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11分类词汇 11
《漢語大詞典》:南溪
(1).指 四川 成都 西郊的 浣花溪 , 锦江 的支流。 唐 杜甫 《汉川王大录事宅作》诗:“ 南溪 老病客,相见下肩舆。” 唐 杜甫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诗:“为问 南溪 竹,抽梢合过墙。” 仇兆鳌 注:“ 南溪 即 浣花溪 。”参见“ 浣花溪 ”。
(2).指 河南 登封县 的 南溪 。 金 元好问 《南溪》诗:“ 南溪 酒熟清而醇, 北溪 梅花发兴新。” 郝树侯 注:“ 南溪 发源于 河南 登封县 少室山 南麓,为 潁水 的上源之一。”
《漢語大詞典》:浣花溪
一名 濯锦江 。又名 百花潭 。在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为 锦江 支流。溪旁有 唐 杜甫 的故居 浣花草堂 。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之三:“竹寒沙碧 浣花溪 ,橘刺藤梢咫尺迷。” 仇兆鳌 注引《梁益记》:“溪水出 湔江 ,居人多造綵牋,故号 浣花溪 。” 唐 张籍 《送客游蜀》诗:“ 杜 家曾向此中住,为到 浣花溪 水头。” 明 梁辰鱼 《七犯玲珑·惜别》曲:“ 浣花溪 畔惊重见,谁发夜深船。” 清 赵翼 《寄题怀杜阁》诗:“逈胜 浣花溪 ,当年只草堂。”
《漢語大詞典》:嵩山
山名。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北,为五岳之中岳。古称 外方 、 太室 ,又名 崇高 、 嵩高 。其峰有三:东为 太室山 ,中为 峻极山 ,西为 少室山 。 唐 宋之问 《下山歌》:“下 嵩山 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诗:“ 嵩山 表里千重雪, 洛水 高低两颗珠。”
《漢語大詞典》:嵩阳(嵩陽)
(1). 嵩山 之南。 唐 李白 《送杨山人归嵩山》诗:“我有万古宅, 嵩 阳 玉女峰 。”
(2).寺观名。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太室山 下。 北魏 太和 年间建,初名 嵩阳寺 。 唐 改名 嵩阳观 , 宋 改名 天封观 , 元 改名 嵩阳宫 。宫前有 唐 徐浩 书《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石刻,境内有古柏三株,传为 汉武帝 登 嵩山 时所封。参阅《清一统志·河南·河南府一》
《漢語大詞典》:太室
亦作“ 大室 ”。
(1).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书·洛诰:“王入太室祼。” 孔 传:“太室,清庙。” 孔颖达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 杜预 注:“大庙之室。”
(2).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左传·昭公四年:“ 四岳 、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陆德明 释文:“大室即中岳 嵩高山 也,在 豫州 。”史记·楚世家:“ 幽王 为 太室 之盟。” 裴駰 集解引 杜预 曰:“ 太室 , 中岳 也。”
《漢語大詞典》:中岳(中嶽)
亦作“ 中岳 ”。
(1).指位于今 河南 登封县 北的 嵩山 ,古名 嵩高 。史记·封禪书:“昔三代之居,皆在 河洛 之閒,故 嵩高 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陈毅 《中岳庙》诗:“巍巍中岳庙,少小即知名。”
(2). 中国 的名山。借指中土, 中州 。 汉 牟融 《理惑论》:“原夫佛之所以夷跡于中岳,曜奇于西域者,盖有至趣,不可得而缕陈矣。”
(3).道家语。指鼻与脐。黄庭内景经·肺部:“外应中岳鼻齐位。” 梁丘子 注:“中岳者,鼻也;又为脐也。脐为 崑崙 之山,鼻为七气之门位犹主也。”
《漢語大詞典》:洧水
(1).古水名。即今 双洎河 。源出今 河南省 登封县 阳城山 ,自 长葛县 以下,故道原经 鄢陵 、 扶沟 两县南,至 西华县 西入 颍水 。 北宋 时为丰富 蔡河 水量以资漕运,自 长葛县 东南引 洧水 经 鄢陵 、 扶沟 两县北,东汇 蔡河 。 元 时因 蔡河 为 黄河 所夺而改入 贾鲁河 。 明 时又名 双洎河 。吕氏春秋·离谓:“ 洧水 甚大, 郑 之富人有溺者。”史记·苏秦列传:“ 韩 北有 巩 、 成皋 之固……东有 宛 、 穰 、 洧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 洧水 出 河南 密县 西南 马领山 。”
(2).古水名。在今 陕西省 延长县 一带。此水中有石油成分,可以燃烧。
《漢語大詞典》:颍谷(潁谷)
(1).地名。本为 春秋 郑 边邑。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西南。左传·隐公元年:“ 潁考叔 为 潁谷 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今 潁水 有三源奇发:右水出 阳乾山 之 潁谷 。 春秋 潁考叔 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 唐 刘长卿 《送袁明府之任》诗:“雪覆 淮 南道,春生 潁谷 烟。”
(2).借指 春秋 郑 颍考叔 。 颍考叔 曾为 颍谷 封人。左传·隐公元载:“﹝ 潁考叔 ﹞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后因以为典。 宋 杨万里 《四十二叔祖母刘氏太孺人挽词》诗:“到得君羹美,翻令 潁谷 悲。”亦作“ 潁谷封 ”。 宋 苏轼 《新茶送答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缝衣付与 溧阳 尉,舍肉怀归 潁谷 封。”
《漢語大詞典》:嵩阳书院(嵩陽書院)
故址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太室山 南麓。建于 五代 。 宋太宗 至道 元年七月赐额“太室书院”。 仁宗 景祐 二年九月置学官,重修,诏令更名“嵩阳书院”,并赐额。为 宋 代四大书院之一。 明 末倾圮殆尽。 清 康熙 十三年重建。参见“ 四书院 ”。
《漢語大詞典》:四书院(四書院)
宋 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 江西 星子 白鹿洞书院、 湖南 善化 岳麓书院、 河南 商丘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 河南 登封 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 宋 王应麟 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鏑之阨,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閒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嵩阳 、 岳麓 、 睢阳 及 白鹿洞 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 白鹿洞 、 石鼓 (在 湖南 衡阳 )、 应天 、 岳麓 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分類:书院江西
《漢語大詞典》:泰室
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三十里,曰 泰室之山 。” 郭璞 注:“即中岳 嵩高山 也,今在 阳城县 西。” 袁珂 校注:“ 嵩高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 清 顾炎武 《北岳辨》:“古之帝王,其立五岳之祭,不必皆於山之巔……东岳 泰山 於 博 ,中狱 泰室 於 嵩高 。”
《漢語大詞典》:弃瓢岩(棄瓢巖)
山崖名。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东南 箕山 上,因相传 尧 时 许由 曾弃瓢于此而得名。 唐 胡曾 《咏史诗·箕山》:“ 弃瓢巖 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 许由 。” 明 王翰 《箕山夕照》诗:“洗耳溪头餘晓籟, 弃瓢巖 畔有寒松。”参见“ 弃瓢 ”。
《漢語大詞典》:弃瓢(棄瓢)
汉 蔡邕 《琴操·箕山操》载, 尧 时 许由 隐居 箕山 ,常以手捧水而饮。人见其无器,以一瓢遗之。 由 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动,历历有声, 由 以为烦扰,遂取瓢弃之。后因以“弃瓢”为隐居的典实。 明 刘训 《许由隐居》诗:“弃瓢林下风生树,洗耳溪边水漾湾。”
《漢語大詞典》:三十六峰
(1).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少室山 ,上有三十六峰。 唐 李白 《赠嵩山焦炼师》诗序:“余访道 少室 ,尽登三十六峯。” 唐 高适 《别杨山人》诗:“不到 嵩阳 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復见,三十六峯犹眼前。”
(2).指 福建省 崇安县 的 武夷山 。 郁达夫 《闽游滴沥之二》:“仿佛 福建 的景致,只限在 闽 西 崇安 的一角,除了九曲的清溪,三十六峰的崇山峻岭而外,别的就不足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