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抚案(撫案)
(1).谓用手指按着节拍。《楚辞·招魂》:“二八齐容,起 郑 舞些。袵若交竿,抚案下些。” 朱熹 集注:“抚案下者,以手抚案其节而徐行也。”
(2).拍案。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七年:“上奋身抚案曰:‘朕不用兵决矣。’”
《國語辭典》:摊破(攤破)  拼音:tān pò
词调中依原调增加若干字数,以改变本来的句型,称为「摊破」。如摊破浣溪沙。
《漢語大詞典》:籥舞
谓文舞。吹籥而舞,舞时依照籥声为节拍。《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 毛 传:“秉籥而舞,与笙鼓相应。”《公羊传·宣公八年》:“万者何?干舞也。籥者何?籥舞也。” 何休 注:“籥,所吹以节舞也,吹籥而舞文乐之长。”
《漢語大詞典》:迅节(迅節)
急促的节拍。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絃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餘音赴迅节,慷慨时激扬。” 南朝 齐 王融 《散曲》:“徐歌驻行景,迅节瀹浮烟。”
分類:急促节拍
《漢語大詞典》:重头(重頭)
(1).词曲用语。词的上下片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散曲中以同一曲调重复填写几遍、几十遍,甚至百遍的亦称重头。这种形式,大都用来合述一事,或分咏各事,也有用来演述故事的,如以一百首《小桃红》来咏唱《西厢》故事等。 宋 刘攽 《贡父诗话》:“﹝ 晏元献 ﹞有云:‘重头歌絃响璁琤,入破舞腰红乱旋。’重头、入破,皆絃管家语也。” 任讷 《散曲概论》:“词中前后闋完全相同者谓之重头……曲中於前后闋首重同一调者,亦称重头。盖借用耳。”
(2).犹从头。 宋 欧阳修 《与渑池徐宰无党书》:“五代史,昨见 曾子固 议,今却重头改换,未有了期。”
《漢語大詞典》:花拍
乐曲正拍外的附加节拍。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六么:“此曲内一叠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乐家者流所谓花拍,盖非其正也。”参见“ 花十八 ”。
《漢語大詞典》:花十八
舞曲名。 宋 欧阳修 《玉楼春·题上林后亭》词:“杯深不觉瑠璃滑,贪看《六么》《花十八》。”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六么:“ 欧阳永叔 云:‘贪看《六么》《花十八》。’此曲内一叠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乐家者流所谓花拍,盖非其正也。曲节抑扬可喜,舞亦随之,而舞《筑毬》《六么》,至《花十八》益奇。” 宋 范成大 《酒边》诗之二:“新样《筑毬》《花十八》,丁寧 小玉 谩吹簫。”
《漢語大詞典》:踏节(踏節)
亦作“蹋节”。 以脚踏地打节拍。 唐 张祜 《观杨瑗柘枝》诗:“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 元 杨维桢 《红牙板歌》:“十三红儿舞鷓鴣,轻莲蹋节随疾徐。”
《國語辭典》:板眼  拼音:bǎn yǎn
1.传统剧曲中的节拍。在每一小节中以鼓板敲击的强拍为「板」;以签敲鼓按拍的次强拍和弱拍为「眼」。《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他说完了这段科白,又按著板眼拍那个鼓。」
2.比喻条理、层次。如:「他做事很有板眼。」
3.比喻办法、主意。如:「他这人就是板眼多。」
4.比喻关键的地方。如:「你说的都在板眼上,批评得也很对。」
《漢語大詞典》:赴度
应合节拍。文选·傅毅〈舞赋〉:“兀动赴度,指顾应声。” 李善 注:“兀然而动,赴其节度。”
《漢語大詞典》:曲拍
歌曲的拍子或节拍。 唐 刘禹锡 有《忆江南》词,题曰:“和 乐天 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柳下 一小儿才三岁,曲拍皆中节,在母怀中食乳,捻手指应节。盖宿习也。”
《漢語大詞典》:弦节(弦節)
琴瑟的节拍。 晋 张华 《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表》:“盖以依咏弦节,本有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法用,率非凡近所能改。”
分類:琴瑟节拍
《漢語大詞典》:踏顿(踏頓)
亦作“ 蹋顿 ”。 谓歌舞时以足击地打节拍。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 聚宝门 水关,至通 济门 水关,喧闐达旦。”
分類:歌舞节拍
《漢語大詞典》:鼓盘(鼓盤)
(1).鼓与盘。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收尊俎,彻鼓盘。”
(2).弹盘以为节拍。艺文类聚卷七三引 晋 周处 《风土记》:“ 越 俗:饮宴即鼓盘以为乐,取大素圜盘广尺六者,抱以着腹,以右手五指更弹之,以为节,舞者应节而举。” 晋 陆机 《七徵》:“矫纤腰以逐节,顿皓足於鼓盘。”
分類:节拍
《漢語大詞典》:腔板
(1).乐曲的调子和节拍。 清 李渔 《闲情偶记·演习·选剧》:“故开手学戏,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从《琵琶》《荆釵》《幽闺》《寻亲》等曲唱起,盖腔板之正,未有正於此者。”
(2).引申为花招。《天雨花》第二一回:“ 老左 忒会多腔板,既已知之快説明。”
《漢語大詞典》:雅鼓
打击乐器,舞蹈时用以打出节拍。《宋史·乐志四》:“以舞者迅疾,以雅节之,故曰雅鼓。”宋史·乐志五:“按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雅鼓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