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术士(術士)
(1).法术之士。韩非子·人主:“且法术之士,与当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
(2).儒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昔 秦 絶圣人之道,杀术士,燔,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 西河 。”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故德薄者,恶闻美行;政乱者,恶闻治言。此亡 秦 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
(3).指儒生中讲阴阳灾异的一派人。汉书·夏侯胜传:“曩者地震 北海 、 琅邪 ,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朕之闕,毋有所讳。” 汉 牟融 《理惑论》:“ 牟子 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
(4).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八年:“ 吴 主即克 西陵 ,自谓得天助,志益张大,使术士 尚广 筮取天下,对曰:‘吉。庚子岁,青盖当入 洛阳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睡中或妮妮囈语,夫觉之,密延术士,镇以符籙,梦语止而病渐作。”《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 慧生 道:‘……但有一事,我不甚懂,以他们这种高人,何以取名又同江湖术士一样呢?’”
(5).策士;谋士。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故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乱之事,术士乐计策之谋,辨士乐陵讯之辞,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宋史·太宗纪二:“司门员外郎 王延范 与祕书丞 陆坦 、 戎城县 主簿 田辩 、术士 刘昂 ,坐谋不轨,弃市。”
《漢語大詞典》:宾客(賓客)
(1).客人的总称。《诗·小雅·吉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唐 姚合 《晦日宴刘值录事宅》诗:“花落鶯飞深院静,满堂宾客尽诗人。”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锁门谢宾客,虽亲故人不往拜,示自尊重。”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在 曾 家家运旺盛的时代,宾客盈门。”
(2).指以宾客之礼相待。 宋 王安石 《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 春秋 、 战国 时多用称他国派来的使者。论语·公冶长:“ 赤 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邢昺 疏:“可使与邻国之大宾小客言语应对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今考周礼·秋官,凡奉使典謁之职,主於大小行人、司仪、象胥诸官,皆典謁四方之宾客者也。”
(4).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大喜,厚遗 武安侯 金财物,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 司马贞 索隐:“《淮南·要略》云 安 养士数千,高才者八人。”
(5). 东汉 以后对依附世家豪族人口的一种称谓。后汉书·马援传:“ 援 以 三辅 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 上林苑 中,帝许之。”三国志·魏志·李典传:“ 典 从父 乾 ,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 乘氏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依附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 东汉 的徒附、附从、义从、客、家客、宾客、部曲等等,都是依附农民的不同称呼。”原注:“ 东汉 豪强地主的‘宾客’,不完全是依附农民,但有时依附农民也称为‘宾客’。”
(6).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唐 代始置, 明 代以后废。 唐 元稹 《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河东薛公神道碑文铭》:“刑部五男, 乂 终郎, 丹 终宾客, 拥 终御史,公实刑部府君第某子。”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崔 出为宾客分司。”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己丑,詔以 长孙无忌 为太子太师……諫议大夫 褚遂良 为宾客。” 胡三省 注:“太子宾客,正三品,古无此官 唐 始置。掌侍从规諫,赞相礼仪。”
《漢語大詞典》:短长(短長)
(1).短与长;矮与高。管子·明法解:“尺寸寻丈者,所以得短长之情也,故以尺寸量短长,则万举而万不失矣。” 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恨与之谁短长。” 宋 陆游 《平水》诗:“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亦指丈量物之长度。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长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
(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 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杨伯峻 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 邾文公 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长短为时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延陵季子 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 注:“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服虔 ﹞闻 崔烈 集门生讲传……每当至讲时,輒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然不知人才各有短长,未必生於其乡必善其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説短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 德 译本之处。”
(4).死与生。书·盘庚上:“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孔 传:“况我制汝死生之命。”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呜呼 道矩 !短长有时,不可推移;善恶得失,繫人施为。”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无兄弟,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6).短处;弊端。汉书·薛宣传:“始 高陵 令 杨湛 , 櫟阳 令 谢游 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南史·恩倖传·施文庆:“ 文庆 深喜其事,然惧居外,后执事者持己短长,固进其党 沈客卿 以自代。”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 、 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7).评判;批评。 唐 杜牧 《李府君墓志铭》:“ 郑玄 至于 孔颖达 辈凡所为疏注,皆能短长其得失。”金史·忠义传三·完颜陈和尚:“汝曾短长我,又谓国家兵力当由我尽坏,诚有否?”
(8).长短术, 战国 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汉书·张汤传:“ 边通 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 济南 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苏秦 、 张仪 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 元 袁桷 《有感》诗:“皎皎白面生,长鋏学短长。” 章炳麟 《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於造次可听。”
(9).战国策的别名。 汉 刘向 《〈战国策〉校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谋策,宜为战国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迁 所取证者,《六经》、 孔 孟 之外,国语《短长》《庄》《荀》……诸子已尔。”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 汉 高诱 注《短长》《淮南》。”
《漢語大詞典》:策士
(1).本指 战国 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篤行之君子,然亦 战国 之策士也。” 唐 柳宗元 《沛国汉原庙铭》序:“ 曲逆 起为策士,辅成帝图。” 曲逆 , 曲逆侯 陈平 , 汉高祖 谋臣。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虽闻北虏孱而妄弱,岂无强梁宗属与夫谋臣策士引先发制人之説,造此衅端?”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鬱鬱不得志,而狼藉以死者,比比矣。”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盖 吴 蓄深谋,偏好策士,故文辩之士,亦常有纵横家遗风,词令文章,并长辟闔,犹 战国 游士之説也。”
(2).策试士人。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崇 观 以后,以言为讳, 宣和 辛丑策士,偶询时务。”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之十五:“殊不思两年皆非策士之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今日圣上临轩策士,只得在此祗候。”清史稿·礼志八:“ 顺治 初,会试中式举人集 天安门 考试,十五年,改试 太和殿 丹墀,定临轩策士制。”
《漢語大詞典》:游说(遊説)
1.谓古代叫做“说客”的政客,奔走各国,凭着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尉缭子·原官:“游説间谍无自入,正议之术也。” 晋 左思 《咏史》之八:“ 苏秦 北游説, 李斯 西上书。” 清 昭梿 啸亭续录·古今史阙:“ 周 末自《麟经》絶笔后,至 苏 张 ,中间一百四十四年,史简遗闕,无以详其梗概。”
2.泛指以言语劝说。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明主不晓,以为僕沮贰师,而为 李陵 游説,遂下於理。”
《漢語大詞典》:纵横捭阖(縱横捭闔)
原指 战国 时代策士以“合纵”或“连横”之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的方法。后因称以辞令测探、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为“緃横捭闔”。 明 陈子龙 《唐论》:“我尝读史,至 卢龙 、 魏博 之事,观其人之游诸侯间者,纵横捭闔,下至刺客之流,非不少概见,大约似 战国 时。”镜花缘第十八回:“当日 孔子 既没,儒分为八;其他纵横捭闔,波譎云诡。”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刺孟诸书:“ 战国 纵横捭闔之士,皆发冢之人。”参见“ 纵横家 ”。
《漢語大詞典》:纵横家(縱横家)
战国 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人物为 苏秦 、 张仪 。 苏秦 主张合纵,合 山 东六国之力以抗 秦 。 张仪 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 秦 。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緃横家”。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 张仪 者, 魏 人,与 苏秦 俱事 鬼谷先生 ” 胡三省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鬼谷先生 , 六国 时纵横家。”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盖 吴 蓄深谋,偏好策士,故文辩之士,亦常有纵横家遗风。”
《漢語大詞典》:捭阖纵横
捭阖,开合。纵横,合纵和连横的简称,是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后称以辞令探测、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分化与拉拢的手段为“捭阖纵横”例如:看捭阖纵横,东强西弱,一转危机。——·佚名《木兰花慢·赠歌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