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游 → 游遊”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七十说(七十説)
(1).指 伊尹 说 汤 事。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晋 葛洪 抱朴子·时难:“ 伊尹 干 汤 ,至於七十也。”
(2).指 孔子 游说诸侯各国事。文选·扬雄〈解嘲〉:“或七十説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 吕向 注:“ 孔子 歷説天下七十君竟不一遇。”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是以东西南北,七十説而不用,然后退而修王道,作春秋。” 唐 李白 《赠崔郎中宗之》诗:“ 仲尼 七十説,歷聘莫见收。”
《漢語大詞典》:齐烹(齊烹)
汉 初, 郦食其 为 汉 王游说 齐王 , 齐王 田广 怀疑 郦食其 出卖自己,便把他烹死。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后诗文中遂用为典实。 唐 李咸用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之三:“不是不同明主意,懒将脣舌与 齐 烹。”
《漢語大詞典》:廷说(廷説)
在朝廷上游说。战国策·秦策一:“且夫 苏秦 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軾撙衔,横歷天下,廷説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漢語大詞典》:游慝
谓凭借游说以从事邪恶活动。管子·君臣下:“微谋之泄也,狡妇袭主之请而资游慝也。” 尹知章 注:“谓所请既从,外资游説为姦慝者也。”
《漢語大詞典》:辀转(輈轉)
周流,周游。谓四出游说。 清 唐甄 潜书·性功:“故 仲尼 、 子舆 言道德必及事业,皇皇救国,輈转乱国,日不寧息,身既不用,著言为后世禾丝种。”
《國語辭典》:摇唇鼓舌(搖脣鼓舌)  拼音:yáo chún gǔ shé
鼓动嘴唇与舌头。比喻搬弄是非。《庄子。盗蹠》:「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孤本元明杂剧。东篱赏菊。第二折》:「听不上摇唇鼓舌絮叨叨。正良臣佞士难同爵。」也作「鼓舌摇唇」、「鼓唇摇舌」、「摇吻鼓舌」。
《国语辞典》:舌辩之士(舌辩之士)  拼音:shé biàn zhī shì
擅长游说、辩论的人。《三国演义》第七三回:「今可差一舌辩之士,赍书往说孙权,使兴兵取荆州。」
《國語辭典》:纵横捭阖(縱橫捭闔)  拼音:zōng héng bǎi hé
政治或外交上惯用的拉拢、分化等灵活高明的手段。参见「捭阖纵横」条。《镜花缘》第一八回:「当日孔子既没,儒分为八;其他纵横捭阖,波谲云诡。」
《國語辭典》:纵横家(縱橫家)  拼音:zōng héng jiā
战国时学派之一。多智谋与辩才,以游说见长,如苏秦、张仪等。也作「从横家」。
《国语辞典》:掉三寸舌  拼音:diào sān cùn shé
鼓动舌头,进行游说。《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
《国语辞典》:拉保险(拉保险)  拼音:lā bǎo xiǎn
保险业者向顾客解说保险内容,游说顾客投保的行为。如:「如今国人对于保险业者上门拉保险一事,已不像过去那么忌讳了。」
《漢語大詞典》:负郭相君(負郭相君)
战国 时, 苏秦 不遇而困,后发愤攻读,游说六国合纵抗 秦 ,为六国相,衣锦荣归,感慨而曰:“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见史记·苏秦列传。故后人称 苏秦 为“负郭相君。” 宋 苏轼 《玉盘盂》诗之二:“负郭相君初择地,看羊属国首吟诗。”
《國語辭典》:鼓唇摇舌(鼓脣搖舌)  拼音:gǔ chún yáo shé
鼓动嘴唇与舌头。比喻以言语搬弄是非。《红楼梦》第六三回:「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也作「摇唇鼓舌」。
《國語辭典》:捭阖纵横(捭闔縱橫)  拼音:bǎi hé zōng héng
捭阖,开合。纵横,合纵、连横的合称,战国时代策士游说的策略。捭阖纵横指利用言语或其他手段去打动、分化、拉拢对方的情形。多用于政治和外交场合上。元。胡祗遹 木兰花慢。话兴亡千古词:「看捭阖纵横,东强西弱,一转危机。」也作「纵横捭阖」。
《漢語大詞典》:揣说(揣説)
揣度其意而游说。鬼谷子·本经阴符:“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説图事,尽圆方,齐长短。”
《漢語大詞典》:税说(税説)
以言语游说他人。《全元散曲·满庭芳》:“才有钞不须用税説,但无钱枉费了唇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