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澄观(澄观)  拼音:chéng guān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于戒律、天台、华严、南北禅法无不钻研,而归心于华严,以中兴华严宗为己任,为华严宗四祖。他吸收了天台和禅宗的思想,致力推动禅教一致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影响颇深。弟子有一百馀人,著名的有宗密、僧睿、法宝等。赐号「清凉国师」。著作弘富,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等。
《漢語大詞典》:医王(醫王)
医术极精的人。多用以比喻诸佛或高僧等。 唐 陈子昂 《谢药表》:“室殊方丈,同问疾之荣;施等医王,感 能仁 之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寧肯江湖逐舟子,肯从宝地礼医王。医王本慈悯,慈悯怜羣品。” 清 龚自珍 《与江居士笺》:“人小疾痛,医以方药,亦感恩力,况足下教我求无上医王乎?”
《國語辭典》:达摩(達摩)  拼音:dá mó
1.一切的现象、法则或佛陀的教法。为梵语Dharma的音译。也作「达磨」。
2.印度高僧,中国禅宗的初祖。参见「菩提达摩」条。
《漢語大詞典》:懒残(懶殘,嬾殘)
(1).衰残。 宋 杨万里 《秋凉晚酌》诗:“寄老山林度懒残,新秋又是一年年。”
(2). 唐 衡岳寺 僧 明瓒 ,性疏懒而好食残余饭菜,人以 懒残 称之。 李泌 读书寺中,以为非凡人,中夜往谒。 懒残 发火取芋以啗之,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泌 拜而退。见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感通传二·唐南岳山明瓒》。 宋 苏轼 《次韵毛滂法曹感雨》:“他年记此味,芋火对 懒残 。” 清 杨焯 《登碧岩》诗:“只待 懒残 煨芋熟,柴门应见白云封。” 清 唐孙华 《煨芋》诗:“鵠陂豆饭堪同饱,富贵无心问 懒残 。”
嬾殘:唐 高僧 明瓒 的别号。 唐 袁郊 甘泽谣·嬾残:“ 嬾残 者, 天宝 初, 衡岳寺 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餘而食,性嬾而食残,故号 嬾残 也。”事详太平广记卷九六、宋高僧传卷十九。 清 赵翼 《衡山》诗:“ 嬾残 芋冷餘灰烬,《岣嶁碑》荒没草莱。”
《國語辭典》:示疾  拼音:shì jí
佛教称佛、菩萨、高僧等修行者生病,旨在故意显现,以教化众生。唐。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
《國語辭典》:永远(永遠)  拼音:yǒng yuǎn
永久。表示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老残游记》第一回:「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著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然后又把各书名揭示通衢,永远禁止贩卖。」
《漢語大詞典》:一音
(1).同一个声音。《淮南子·说林训》:“犹金石之一调,相去千岁,合一音也。”
(2).佛教称佛说法之音为“一音”。后亦以“一音”指高僧大德宣讲佛法之音。《维摩诘经·佛国品》:“佛以一音演説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一音演而荒憬服,三圣澄而礼乐备。” 唐 王维 《能禅师碑》:“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景德传灯录·东土二祖慧可大师:“﹝大师﹞付嘱已,即於 鄴 都,随宜设法,一音演畅,四众皈依。”
(3).一种读音。朱子语类卷二三:“又诗中‘憯’字训‘曾’,不知一音耶?二音耶?”
《国语辞典》:智周  拼音:zhì zhōu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徐,濮阳(今属河南)人。中国佛教唯识宗三祖,他继承窥基、慧沼的学说,并将唯识宗旨传与新罗僧人智凤、智鸾、智雄及日本学僧玄昉等人。使唯识宗流传海外。
《國語辭典》:古德  拼音:gǔ dé
佛教徒称其先辈,或古代有德高僧。《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这拳法系从汉中府里一个古德学来的。若能认真修练,将来可以到得甘凤池的位分。」
《國語辭典》:和合  拼音:hé hé
1.和谐好合。《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2.寒山与拾得二僧。《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你不知,我买来供奉和合利市哥哥的。」
《国语辞典》:道生  拼音:dào shēng
晋宋间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魏,钜鹿(今河北省钜鹿县)人。幼随竺法汰出家,后问学于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以慧解著称,在当时汉译典籍未完备的情况下,常见人所未见,如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之义。著有《法华经疏》、《维摩经疏》、《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多种,可惜多已亡佚,现存的只有《法华经疏》(存二卷)、〈答王卫军书〉一篇行世。
《国语辞典》:慧远(慧远)  拼音:huì yuǎn
东晋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道安,听讲般若经,遂从而出家。后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等,另有雷次宗传其礼学。
《漢語大詞典》:支许(支許)
晋 高僧 支遁 和高士 许询 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支道林 、 许掾 诸人共在 会稽王 斋头, 支 为法师, 许 为都讲, 支 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 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谊。 唐 杜甫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之二:“从来 支许 游,兴趣江湖迥。” 杨伦 注:“谓 支遁 、 许询 ……此言公与 赞 交好有素。” 宋 苏轼 《赠蒲涧信长老》诗:“胜游自古兼 支许 ,为採松肪寄一车。”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永嘉 刘参戎 思祖 ,儒将也。善诗,与 匡山 僧 性淳 友善,命画工图己像与僧对坐,曰《逢僧话图》,到处乞人题咏。 华亭 章台鼎 一絶云:‘ 支许 相逢尽日留,萧萧寒玉数竿秋;青天碧海无兵气,閒杀嘶风五色騮。’”
《漢語大詞典》:志公(誌公)
尊称 南朝 梁 高僧 宝誌 (一作“保誌”)。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保誌》:“今上即位,下詔曰:‘ 誌公 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南史·隐逸传·释宝誌:“虽剃鬚髮而常冠帽,下裙纳袍,故俗呼为 誌公 。” 清 查慎行 人海记卷十九:“ 明 孝陵 即 梁 名僧 宝誌 瘞所,傍有八功德水。 诚意伯 奏,改葬之。乃见二大缶对合,啟之, 誌公 端坐于内,髮被体,指爪绕腰矣。”
分類:尊称高僧
《漢語大詞典》:阇梨(闍梨)
亦作“ 闍黎 ”。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闍黎和尚,书輒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顒仰。”《西游记》第四七回:“闍黎还念经,班首教行罢。” 姚锡钧 《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诗:“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鸦残月点 分湖 。”
分類:梵语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