慷慨自许,创建城壁,修筑关隘,增屯堡栅,数年之间,边尘不惊。”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蔡见庵宪使:“自此边尘不惊,西陲寝烽者数岁, 蔡 坐此,被议罢归。”
《漢語大詞典》:兵销革偃(兵銷革偃)
销毁兵器,放下甲盾。谓太平无战事。 前蜀 杜光庭 《本命醮南斗词》:“垂廻凶度厄之慈,开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销革偃,四时之雨顺风调。”
《漢語大詞典》:沈烽静柝
亦作“沉烽静柝”。 烽火熄灭,柝声寂静。喻边疆无战事。 唐玄宗 《明堂乐章·舒和》:“偃武修文九围泰,沉烽静柝八荒寧。”一本作“沉烽静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