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台槐(臺槐)  拼音:tái huái
台,古代以三台星象徵三公。见《后汉书。卷三○下。郎顗传》章怀太子注引《春秋元命包》。槐,周时在宫廷之外,种有槐树三棵,做为三公朝见天子时所立之位。见《周礼。秋官。朝士》。后以台槐称三公等宰辅重臣。《晋书。卷四四。郑袤传。史臣曰》:「此数公者,或以雅望处台槐,或以高名居保傅,自非一时之秀,亦曷能至于斯。」
《漢語大詞典》:内镇(内鎮)
(1).古代王后所持象征权位的瑞玉。周礼·考工记·玉人:“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 郑玄 注:“如王之镇圭也。” 贾公彦 疏:“言是谓内镇者,对天子执镇圭为内,若内宰对大宰为内,内司服对司服为内。王不言外者,男子居外是其常,但妇人阴,则得内称也。”
(2).境内腹地重镇。南齐书·州郡志上:“今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 江 ,缘 江 为境,似 河内郡 ,内镇优重。”新唐书·藩镇传·刘从谏:“朝议谓 上党 内镇,与 河朔 异,不可许。”
《漢語大詞典》:冯玉(馮玉)
语出汉书·西域传赞:“天子负黼依,袭翠被,冯玉几,而处其中。”玉几,贵重之几。后用以象征称帝封王。北史·杜杲传:“ 陈主 负扆冯玉,其恩犹在。”
《漢語大詞典》:四伐
(1).用武器击刺四次。书·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孔 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
(2).古代乐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记·乐书:“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夹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国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肃 曰:“四伐者,伐四方与 紂 同恶者。一击一刺为一伐也。” 张守节 正义:“夹振,谓 武王 与大将夹军而奋鐸振动士卒也。言当奏《武》乐时,亦两人执鐸夹之,为节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当伐 紂 时,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乐儛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
《漢語大詞典》:毛龟(毛龜)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龟,千年生毛。龟,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曰灵龟。”后因以“毛龟”为长寿的象征。 唐 白居易 《喜老自嘲》诗:“毛龟蓍下老,蝙蝠鼠中仙。”
分類:长寿象征
《漢語大詞典》:瑶枢(瑶樞)
即天枢。北斗第一星。古人以为象征祥瑞。 前蜀 杜光庭 《寿春节进章真人像表》:“北极瑶枢,焕虹光而诞睿;中天玉斗,飞紫电以凝华。” 宋 程珌 《喜迁莺·寿李文昌》词:“赐第彤墀秋早,又一瑶枢光洁。”
《漢語大詞典》:凶声(兇聲)
古谓象征亡国、杀伐等的不祥之声。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郑玄 注:“凶声,亡国之声,若 桑间 、 濮 上。”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凶声:“凶声如 殷紂 好为北鄙之声,所谓亢厉而微末,以象杀伐之气者也。”
谓声音凶恶可怕。 李强 等《在风雨中长大》:“他刚一伸脑袋,站岗的就凶声恶气地吼起来。”
《漢語大詞典》:卜鼎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国家粗定, 高宗 卜鼎 临安 ,改元 绍兴 。”
《漢語大詞典》:象弧
(1).象征天上的弧星。周礼·考工记·輈人:“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贾公彦 疏:“云‘以象弧也’者,象天上弧星。”
(2).用象牙装饰的弓。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三:“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明 何景明 《苦寒行》之三:“象弧插雕韔,射兽西山阿。”
《漢語大詞典》:画衣冠(畫衣冠)
传说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著象征五刑表示惩诫。犯人穿着特殊标志的衣冠代替刑罚,称为“画衣冠”。慎子·逸文:“ 有虞 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 唐 虞 画衣冠非阿, 汤武 刻肌肤非故,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后汉书·酷吏传论:“古者敦庬,善恶易分。至於画衣冠,异服色,而莫之犯。” 明 宋濂 《画原》:“至於辨章服之有制,画衣冠以示警飭……又乌可以废之哉?”
《漢語大詞典》:宝策(寶策)
宝鼎神策。语本《史记·封禅书》:“ 黄帝 得宝鼎神策。”后以“宝策”象征天命或社稷。宋书·朱龄石毛脩之等传论:“然后可以变国情、愜民志,抚归运而膺宝策。”《南齐书·高帝纪上》:“神鼎将迁,宝策无主,实赖英圣,匡济艰危。”
《漢語大詞典》:宾连(賓連)
古代称象征继嗣良好的一种瑞木。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继嗣本则宾连生於房户。宾连者,木名也,其状连累相承,故生於房户,象继嗣也。” 北周 庾信 《喜晴应诏敕自疏韵》:“有序属宾连,无私表平宪。”
《漢語大詞典》:壝坛(壝壇)
(1).土筑的象征坛的高台。仪礼·聘礼:“为壝坛画阶。” 郑玄 注:“壝土象坛也。” 贾公彦 疏:“其坛,壝土为之,无成,又无尺数,象之而已。”
(2).指祭坛。 唐 李华 《咏史》诗之二:“至今壝坛下,如有簫韶声。”
(3).壝和坛,指整个祭祀场所。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大礼:“时壝坛内外,凡数万众,皆肃然无譁。”
《漢語大詞典》:仙椿
传说中的大椿树。用为长寿的象征。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宋 无名氏 《建安军迎奉圣像导引》词:“太霄 玉帝 ,总御冠灵真,威德耸天人……圣寿比仙椿。”
《漢語大詞典》:魂人
貌与死者相似因以象征死者神灵的人。《魏书·高允传》:“古者祭必立尸,序其昭穆,使亡者有凭,致食饗之礼。今已葬之,魂人直求貌类者,事之如父母,燕好如夫妻,损败风化,瀆乱情礼,莫此之甚。”参见“ 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