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凑合(湊合)  拼音:còu he
1.集中、聚合。如:「凑合一起练舞」。
2.将就。如:「你就凑合著用吧!」
3.拼凑。如:「临时凑合」。
《国语辞典》:天缘凑合(天缘凑合)  拼音:tiān yuán còu hé
因机会或缘分使人凑巧相遇,好像是天意所安排的。《红楼梦》第六三回:「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也作「天缘奇遇」。
《國語辭典》:勉强(勉強)  拼音:miǎn qiǎng
1.尽力而为。汉。刘向《列女传。贤明传。周南之妻》:「国家多难,惟勉强之。」
2.牵强、不自然。如:「勉强一笑」。
3.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如:「他既然执意离去,你又何必要勉强他留下来?」
《漢語大詞典》:凑泊(湊泊)
亦作“ 凑拍 ”。
(1).凝合;聚合。景德传灯录·慧寂禅师:“我今分明向汝説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登 玉龙 ,其阁跨瀑布上流,当两山峡口,乃西支与中支二大距凑拍处。” 李大钊 《Pan……ism之失败与Democracy之胜利》:“一九一四年世界战祸之勃发,与夫吾国近来政局之翻覆,虽原因多端,凑泊而成,未可以一概而论。”
(2).凑合;拼凑。 宋 陆游 《跋吕成尗〈和东坡尖义韵雪诗〉》:“字字工妙,无牵强凑泊之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 梁启超 《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实则不过无机的集合,偶然的凑泊,絶非有一共同之目的以相团结。”
(3).促成;形成。朱子语类卷六三:“物若扶植,种在土中,自然生气凑泊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等诗虽非 坡公 著意之作,然自然凑泊,触手生春,亦见其学之富而笔之灵也。” 蔡元培 《美术与科学的关系》:“我为什么此时到 湖南 ?为什么今日到这个第一师范学校……这都有各种原因凑泊成功,竟没有一点自由的。”
(4).附着。朱子语类卷四:“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
(5).凑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也是机缘凑泊,适纔 闻人生 庵前閒看时,恰好 静观 偶然出来閒步,在门缝里窥看。”
《國語辭典》:捏合  拼音:niē hé
1.把东西捏在一起。如:「他所捏合的面人是相当唯妙唯肖的。」也作「捻合」。
2.撮合、凑合。《西游记》第三二回:「那呆子捏合了,拖著钯,径回本路。」也作「捻合」。
3.凭空编造。《水浒传》第二六回:「武松怀里去取出两块酥黑骨头,一张纸,告道:『覆告相公,这个须不是小人捏合出来的。』」也作「纽捏」。
《國語辭典》:赶趁(趕趁)  拼音:gǎn chèn
1.为生计奔走张罗,多指赶场以卖艺、做生意等维持生计。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酒楼》:「又有吹箫、弹阮、息气、锣板、歌唱、散耍等人,谓之『赶趁』。」《后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两旁许多赶趁的人,将各种货物也有开铺面的,也有杂堆在地下的。」
2.赶做。如:「为了贴补家计,她每天忙著赶趁家庭手工副业。」《水浒传》第四回:「师父稳便,小人赶趁些生活,不及相陪。」
3.追赶、奔走。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好运,好运,卑田院里赶趁。」《金瓶梅词话》第二回:「你这两日脚步儿勤,赶趁得频,一定是计挂著间壁那个人,我这猜如何?」
4.利用时机赶紧去作。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八。元符二年》:「别无擘画,只是赶趁催督将士向前入贼境,不度事势难易,地里远近,兵马彊弱,堪用与不堪用。」
5.旧时指妓女到酒楼唱歌陪酒。《醒世恒言。卷三》:「又有个家道凋零,养他不活,苦守不过,依旧出来赶趁。这谓之不了的从良。」
《國語辭典》:对付(對付)  拼音:duì fu
1.应付。元。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俺这里先锋前部,会支分,能对付。」《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他都分门别类的抄起来,等到用著的时候拿出来对付著用。」
2.差可、将就。如:「这衣服虽不大好看,但为了禦寒你就对付著穿吧!」
3.设法凑集。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既没了米,我出去对付些钱米来。」《水浒传》第三六回:「我自江湖上相识多,见的那一个不相助?盘缠自有对付处。」
4.配合、匹配。《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家下有十万贯家财,须著个有十万房奁的亲来对付我。」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多则是天生分福,又遇著姻缘对付,成就了麟趾关雎。」
5.安排。元。薛昂夫〈山坡羊。孤山云树〉曲:「西湖也怕西施妒,天也为他巧对付。」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这须是五百年前天对付。」
6.算计、谋算。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三折:「恰才柳隆卿胡子传把那远年近日欠下我的银子,都对付在你身上,你还我银子来。」《水浒传》第一○回:「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也作「对副」。
7.折磨。元。商道〈风入松。暮云楼阁景萧疏套。离亭宴煞〉:「塞雁哀,寒蛩絮,会把离人对付。」元。赵君祥〈新水令。枕痕一线玉生春套。甜水令〉曲:「树列愁帏,山排愁阵,几般儿对付离人。」
《漢語大詞典》:斗凑(鬥湊)
亦作“鬭凑”。
(1).凑合。朱子语类卷六四:“此只将别人语言鬭凑成篇,本末次第终始总合,如此縝密。”朱子语类卷六八:“许多嘉美一时鬭凑到此,故谓之会。”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诗之用事,不可牵强,必至於不得不用而后用之,则事词为一,莫见其安排鬭凑之迹。”
(2).连接,拼合。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四:“大石如房小如卵,鬭凑整截成崆峒。”
《国语辞典》:捻合  拼音:niē hé
1.把东西揉捏在一起。如:「奶奶捻合的水饺,又白又大,像极了元宝。」也作「捏合」。
2.凑合。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卷二。读书法》:「虽是朝廷甚么大典礼,也胡乱信手捻合出来使,不知一撞百碎。」也作「捏合」。
《漢語大詞典》:辏合(輳合)
凑合;聚集。 宋 陈亮 《乙巳春与朱元晦秘书书》之一:“此论正在於毫釐分寸处较得失,而心之本体实非鬭飣輳合以成。”《水浒传》第六五回:“ 索超 本是天罡星之数,自然輳合,降了 宋江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诗话》:“盖古人之诗,非如今人牵强輳合。”
分類:凑合聚集
《國語辭典》:巴结(巴結)  拼音:bā jie
1.奉承、攀附。《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因当初是恋著为官,所以不得不仰顺朝廷,巴结外国。」《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巴结上司,好谋升转。」也作「巴劫」、「把结」。
2.勉强。《红楼梦》第六四回:「若说一二百,奴才还可巴结;这五六百,奴才一时那里办得来。」
3.努力、勤奋。元。刘庭信〈折桂令。想人生〉曲:「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也作「巴劫」。
《漢語大詞典》:遮敷
应付;凑合。 毛泽东 《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许多佃农每年尽其勤力所获之副业以与生活相挣扎,还觉得可以勉强遮敷不甚感亏折之苦者,则以工资一项全不计算之故。”
分類:应付凑合
《國語辭典》:上桩(上樁)  拼音:shàng zhuāng
凑合、插上一脚。《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要寻人赌双陆,人听说是见在官府的儿,没人敢来上桩。」《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那众光棍缉著那个消息,即来上桩,誇称得瑞虹姿色绝世无双。」
分類:撮合凑合
《國語辭典》:乌合(烏合)  拼音:wū hé
仓卒集合,似乌鸦的聚合,无严整纪律。《后汉书。卷二一。邳彤传》:「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红楼梦》第七八回:「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馀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
《國語辭典》:乌合之众(烏合之眾)  拼音:wū hé zhī zhòng
比喻暂时凑合,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梁书。卷三九。羊侃传》:「景进不得前,退失巢窟,乌合之众,自然瓦解。」《文明小史》第三回:「这绿营的兵固然没用,然而出来弹压这般童生。与一班乌合之众,尚觉绰绰有馀。」也作「乌合之卒」。
《國語辭典》:苟合  拼音:gǒu hé
1.不依道义行事,只知阿谀迎合。《文选。陆机。辩亡论》:「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
2.通奸。指非合法婚姻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