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交通  拼音:jiāo tōng
1.通达无阻。《管子。度地》:「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交感、感应。《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3.沟通。《礼记。乐记》:「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4.往来、交往。《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5.勾结串通。《三国演义》第一○回:「樊稠何故交通韩遂,欲谋造反?」《红楼梦》第一○五回:「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
6.汽车、船舶、飞机等各种运输工具在陆地、水上或空中的往来。亦指信函、电报等来往。
《國語辭典》:交关(交關)  拼音:jiāo guān
1.往来、结交。《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羌无弋爰剑传》:「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他是个秀才娘子,等閒也不出来,你又非亲非族,面不相干,打从那里交关起?」
2.勾结、串通。《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明史。卷二五八。吴执御传》:「又劾首辅周延儒揽权,其姻亲陈于泰及幕客李元功等交关为奸利。」
3.买卖、交易。《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自今已后,有因交关用久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㠠山远公话》:「锄禾刈麦,薄会些些。买卖交关,尽知去处。」
4.混杂、交错。唐。李端〈鲜于少府宅看花〉诗:「回落报荣衰,交关斗红紫。」
5.相牵涉、关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这两个皮包,是我性命交关的东西。」
6.吴语。(1)许多。《海上花》第三一回:「耐倒是请教高大少爷做两首出来,替耐扬扬名,比俚哚好交关哚!」(2)很、非常。
《國語辭典》:关通(關通)  拼音:guān tōng
1.贯通。汉。王充《论衡。感虚》:「夫雍门子能动孟尝之心,不能感孟尝衣者,衣不知怛恻,不以人心相关通也。」
2.勾结、串通。《新唐书。卷一六二。薛存诚传》:「浮屠鉴虚者,自贞元中关通赂遗,倚宦竖为奸。」《三国演义》第五三回:「昨日马失,他不杀汝,必有关通。」
《國語辭典》:连手(連手)  拼音:lián shǒu
1.彼此携手合作,相互照应。如:「他们连手出击,总是所向无敌。」
2.比喻气味相投,互有连系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黑八哥的叔叔在里头当总管,真正头一分的红人,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同军机上,他们都是连手。」
3.密切的关系,尤指男女暧昧关系。《金瓶梅》第一六回:「第三件,你又和他老婆有连手。」
《漢語大詞典》:商同
串通。 鲁迅 《而已集·略谈香港》:“一个和尚去告状追债,而债户商同通事,将他的状子改成自愿焚身了。”
分類:串通
《漢語大詞典》:穿连(穿連)
连结在一起。《三国演义》第五九回:“ 曹仁 引军夹 河 立寨,将粮草车辆穿连,以为屏障。”
串通;勾结。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他每都穿连透,我则怕关节儿枉生受。”
《漢語大詞典》:较通(較通)
犹串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小子 周锡能 被妖魔迷懞心肠,果的受其妖头所惑,串同计较回朝,诱惑军心,较通外攻内应,方可领妖级赏大功。”
分類:串通
《漢語大詞典》:串作
串通。《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我去罢……只怕 李桂儿 来,你管他不管他,他又説我来串作你。”
分類:串通
《國語辭典》:串同  拼音:chuàn tóng
互相勾结配合。如:「你串同外人来骗我,真是太令人失望了!」《清史稿。卷三五四。列传。秦瀛》:「胥役熟习地方情形,串同官亲家属,肆为民害。」
分類:串通
《漢語大詞典》:串合
(1).拼凑在一起。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后二节便是前一节注脚,勿串合,串合反失本来血脉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
(2).串通;配合。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乃十餘年来,无不会写单之银铺……无不串合快艇之行丁工役。”《天雨花》第二五回:“你既道他情愿改嫁,何不官官冕冕送下船来,却诡言他母亲病重,哄骗出门,又嘱我家人互相串合。”
《漢語大詞典》:拴通
勾结;串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又有棍蠧拴通市虎,恐吓乡愚。”
分類:勾结串通
《國語辭典》:勾引  拼音:gōu yǐn
1.引诱、勾搭。《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南京城里是何等地方!四方的名士还数不清,还那个去求妇女们的诗文?这个明明借此勾引人!」
2.引起。《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
3.挽留。唐。姚合 送别友人诗:「独向山中觅紫芝,山人勾引住多时。」
《國語辭典》:通同  拼音:tōng tóng
1.共同。如:「通同取乐」、「通同作恶」。
2.串通勾结。《福惠全书。卷三。莅任部。查交代》:「内外通同,作弊侵渔。」
《漢語大詞典》:钩致(鉤致)
(1).求取;招致。 唐 韩愈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鉤致。”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故世人之与公遇者,多异公所为而已。然莫能鉤致公以轩輊之者,遂以此终其身。” 明 宋濂 《跋郑公墓铭》:“乡人 赵温叔 为相,雅欲相鉤致,亦未肯就。” 清 龙启瑞 《何雨人家传》:“其党先期受君鉤致,或反为我用。”
(2).用钩子钩取。 明 马愈 《马氏日钞·蟹芦图》:“沙狗小若彭蚏,见人輙走入沙穴,鉤致不可得。”
(3).串通勾结。明史·蜀王椿传:“前代 两川 之乱,皆因内地不逞者鉤致为患。”
《漢語大詞典》:合通
(1).沟通。国语·周语下:“宅居九隩,合通四海。” 韦昭 注:“使之同轨也。”
(2).串通,相互勾结。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掖庭丞吏以下皆与昭仪合通,无可与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