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观光周(观光周)  拼音:guān guāng zhōu
为吸引外国游客来台观光,民国七十八年起实施配合观光节的系列民俗艺文活动,为期一周。
《国语辞典》:公央婆  拼音:gōng yāng pó
流行于台湾的民俗杂耍。由一人身背道具,打扮成老公公背老婆婆的模样,表演誇张逗趣的姿态动作,造成滑稽趣味,多于迎神赛会时演出。也称为「公背婆」。
《国语辞典》:攻炮城  拼音:gōng pào chéng
台湾客家村落的民俗活动。也称为「尖炮城」,已有百年的历史。以一株青竹作中间支干,上以细绳系上一青竹枝,竹枝上悬挂一个红纸扎成的炮城,内置鞭炮,高度离地面约五至六公尺。再由地面上攻炮城的人手执鞭炮,点燃引线猛往炮城投掷,谁先点燃炮城内的鞭炮,谁就得胜。
《国语辞典》:旱船舞  拼音:hàn chuán wǔ
一种民俗舞蹈。用纸或竹片等扎成彩船,一人在船中摇幌,一人在船外戏弄。参见「跑旱船」条。
《国语辞典》:搓圆仔(搓圆仔)  拼音:cuō yuán zǐ
圆仔,即汤圆。民俗于岁时喜庆,尤其在元宵和冬至二节,閤家搓汤圆,取团圆吉祥之意。
《国语辞典》:大鼓阵(大鼓阵)  拼音:dà gǔ zhèn
台湾常见的民俗活动。系由大陆花鼓表演演变而来。包括车鼓、跳舞两部分。演出时,人数由五、六人至十馀人不等,以打击乐器的节奏配合舞步,注重舞步的变化与身段特技的表演。节目内容可随时间长短而调整,大致有龙凤旗对演、双龙旗对合演、双龙骑表演舞、女子特技表演等项目。
《国语辞典》:法国菜(法国菜)  拼音:fǎ guó cài
依法国特有的民俗、特产及口味,发展而成的传统烹调及料理。分古典高级菜及具地方色彩的家庭菜两类。特徵以葡萄酒、浓缩肉汁、香料为调味佐料。旧音ㄈㄚˋ ㄍㄨㄛˊ ㄘㄞˋ fà guó cài。
《国语辞典》:放水灯(放水灯)  拼音:fàng shuǐ dēng
一种在佛教、道教普度前夕,招引水中孤魂的民俗仪式。相关习俗在佛教传入前,从未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到了唐代才开始出现,一般认为应与佛教的引入有关。到了明代以后,则逐渐普及于民间。尤其是佛教的僧侣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时放水灯,以照亮冥路,让水中的鬼魂和饿鬼,来接受施舍。「放水灯」的节俗在台湾多和普度仪式结合,除了在中元节会放水灯外,有些地方在建醮时,也会在普度前放水灯。
《国语辞典》:斗牛阵(斗牛阵)  拼音:dòu niú zhèn
一种民俗表演阵式。演出者扮假牛,模仿水牛互斗的场面,配上锣鼓,喧哗热闹。如:「今年庙会活动,斗牛阵的演出最为精彩。」也称为「牵牛阵」。
《国语辞典》:牵亡(牵亡)  拼音:qiān wáng
1.民俗丧葬礼仪中,牵引亡魂的仪式。
2.在闽南习俗中有人死后数年,因其亲人想念,透过灵媒召请亡魂的事。
《国语辞典》:弄甏  拼音:nòng pèng
一种民俗杂技。即耍坛子。耍弄时,用手抓起磁坛,在空中转动,使盘旋于腰腹或两腋两股之间。清。顾禄《清嘉录。卷一。新年》:「置磁甏于拳,以手空中抓之,令盘旋腰腹及两腋两股,倏起倏落,谓之『弄甏』。」
《国语辞典》:画糖(画糖)  拼音:huà táng
一种民俗技艺。将砂糖熬成糖浆,倒在抹有沙拉油的铜制板片上,再于其上画出图形线条,剥离铜板后贴上竹签,即完成。如:「画糖可看又可吃,极受小孩子喜欢。」
《国语辞典》:祭王爷(祭王爷)  拼音:jì wáng yé
一种民俗活动。王爷,原为对瘟神的尊称。旧时因医药不发达而瘟疫时起,众人会以作醮的方式来祭拜俗称「王爷」的瘟疫神。祭典中会将上载神像、插旌旗、舰首高挂长幡、舱内载满各种祭品的王船,或放流海上,或焚烧焦化,象徵已将瘟神送走。后来随著时代环境的改变,「祭王爷」已不限定在送瘟神,更著重在防邪治祟、保境佑民的功能。并逐渐扩大为祭拜各种代玉皇大帝巡察人间善恶的代天巡狩王爷、千岁。俗称为「建王醮」。
《国语辞典》:斩鸡头(斩鸡头)  拼音:zhǎn jī tóu
民俗发誓以示诚信、清白的一种行为。如:「每到选举期间就有许多候选人用斩鸡头来表示自己的清白,实在很残忍。」《九命奇冤》第二六回:「如何来省城寻觅,荐林大有、周赞先、黎阿二、简勒先、蔡顺;当夜如何杀牛羊,拜神,斩鸡头,发誓。」
《国语辞典》:中幡会(中幡会)  拼音:zhōng fān huì
一种民俗技艺表演活动。流行于北京等地区。「幡」是旗帜的一种,「中幡」则为一种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的旗帜。经常会在竿顶上饰有一层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原为皇室仪仗队的表演活动,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