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9,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伊水
桃林
山涛
淇水
景山
中岳
牧野
智周
三涂
泰陵
卜式
溱洧
成皋
淮河
熊耳
《國語辭典》:伊水  拼音:yī shuǐ
河川名。源出于河南省卢氏县东南,至偃师县入洛水。
《漢語大詞典》:桃林
古地区名。在今 河南 灵宝 以西, 陕西 潼关 以东地区。为 周武王 放牛处。书·武成:“偃武修文,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 传:“山南曰阳, 桃林 在 华山 东,皆非常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史记·留侯世家:“放牛 桃林 之阴,以示不復输积。” 唐 刘禹锡 《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诗:“关头古塞 桃林 静,城下长河竹箭迴。” 清 薛福成 《晋执政诸卿考》:“ 晋 用 先軫 诸臣,遏 楚 方张之言,而戢其问鼎之心,扼据 殽 函 之险要,横塞 秦 衝,俾不得越 桃林 一步。”
《国语辞典》:山涛(山涛)  拼音:shān táo
人名。(西元205~283)字巨源,魏晋间河内怀(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性好老庄,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吏部尚书,立朝清俭无私,甄拔人物皆一时俊彦,卒谥康。
《国语辞典》:淇水  拼音:qí shuǐ
河川名。源于河南省安阳市辖林州市,向东南流,经鹤壁市淇滨区,在淇县与浚县间注入卫河。
《國語辭典》:景山  拼音:jǐng shān
1.大山。《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瞻彼景山,徒然望慕。」
2.山名:(1)位于北平神武门外宫城之后,为明思宗殉国之所。也称为「煤山」、「万岁山」。(2)位于河北省邯郸县境内。(3)位于山东省曹县东南。(4)位于山西省闻喜县东南,为中条山的最高峰。也称为「汤寨山」、「汤王山」。(5)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南。(6)位于湖北省房县南。
《國語辭典》:中岳(中嶽)  拼音:zhōng yuè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的嵩山。参见「嵩山」条。
《國語辭典》:牧野  拼音:mù yě
地名。周武王克殷纣于此,在今河南省淇县南。也称为「沬乡」。
《国语辞典》:智周  拼音:zhì zhōu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徐,濮阳(今属河南)人。中国佛教唯识宗三祖,他继承窥基、慧沼的学说,并将唯识宗旨传与新罗僧人智凤、智鸾、智雄及日本学僧玄昉等人。使唯识宗流传海外。
《國語辭典》:三涂(三塗)  拼音:sān tú
1.地名。古代指太行、轘辕、崤渑,皆在今河南省境内,为险要之地。《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2.印度宇宙观中将众生存在的世界分成五或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而将畜生、饿鬼、地狱三种处境悲惨的状况,称为「三涂」。三涂是借用中国儒家经典《左传》「三涂」一词,表示危险之处,以之翻译梵语apāyagati。《贤劫经》卷六:「消世无益法,灭化三涂厄。」《西游记》第一二回:「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也称为「三恶道」。
《漢語大詞典》:泰陵
(1).陵名。 唐玄宗 陵。在 陕西省 蒲城县 东北 金粟山 。
(2).陵名。 宋哲宗 陵。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本名 永泰陵 。 宋 人常称之为 泰陵 。
(3).陵名。 明孝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笔架山 东南。
(4).陵名。 清世宗 陵。在 河北省 易县 永宁山 。
《国语辞典》:卜式  拼音:bǔ shì
人名。汉河南人,以牧羊致富,武帝时上书,愿捐一半家财以助边防军需,又助济贫民,受赐为御史大夫,后因不善文章,贬为太子太傅。
《國語辭典》:溱洧  拼音:zhēn wěi
《诗经。郑风》的篇名。共二章。根据〈诗序〉:「溱洧,刺乱也。」或亦指赋情侣游乐之诗。首章二句为:「溱与洧,方涣涣兮。」
《国语辞典》:成皋  拼音:chéng gāo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项羽与刘邦曾对峙于此。
《国语辞典》:淮河  拼音:huái hé
河川名。为黄河和长江间的大川,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主流全长约九百公里,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也称为「淮水」。
《漢語大詞典》:熊耳
(1).山名。在 河南省 宜阳县 。 秦岭 东段支脉。《书·禹贡》:“导 洛 自 熊耳 。” 孔 传:“在 宜阳 西。”后汉书·刘盆子传:“ 樊崇 乃将 盆子 及丞相 徐宣 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积兵甲 宜阳城 西,与 熊耳山 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洛水 之北有 熊耳 ,双峦竞举,状同熊耳。在 宜阳 也。” 宋 陆游 《小出塞曲》:“明日受降处,甲齐 熊耳 高。”
(2).山名。在 湖南省 。史记·封禅书:“南伐至 召陵 ,登 熊耳山 以望 江汉 。”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记》:“ 耒阳 、 益阳 二县东北有 熊耳 ,东西各一峯,状如熊耳,因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