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九方歅
  
忘牝牡
 
相马九方皋
 
相关人物
九方皋


《列子集释》卷八〈说符篇〉~255~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简释

九方皋:指善于识才之人。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九方堙、九方歅。春秋时人。善相马。由伯乐推荐,为秦穆公求千里马,三月后,称已得良马,雌而黄色,在沙丘。穆公使人往认,为雄而黑色。穆公不悦,怪其不辨雌雄颜色。伯乐反称其“得精忘粗,见内忘外”。及马至,果为千里马。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九方,字应皋,号月林,无锡人。景泰庚午举人。授汝宁推官。著有《天慵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明印,字九方,一字雪瞳,晚号紫藤主人,常熟人。吴中怡贤寺住持。
清诗别裁集
字九方,江南常熟人。吴中怡贤寺住持。
《國語辭典》:九方  拼音:jiǔ fāng
1.中央及八方的合称。唐。李贺〈感讽〉诗六首之一:「焉知肠车转,一夕巡九方。」
2.复姓。如春秋秦穆公时有善相马者九方皋。
《國語辭典》:九方皋  拼音:jiǔ fāng gāo
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善相马,曾得伯乐之荐而为秦穆公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著重马的内神,因得良马。见《列子。说符》。后比喻善于发掘良才的人。宋。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國語辭典》:九方皋  拼音:jiǔ fāng gāo
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善相马,曾得伯乐之荐而为秦穆公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著重马的内神,因得良马。见《列子。说符》。后比喻善于发掘良才的人。宋。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韵府拾遗 洽韵》:围九方分法(围九方分法)
宋史乐志丁度等言阮逸胡瑗其铜律管十二枚臣等据楚衍等围九方分之法与逸等元尺及所实龠秬黍再累成尺者校之又各不同
《漢語大詞典》:九方堙
即 九方皋 。吕氏春秋·观表《淮南子·道应训》均作 九方堙 。堙,亦作歅,见庄子·徐无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譬之 九方堙 之识骏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支遁:“此乃 九方歅 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 清 冯应榴 《哭陆朗夫中丞前辈八十韵》:“固知千里足,必遇 九方歅 。”
分類:九方皋
《漢語大詞典》:九隅
(1).谓九州。逸周书·尝麦:“ 蚩尤 乃逐帝,争于 涿鹿 之河,九隅无遗。”《楚辞·王褒〈九怀·匡机〉》:“弥览兮九隅,彷徨兮兰宫。” 王逸 注:“歷观九州求英俊也。” 唐 李邕 《秦望山法华寺碑》:“百宝盈於九隅,羣经备於三藏。”
(2).九方。黄庭内景经·上睹:“上覩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梁丘子 注:“九隅,九方也。”
《漢語大詞典》:九鸿(九鴻)
犹九方。鹖冠子·泰录:“天有九鸿,地有九州。” 陆佃 注:“拾遗记曰:‘望三壶如聚米,视八鸿若縈带。’説者以为八鸿,八方之名。鸿,大也。然则九鸿,盖九方歟?”
分類:九方
《漢語大詞典》:九宝(九寶)
(1).指 禹 铸的九鼎。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三国 魏 曹丕 《铸五熟釜成与钟繇书》:“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详“ 九鼎 ”。
(2).指 曹丕 的九把刀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魏文 九宝,器利辞钝。” 范文澜 注:“ 魏 曹丕 《典论剑铭》:‘余好击剑……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刀三:一曰灵寳,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匕首二:一曰清刚,二曰扬文。灵陌刀一:曰龙鳞。因姿定名,以铭其柎。’”
(3).指九方御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古唯六璽,至 唐 始名曰宝,增数至八,国朝所用。一曰镇国神宝,二曰受命之宝,三曰天子之宝,四曰天子信宝,五曰天子行宝,六曰皇帝之宝,七曰皇帝信宝,八曰皇帝行宝。 政和 七年,增定命宝,以九宝为称。”
《國語辭典》: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漢語大詞典》:九惠
九方面的仁政。管子·入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絶。”
分類:九方仁政
《漢語大詞典》:黄骊(黄驪)
诗·鲁颂·駉:“有黄有驪。” 朱熹 集传:“纯黑曰驪,黄騂曰黄。”指黄马和黑马。后以“黄驪”泛指马。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爰卜吉日,乃驾黄驪。”
九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之方便也。原出于大日经第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九种之颂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种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实,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称为九方便一作礼方便,二出罪方便,三归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发菩提心方便,六随喜方便,七劝请方便,八奉请法身方便,九回向方便是也。作礼方便者,先归命于十方之三宝,恭敬礼拜之意。其颂有八句曰:「归命十方正等觉,三世一切具三身,归命一切大乘法,归命不退菩提众,归命诸明真实言,归命一切诸密印,以身口意清净业,殷勤无量恭敬礼。」出罪方便者,欲修万善,不灭罪业,则善业难生,故忏悔众罪。其颂有十句曰:「我由无明所积集,身口意业造众罪,贪欲恚痴覆心故,于佛正法贤圣僧,父母二师善知识,以及无量诸生所,无始生死流转中,具造极重无尽罪,亲对十方现在佛,悉皆忏悔不复作。」归命方便者,归依三宝之意。其颂有四句曰:「南无十方三世佛,三种常身正法藏,胜愿菩提大心众,我今皆悉正归依。」施身方便者,以三业为己有,恐烦恼因恶业得便,故献身于如来,如教而行。其颂有四句曰:「我净此身离诸垢,及与三世身口意,过于大海刹尘数,奉献一切诸如来。」发菩提心方便者,既以身献佛,则必应有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所作,故应发菩提心。其颂有六句曰:「净菩提心胜愿宝,我今起发济群生,生苦等集所缠绕,及与无知所害身,故摄归依令解脱,常当利益诸含识。」随喜方便者,菩萨乃至众生微少之善根,皆可随意之意。其颂有六句曰:「十方无量世界中,诸正遍知大海众,种种善巧方便力,及诸佛子为众生,诸有所修福业等,我今一切尽随喜。」劝请方便者,众生之修善,即因佛之说法,故劝诸佛而请法雨。其颂有四句曰:「我今劝请诸如来,菩提大心救世者,唯愿普于十方界,恒以大云降法雨。」奉请法身方便者,佛之说法,在于利益。利益种类虽多,而以转在缠之苦身使證悟净妙法身为最。故奉请法身。其颂有四句曰:「愿令凡夫所住处,速舍众苦所集身,当得至于无垢处,安住清净法界身。」回向方便者,愿以上八善根,并十方三世之诸善万行,悉回向于法界,自他皆證得菩提也。其颂有四句曰:「所修一切众善业,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今尽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印契真言,今从略。又要略念诵经九种方便:一虔诚礼拜,二忏悔法,三归依法,四分身供养,五发胜菩提心,六随喜功德,七劝请德云,八请佛住世,九回向菩萨。其意亦同。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九方便一一配以檀波罗蜜菩萨。戒波罗蜜菩萨,忍辱波罗蜜菩萨,精进波罗蜜菩萨,禅波罗蜜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方便波罗蜜菩萨,愿波罗蜜菩萨,力波罗蜜菩萨。第十之智波罗蜜菩萨,通于随喜已下四方便,此十波罗蜜菩萨在胎藏界之虚空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