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重五
农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又称重午。 宋 王楙 野客丛书·重三:“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 明 袁宏道 《和伯修家字》:“京师盛重五,所在竞繁华。” 清 姚鼐 《祭侍潞川文》:“重五泛舟,万夫呼譟。”参见“ 端午 ”。
《國語辭典》:端午  拼音:duān wǔ
农历五月五日。参见「端五」条。《谈徵。事部。端午》:「端午者,淮南斗五月建午。说文,午,牾也,五月阳极,阴气仵逆阳冒地而出也。五月午时,正阴阳冲会之时,所以谓之端午。」
《國語辭典》:鹑首(鶉首)  拼音:chún shǒu
星名。古当秦的分野,与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宫相当。《史记。卷二七。天官书》:「东井为水事,其西曲星曰钺」句下唐。张守节。正义:「东井八星,钺一星,舆鬼四星,一星为质,为鹑首,于辰在未,皆秦之分野。」
《漢語大詞典》:水玉
(1).水晶的古称。山海经·南山经:“ 堂庭之山 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郭璞 注:“水玉,今水精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蜀 石黄碝,水玉磊砢。” 唐 温庭筠 《题李处士幽居》诗:“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歷拂轻尘。”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莹澈肖水玉,凛气侵人肌。”
(2).玻璃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玻璃
(3).中药半夏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半夏
《國語辭典》:立夏  拼音:lì xià
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五月六日或七日,我国以立夏为夏季的开始。
《漢語大詞典》:山樱(山櫻)
山中樱桃花。夏四、五月间开花,花白色或略带红色。 南朝 梁 萧瑱 《早日贻刘孝绰》诗:“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唐 王维 《送钱少府还蓝田》诗:“涧水初流碧,山樱早发红。” 元 马祖常 《壮游八十韵》:“巖空山樱繁,川曲红药腻。”
《漢語大詞典》:火正
(1).古代掌火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汉书·五行志上》:“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2).指仲夏。古以五行配四时,火旺于夏,故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团扇铭》:“炎隆火正,石鑠沙煎。” 清 徐昂发 《夏寒》诗:“奈何厥罚寒,凭陵当火正。”
(3).指 汉 朝。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系 列山 之洪绪,承火正之明光。”按,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为 汉高祖 弟 刘交 之后。参见“ 火刘 ”。
《漢語大詞典》:火刘(火劉)
指 汉 王室 刘氏 。 刘氏 自命以火德王,故称。《汉书·王莽传下》:“诸欲依废 汉 火 刘 ,皆沃灌雪除,殄灭无餘杂矣。”
《國語辭典》:半夏  拼音:bàn xià
植物名。天南星科半夏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白色球状地下茎。叶子有长柄,开黄绿色花。其块茎皮黄肉白,根可入药,生食有毒,内服须制用。可做止咳剂、袪痰剂和止吐剂。也称为「和姑」。
《漢語大詞典》:半夏稻
稻子的品种名。初学记卷二七引 汉 蔡邕 《月令》:“十月穫稻,在九月熟者谓之半夏稻。”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復有稻名半夏,药号恒春。”
分類:稻子品种
《國語辭典》:三夏  拼音:sān xià
1.旧时以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此夏季的三个月,合称为「三夏」。
2.经过夏季三次,即三年之意。宋。晁贯之《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3.古代肆夏、韶夏、纳夏三乐曲的合称。《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漢語大詞典》:地文
(1).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 北齐 刘昼 新论·慎言:“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语者人之文也。天文失则有謫蚀之变,地文失必有崩竭之灾,人文失必有伤身之患。” 宋 范成大 《有会而作》诗:“念动即时漂鬼国,心空随处走魔军。室中已自空诸有,休负天机与地文。”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无一幅自製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
(2).中药半夏的别名。见急就篇卷四。
《漢語大詞典》:端一
(1).庄重专一。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 太任 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史记·周本纪“ 歷 娶 太任 ” 张守节 正义引作“端壹”。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筹不虚运,策不徒发,端一小心,清修密静。”
(2).指正直不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孝史四:“ 颜鲁公 为 郭汾阳 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霜雪易其令。’斯言也, 鲁公 亦允蹈之。”
(3).农历五月初一的别称。 宋 周密 武林旧事·端午:“先期学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当,例用朔日,谓之端一。”
《漢語大詞典》:伏阴(伏陰)
(1).盛夏中出现的寒气。谓气候反常。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杜预 注:“伏阴,谓夏寒。”国语·周语下:“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
(2).旧时迷信,谓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灵魂即离体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为人禳灾除病。这种做法,称为“伏阴”。《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其时道士手举法器,朗诵灵章,虔心禳解,伏阴而去,亲奏星官,要保护 薛少府 重还魂魄,再转阳间。”
《國語辭典》:小满(小滿)  拼音:xiǎo mǎn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国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漢語大詞典》:二中
(1).二心,异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心止於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
(2).天、地的中数。新唐书·历志三上:“天数中於五,地数中於六,合二中以通律历。”
《漢語大詞典》:朱仲
仲夏。 唐 贾嵩 《夏日可畏赋》:“赫尔阳精,当朱仲兮,厥状难明。杲杲而威稜四序,炎炎而火烈群生。”
分類:五月
《漢語大詞典》:夏半
夏季过半,指夏历五月半后。 唐 韩愈 《送刘师服》诗:“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