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拾遗(拾遺)  拼音:shí yí
1.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3.采补缺漏遗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4.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5.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国语辞典》:左拾遗(左拾遗)  拼音:zuǒ shí yí
职官名。唐置,职司规谏君王,属门下省。
《漢語大詞典》:不拾遗(不拾遺)
失落的东西没有人捡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史记·酷吏列传:“居岁餘,郡中不拾遗。”
《國語辭典》:拾遗记(拾遺記)  拼音:shí yí jì
书名。旧题晋王嘉撰,梁萧绮录,盖即绮托名伪撰者,十卷,所记自太古至石虎时,事迹荒诞而辞采富腴。
《漢語大詞典》:易于拾遗(易於拾遺)
犹易如反掌。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 新都 袭 汉 ,易於拾遗也。”宋书·王景文传:“诸将咸云:‘平殄小贼,易於拾遗。’”参见“ 易如反掌 ”。
《國語辭典》:易如反掌  拼音:yì rú fǎn zhǎng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到。《北史。卷三八。裴佗传》:「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汎蒙汜而扬旌,越昆崙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以明公之神武,抚河朔之强盛,兴兵讨曹贼,易如反掌,何必迁延日月。」也作「易如翻掌」、「易于反掌」。
《漢語大詞典》:涂不拾遗(塗不拾遺)
犹道不拾遗。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国语辞典》:拾遗举过(拾遗举过)  拼音:shí yí jǔ guò
纠举过错、匡正缺失。《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
《国语辞典》:补缺拾遗(补缺拾遗)  拼音:bǔ quē shí yí
补正缺失,弥补遗漏。《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伏湛》:「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
《漢語大詞典》:补阙拾遗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例如: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阙拾遗。——《明史·孙磐传
《漢語大詞典》:道无拾遗(道無拾遺)
同“ 道不拾遗 ”。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隋书·艺术传·韦鼎:“自是内部肃然不言,咸称其有神,道无拾遗。”
《國語辭典》:道不拾遗(道不拾遺)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财物遗失在路上,无人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显王十四年》:「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也作「路不拾遗」、「路无拾遗」。
《國語辭典》:拾遗补阙(拾遺補闕)  拼音:shí yí bǔ quē
弥补疏漏、匡正过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清史稿。卷四二一。李菡传》:「夫献可替否,宰相之责也;拾遗补阙,谏官之职也。」
《國語辭典》:路不拾遗(路不拾遺)  拼音:lù bù shí yí
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老残游记》第三回:「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也作「道不拾遗」、「路无拾遗」。
《國語辭典》:路无拾遗(路無拾遺)  拼音:lù wú shí yí
形容社会风气良好。参见「道不拾遗」条。《孔子家语。卷一。相鲁》:「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今夕拜告神祇,愿满朝文武,各依官职,谗言不入,运民路无拾遗。」也作「道不拾遗」、「路不拾遗」。
《國語辭典》:路不拾遗(路不拾遺)  拼音:lù bù shí yí
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老残游记》第三回:「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也作「道不拾遗」、「路无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