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导源(導源)
(1).发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水导源东北 陇山 。”
(2).指引水出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又有 吴瀆 ,破山导源,注於 胥江 。”
(3).引申为事物的起源。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篇上》:“ 汉 赋虽体近《离骚》,而实导源《雅》《颂》。” 刘师培 文说:“自古词章,导源小学。”
《漢語大詞典》:发原(發原)
发源。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后之为文,明乎发原於经史,亦明乎经出於史。”参见“ 发源 ”。
分類:发源
《漢語大詞典》:发源(發源)
(1).(河流)开始流出。隋书·天文志上:“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於海。” 金 元好问 《顺天府营建记》:“ 宋 十八塘濼发源於此。”《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离这 綉江县 四十里一个 明水镇 有座龙王庙。这庙基底下发源出来滔滔滚滚极清极美的甘泉,也灌在 白云湖 内。” 徐怀中 《西线轶事》四:“ 红河 发源于 云南省 崇山峻岭间,在 中国 境内叫作 元江 。”
(2).借指事物的开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法苑珠林卷二十:“是故发源西国,则 优填 创其始;移教东域,则 汉明 肇其初。”《宋史·乐志七》:“於皇 顺祖 ,积德累祥。发源深厚,不耀其光。” 周扬 《〈中国歌谣选〉序》:“诗是从民歌发源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民歌吸取了养料和形式。”
《漢語大詞典》:起源
(1).事物产生的根源。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象者天所生也,数者物所呈也。字者人所製也,列象数而成字形,乃斯文之起源。”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一回:“ 白莲教 的起源,也不知始自何时。” 秦牧 《长街灯语·看马戏》:“听说马戏团的起源是这样的: 欧洲 各国老是互相战争,战败的一方在奔逃的时候,遗弃了许多军马,流浪汉们就把它们搜罗起来,加以训练,组成了小小的演出团体。”
(2).发源。 牟崇光 《在大路上》:“ 铁队长 指的,是起源于这个公社北边山里的那条 白沙河 。”
《漢語大詞典》:荆山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 漳水 发源于此。山有 抱玉岩 ,传为 楚 人 卞和 得璞处。书·禹贡:“导 嶓冢 ,至于 荆山 。” 孔 传:“ 荆山 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盖即 荆山 之称,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陕西省 富平县 西南。相传 禹 铸鼎于此。书·禹贡:“导 岍 及 岐 ,至于 荆山 。” 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 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禹 铸鼎於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荆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南。相传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 。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西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 平阿县 有 当涂山 , 淮 出于 荆山 之左, 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 荆山洪 ,距 赵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注:“ 荆山 在 濠州 钟离县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怀远军 正治 荆山 。”
《漢語大詞典》:源头(源頭)
(1).水发源处。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二十:“戏水源头指旧踪,当时一笑也难逢。” 宋 曾巩 《秘书省著作佐郎致仕曾君墓志铭》:“﹝ 曾庠 ﹞葬 南丰 龙池乡 之源头。”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源头落花每流出,亦有浴鳧时在亹。”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一股水从它( 小五台 )腋下流出,成为 拒马河 的一个源头。”
(2).事物的根源。朱子语类卷二四:“就见义不为上看,固见得知之而不能为;若从源头上看下来,乃是知之未至,所以为之不力。”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説者,有自发用上説者,有自源头上説者,有自流弊处説者。” 梁启超 《论今日各国待中国之善法》:“吾观 中国 之病不一,然有一总源头,源头维何?即守旧自大,憎恶外人之心是也。”
《漢語大詞典》:水源
(1).江河发源的地方。史记·大宛列传:“﹝贰师﹞乃先至 宛 ,决其水源,移之,则 宛 固已忧困。” 晋 陶潜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宋 欧阳修 《晋祠》诗:“行人望祠下马謁,退即祠下窥水源。” 臧克家 《今昔吟·忠烈篇》:“河山光辉照人眼,木本水源想从前。”
(2).指民用水、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的来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府上的地……水源又好,出水的路又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二章:“贼军如追赶前去,即在 睢 杞 一带决战,不至于今日断绝水源。”
《漢語大詞典》:恒河(恆河)
梵语。 南亚 大河。发源于 喜马拉雅山 南坡,流经 印度 、 孟加拉国 入海。 印度 人多视为圣河、福水。《金刚经·无为福胜分》:“但诸 恆河 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隋 江总 《大庄严寺碑》:“标乎刹土,比数 恆河 。” 清 赵翼 《刘荫萱远寄藏佛一尊》诗:“岂特八万四千 阿育 塔,直与 恆河 同数微沙尘。”
《漢語大詞典》:滥觞(濫觴)
(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水 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觴者也。” 清 钱谦益 《南京吏部右侍郎顾起元父国辅赠通议大夫制》:“朕闻 黄河 之水,源可滥觴。”
(2).指小水。 南朝 宋 谢灵运 《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觴逶迤,周流 兰殿 。”
(3).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初学记卷十六引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强 秦 创其滥觴,盛 汉 尽其深致。”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滥觴肇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夫荒唐之词,发端於 漆园 ;怪诞之説,滥觴乎《洞冥》。”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中国 文化大抵滥觞于 殷 代。”
(4).波及;影响。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沧浪诗评:“盛 唐 人诗,亦有一二滥觴晚 唐 者。” 宋 陈亮 《复胡德永书》:“ 亮 方一切置门外之是非,而求其自容于天地间,倘可以免,凡今所召,皆数年前餘波之所滥觴也,决不敢以是自沮。”
(5).犹泛滥;过分。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借使所入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满浸淫,而有滥觴之患矣!”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觴,自后宜慎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嘉庆初年谏臣:“ 福文襄王 康安 虽屡立战功,然所歷封疆,苞苴广进,没后復膺重典,未免滥觴。”
《漢語大詞典》:穷源(窮源)
(1).河流的发源处。 唐 薛能 《黄河》诗:“人间无 博望 ,谁復到穷源?”
(2).穷尽水流的源头。 宋 梅尧臣 《入泽王河口》诗:“远水路已别,古汊未穷源。”
(3).亦作“ 穷原 ”。探寻事物的本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读 横渠 诗,最爱其一篇云:‘学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 清 魏源 《筹鹾篇》:“夫推其本以齐其末,君子穷原之学也。”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像这样宗族中穷源极流的旧习惯,在 中国 有几千年,牢不可破。”
《漢語大詞典》:发源(發源)
(1).(河流)开始流出。隋书·天文志上:“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於海。” 金 元好问 《顺天府营建记》:“ 宋 十八塘濼发源於此。”《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离这 綉江县 四十里一个 明水镇 有座龙王庙。这庙基底下发源出来滔滔滚滚极清极美的甘泉,也灌在 白云湖 内。” 徐怀中 《西线轶事》四:“ 红河 发源于 云南省 崇山峻岭间,在 中国 境内叫作 元江 。”
(2).借指事物的开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法苑珠林卷二十:“是故发源西国,则 优填 创其始;移教东域,则 汉明 肇其初。”《宋史·乐志七》:“於皇 顺祖 ,积德累祥。发源深厚,不耀其光。” 周扬 《〈中国歌谣选〉序》:“诗是从民歌发源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民歌吸取了养料和形式。”
《漢語大詞典》:溯源
亦作“溯源”。
(1).向上寻找水的发源处。 宋 陆游 《杂书幽居事》诗之二:“炎火下照海, 黄河 高泝源。”
(2).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来源。 清 方苞 《〈学案〉序》:“ 金沙 王无量 辑《学案》,以 白鹿洞 规为宗,而溯源于 洙 泗 ,下逮 饶仲元 、 真西山 所定之条目,以及 高 、 顾 、东林之会约。”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阴阳、五行、天文、医经、房中均溯源于 黄帝 。”
《漢語大詞典》:源委
语本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 河 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郑玄 注:“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指水的发源和归宿。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和底细。 唐 元稹 《骠国乐》诗:“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 河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抵制美约》:“此事源委, 上海 、 天津 诸通途,自能知之。”
《漢語大詞典》:原委
(1).源委。指水的发源和归宿。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唐 孔颖达 疏:“源委谓河海之外诸大川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禹贡》叙山水脉络原委,如在目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其注《水经》也,于四瀆百川之原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纪其道里。”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所治 黄 、 淮 、 淝 、 济 、 伊 、 洛 、 沁 、 汜 等共九十三河,疏排濬瀹,贯穿原委,俱有成效,可为后法。”
(2).源委。事物的始末;先后顺序。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地理:“ 西汉 宫中有 百子池 ……予尝见 盱江 李先生 赋 戚夫人 有曰:‘ 百子池 头一曲春’,不知其旨,今閲《黄图》,乃见原委如此。”红楼梦第二二回:“ 袭人 虽深知原委,不敢就説,只得以别事来解説。” 刘真 《春大姐》四:“她也顾不上害臊,当着众人的面,对 明华 带哭带诉地説明了原委。”
(3).引申为原因;缘由。 元 刘壎 《隐剧通议·诗歌一》:“诗本於人情,关於风教,繫於安危理乱,此作诗之原委也。”
《漢語大詞典》:洧盘(洧盤)
古代神话中的水名。据说发源于 崦嵫山 。《楚辞·离骚》:“夕归次於 穷石 兮,朝濯髮乎 洧盘 。” 王逸 注:“ 洧盘 ,水名。《禹大传》曰:‘ 洧盘 之水出 崦嵫之山 。’”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丹木》:“爰有丹木,生彼 洧盘 。”
《漢語大詞典》:疏源
(1).疏通水源。 唐 李百药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诗:“导 漾 疏源远,归海会流长。”
(2).引申为发源。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道家、阴阳家支駢於,法家、名家疏源於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