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国别史(国别史)  拼音:guó bié shǐ
以一个国家为对象及范围而撰写成的史书。
《国语辞典》:朝经暮史(朝经暮史)  拼音:zhāo jīng mù shǐ
早上读经书,晚上读史书。形容勤奋不辍的钻研学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真个此人朝经暮史,昼览夜习,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孤本元明杂剧。孟母三移。楔子》:「虽然是居蓬荜苫茅茨,你若是朝经暮史,那其间须有个称心时。」
《國語辭典》:仡佬族  拼音:qì lǎo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贵州之安顺、普定、织金、郎岱、炉山,湖南之乾城、古丈、泸溪,广西之三江、上思、西隆、西林等县。多使用汉语,兼通彝语、苗语、布依语。主要从事农业。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侗傣语族。今多已混化于其他族系中。广西之僚人、云南之土僚,皆其同族。也作「犵狫族」。仡或音ㄍㄜ。
《漢語大詞典》:纲目体(綱目體)
中国 编年体史书体裁的一种。其体例为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叙事称目。每一历史事实纲目清楚,颇便查检、阅读。该体裁始于 宋 朱熹 的《通鉴纲目》,后 明 陈桱 通鉴续编等亦相沿用。
《國語辭典》:断代史(斷代史)  拼音:duàn dài shǐ
专记某一朝代的历史,相对于通史而言。如《汉书》。
《國語辭典》:二十四史  拼音:èr shí sì shǐ
清乾隆时所颁定的正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皆为纪传体史书。
《國語辭典》:纪传体(紀傳體)  拼音:jì zhuàn tǐ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而编辑的史书体裁。创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其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兼以排比大事;列传记录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及四方诸夷。为历代修撰正史所采用。
《漢語大詞典》:纪事本末(紀事本末)
(1).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 袁枢 的通鉴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五·纪事本末类》:“至 宋 袁枢 以《通鑑》旧文,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命曰纪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体。”
(2).借指对某事的完整记述。 瞿秋白 《乱弹·〈铁流〉在巴黎》:“任何故意宣传鼓动的小说诗歌,都没有这种真实的平心静气的纪事本末来得响亮,来得雄壮--这是革命的凯旋歌。”
《國語辭典》:编年史(編年史)  拼音:biān nián shǐ
一种史书体裁。以史事系于年、月之下,创始于《春秋》。
《國語辭典》:编年体(編年體)  拼音:biān nián tǐ
按年代先后顺序列记事实的史书体裁。如《春秋》、《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的史学钜著。
《國語辭典》:别史(別史)  拼音:bié shǐ
一种史书体裁。介于正史和杂史之间,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书。如唐高峻的《高氏小史》、宋吕祖谦的《新唐书略》等。
《漢語大詞典》:本末体(本末體)
即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 金松岑 《文学观》:“纪传变而为鑑,为纲目,为本末体。”
《國語辭典》:春秋笔法(春秋筆法)  拼音:chūn qiū bǐ fǎ
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语寓褒贬之义。故后世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寓「春秋笔法」。如:「这篇文章并没有春秋笔法,只是记录事实而已。」
《漢語大詞典》:年经国纬(年經國緯)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上起 战国 ,下终 五代 ,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録三十卷。”元史·姚燧传:“读《通鑑纲目》,尝病国统散於逐年,不能一览而得其离合之概,至告病 江东 ,著《国统离合表》若干卷,年经而国纬之。”
分類:编写史书
《國語辭典》:经史笥(經史笥)  拼音:jīng shǐ sì
笥,书箱。经史笥指装经籍、史书的箱子。比喻学识广博的人。《梁书。卷四○。许懋传》:「与司马褧同志友善,仆射江祏甚推重之,号为『经史笥』。」也称为「经笥」。
《漢語大詞典》:类叙法(類叙法)
史书比类叙事的方法。即类叙数人于一传。始于 班固 汉书,如《鲍宣传》后历叙一代清名之士 纪逡 、 薛方 、 郇城 …… 曹竟 等。其后史书多采用此法叙事。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九:“《孝义传》用类叙法,尤为得法。盖人各一传则不胜传;而不立传,则竟遗之,故每一传輒类叙数人……《齐书》之后,梁书亦有此类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