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五辟  拼音:wǔ bì
1.五种刑罚。古代刑法分轻重五等,即为墨、劓、剕、宫、大辟。隋以后改笞、杖、徒、流、死为五辟。《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九阍谁控,五辟奚宽。」
2.五君。指王后、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文选。班固。幽通赋》:「巽羽化于宣宫兮,弥五辟而成灾。」
《漢語大詞典》:五极(五極)
犹五刑。极,诛。《书·吕刑》:“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 孙星衍 疏:“五极,谓五刑之中。” 周秉钧 易解:“极,诛也……五极,犹五刑也。”
分類:五刑秉钧
《國語辭典》:大辟  拼音:dà pì
死刑。古代五刑的一种。《礼记。文王世子》:「刑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一上刑罚,僧徒熬苦不过,只得从实供招,就押到寺中起赃来为證,问成大辟,立时处决。」
《漢語大詞典》:画衣(畫衣)
(1).彩绣的衣服。周礼·天官·内司服“褘衣”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褘衣,画衣也。” 唐 曹唐 《汉武帝思李夫人》诗:“迎风细荇传香粉,隔水残霞见画衣。”宋史·礼志十八:“销金绣画衣十袭,真珠翠毛玉釵朵各三副。”
(2).谓着彩绣衣服。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这时 眉间尺 正看见一辆黄盖的大车驰来,正中坐着一个画衣的胖子,花白胡子,小脑袋。”
(3).古时罪犯的衣服画有五刑之象,以示警戒。艺文类聚卷五四引 南朝 梁 任昉 《为梁公请刊改律令表》:“画衣象服,以致刑厝。”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画衣不犯,载酒无冤。” 宋 罗泌 路史·后纪十一·有虞氏:“是故画衣异服,而姦不犯其醇。”
《漢語大詞典》:司刑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五刑之法。见《周礼·秋官·司刑》。后泛指主管法律刑罚的官。 唐 李贺 《昌谷诗》:“县省司刑官,户乏詬租吏。” 王琦 集注:“见 昌谷 之民,不好争讼,不少王税。” 唐 杜牧 《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 禹 謨推掌誥, 汤 网属司刑。”
《國語辭典》:画象(畫象)  拼音:huà xiàng
1.古代多画人物或故事刻于石上,称为「画象」。也作「画像」。
2.古代在罪人所穿的衣服上画五刑的图象,以示警戒。
《漢語大詞典》:画衣冠(畫衣冠)
传说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著象征五刑表示惩诫。犯人穿着特殊标志的衣冠代替刑罚,称为“画衣冠”。慎子·逸文:“ 有虞 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 唐 虞 画衣冠非阿, 汤武 刻肌肤非故,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后汉书·酷吏传论:“古者敦庬,善恶易分。至於画衣冠,异服色,而莫之犯。” 明 宋濂 《画原》:“至於辨章服之有制,画衣冠以示警飭……又乌可以废之哉?”
《國語辭典》:上服  拼音:shàng fú
1.古代施于脸部割鼻或刺额的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汉。郑玄。注:「上服,劓墨也;下服,宫刖也。」
2.上等服装。《魏书。卷一○○。契丹传》:「灵太后以其俗嫁娶之际,以青毡为上服。」《元史。卷一三三。塔出传》:「复赐珍珠上服,拜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3.外衣。汉。司马相如 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
《漢語大詞典》:小罪
不入于五刑的罪。亦泛指小的罪行。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国语·齐语:“小罪,讁以金分。” 韦昭 注:“小罪,不入於五刑者。以金赎,有分两之差,今之罚金是也。” 宋 李清臣 《明责》:“今者之用人,较小罪而不观大节,恤浮语而不究实用。”
《漢語大詞典》:五流
谓对犯五刑之罪者从宽处理,施以流放之罚。《书·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孔 传:“谓不忍加刑,则流放之,若四凶者。五刑之流,各有所居。”
《國語辭典》:宫刑(宮刑)  拼音:gōng xíng
男子去势、女子幽闭的刑罚,与墨、劓、剕、大辟并称五刑。《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也称为「腐刑」。
《漢語大詞典》:五罚(五罰)
对罪不当五刑者处以相应的五种赎金,称为五罚。凡不足墨刑者罚百锾;依次鼻,二百锾;剕,五百锾;宫,六百锾;大辟,千锾。《书·吕刑》:“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 孔 传:“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正五罚,出金赎罪。”
《漢語大詞典》:画衣冠(畫衣冠)
传说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著象征五刑表示惩诫。犯人穿着特殊标志的衣冠代替刑罚,称为“画衣冠”。慎子·逸文:“ 有虞 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 唐 虞 画衣冠非阿, 汤武 刻肌肤非故,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后汉书·酷吏传论:“古者敦庬,善恶易分。至於画衣冠,异服色,而莫之犯。” 明 宋濂 《画原》:“至於辨章服之有制,画衣冠以示警飭……又乌可以废之哉?”
《漢語大詞典》:乡刑(鄉刑)
乡里的刑罚。周礼五刑之一。周礼·秋官·大司寇:“﹝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三曰乡刑,上德纠孝。” 孙诒让 正义:“乡即六乡,谓乡里之刑。”
《國語辭典》:墨刑  拼音:mò xíng
古代五刑之一。指在罪轻者前额刺字,并染上墨色颜料。《书经。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土。」汉。孔安国。传:「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
《漢語大詞典》:五杀(五殺)
(1).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墨子·尚同中:“唯作五杀之刑,曰法。” 孙诒让 间诂:“伪 孔 传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参见“ 五刑 ”。
(2).犹五行。《淮南子·兵略训》:“善用兵者持五杀以应,故能全其胜。” 高诱 注:“五杀,五行也。”
《國語辭典》:五刑  拼音:wǔ xíng
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秦以前为墨、劓、剕、宫、大辟。《书经。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汉。孔安国。传:「五刑,墨、劓、剕、宫、大辟。」(2)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3)隋唐以后为死、流、徒、杖、笞。《旧唐书。卷五○。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4)现行刑法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