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打鼓  拼音:dǎ gǔ
1.敲鼓。如:「大街上打鼓奏乐,非常热闹。」
2.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如:「他为了这件事,心里直打鼓。」
《國語辭典》:扬铃打鼓(揚鈴打鼓)  拼音:yáng líng dǎ gǔ
摇铃击鼓。比喻大肆张扬。《红楼梦》第六二回:「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也作「扬幡擂鼓」、「扬锣捣鼓」。
《国语辞典》:摇铃打鼓(摇铃打鼓)  拼音:yáo líng dǎ gǔ
比喻随地声张,四处宣扬,使人尽皆知。《金瓶梅》第六二回:「既是你乔家亲爹主张,兑三百二十两抬了来罢!休要只顾摇铃打鼓的了。」也作「摇旗打鼓」。
《国语辞典》:摇旗打鼓(摇旗打鼓)  拼音:yáo qí dǎ gǔ
比喻四处张扬,搞得众人皆知。《醒世姻缘传》第七二回:「想他这娘儿两个,也羞不著他甚么,摇旗打鼓的,魏大哥,你的体面也没有甚么好。」也作「摇铃打鼓」。
《高级汉语词典》:心里打鼓  拼音:xīn lǐ dǎ gǔ
比喻心里忐忑不安
《国语辞典》:灯草心打鼓(灯草心打鼓)  拼音:dēng cǎo xīn dǎ gǔ
(歇后语)不响。灯草心是一种软质的草,用来打鼓必定不会响。比喻无用之材。如:「那个软脚虾是灯草心打鼓──不响啦!若要他有番大作为,那真是妄想。」
《国语辞典》:打鼓儿的(打鼓儿的)  拼音:dǎ gǔ ér de
旧时沿街敲打小鼓,收购破烂旧物的小贩。
《国语辞典》:打鼓津头(打鼓津头)  拼音:dǎ gǔ jīn tóu
渡口响起鼓声。古时开船,需击鼓为号。明。王夫之〈蝶恋花。打鼓津头知野戍〉词:「打鼓津头知野戍。万里归舟,认得云中树。」
《国语辞典》:打鼓说书(打鼓说书)  拼音:dǎ gǔ shuō shū
一种说唱艺术。用唱腔的方式讲说民间故事。一般的演唱方式,兼有说与唱,以唱为主。唱的人一手打鼓一手打板,另外一个人弹著三弦伴奏,后来有的添上二胡和琵琶等乐器。也称为「大鼓书」、「连珠快书」、「鼓子词」、「鼓词」、「鼓儿词」。
《國語辭典》:敲锣打鼓(敲鑼打鼓)  拼音:qiāo luó dǎ gǔ
1.敲打锣鼓。多用于民间游乐。也作「敲锣击鼓」。
2.形容大肆宣扬。如:「这件糗事,被他敲锣打鼓的张扬,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也作「敲锣击鼓」。
《國語辭典》:击鼓(擊鼓)  拼音:jí gǔ
1.打鼓。《三国演义》第一三回:「李傕平日最喜左道妖邪之术,常使女巫击鼓降神于军中。」《红楼梦》第六三回:「且说当下众人都在榆荫堂中,以酒为名,大家顽笑,命女先儿击鼓。」
2.《诗经。邶风》的篇名。共五章。根据〈诗序〉:「击鼓,怨州吁也。」首章二句为:「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國語辭典》:雷鼓  拼音:léi gǔ
1.八面鼓。一种古代祭神时所用的大鼓。《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2.雷声。《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漢語大詞典》:雷门(雷門)
古代 会稽 (今 浙江 绍兴 )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汉书·王尊传:“ 尊 曰:‘毋持布鼓过 雷门 !’” 颜师古 注:“ 雷门 , 会稽 城门也。有大鼓。 越 击此鼓,声闻 洛阳 ,故 尊 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 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小官在吾兄根前,念《满庭芳》一闋,却似持布皷而过 雷门 ,岂不惭愧。” 清 沈起凤 《谐铎·隔牖谈诗》:“汝 吴 下 阿蒙 ,輒敢高持布鼓,过我 雷门 。”
《國語辭典》:定更  拼音:dìng gēng
旧时于晚上八点左右,敲锣告知初更开始。
《漢語大詞典》:鼓点(鼓點)
(1).旧时夜间击鼓计时所敲击的点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每更鼓点,俱要按定,时刻分明,直至黎明攒点。”
(2).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 赵树理 《三里湾·变胡涂为光荣》:“他正评论着 接喜 的手法,忽然听得鼓点儿变了样。”
(3).戏曲中鼓板的节奏,用来指挥其他乐器。
《國語辭典》:边鼓(邊鼓)  拼音:biān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武鸣、巴马等地。以竹或木制成,鼓框较窄,单面蒙牛、羊或猪皮等,鼓面直径约二十五公分。一般用于道公(巫师)跳神歌舞和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