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致国(致國)
传国;让国。《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诛 颜 之时天子死, 叔术 起而致国于 夏父 。” 何休 注:“言 叔术 本欲让,迫有诛 颜 天子在尔,故天子死则让。”史记·刺客列传:“ 诸樊 知 季子札 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於 季子札 。”后汉书·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 ,当袭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 ,遁亡七年。”
分類:传国让国
《漢語大詞典》:金鼎
(1).黄金炊具。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宋 陈师道 《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聂夷中 《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唐 吕岩 《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宋 曾巩 《送沈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元 李献卿 《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漢語大詞典》:九鼎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漢語大詞典》:周鼎
(1).指 周 代传国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还,过 彭城 ,斋戒祷祠,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九:“ 蓟门 重险旧 尧 封, 周 鼎销沉 泗水 踪。”参见“ 九鼎 ”。
(2). 春秋 时 楚庄王 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问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 神龙 中兴, 周 鼎归 唐 。” 陈毅 《赣南游击词》:“强寇北国问 周 鼎,大军西去渡 金沙 ,抗日要开花。”参见“ 问鼎 ”。
(3).比喻宝器。 汉 贾谊 《吊屈原赋》:“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 周 鼎兮宝康瓠。”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洪钟 周 鼎,不为委沦而轻其体。”
(4).古星名。属后发座。 汉 甘公 石申 《星经·周鼎》:“周鼎三星,足状,云鼎足星,在摄提大角西,主神鼎。”
《漢語大詞典》:九鼎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漢語大詞典》:问鼎(問鼎)
(1).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 伐 陆浑 之戎,遂至于 雒 ,观兵于 周 疆。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禹 铸九鼎, 三代 视之为国宝。 楚王 问鼎,有取而代 周 之意。后遂称图谋王位为“问鼎”。晋书·王敦传:“﹝ 敦 ﹞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国号 大燕 ,伪署文武官爵,敢肆问鼎之奸。”
(2).泛指觊觎侵占别国。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非报 德 也,非助 英 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3).触犯;过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生:“﹝ 辛氏 ﹞牀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孙 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月餘,不敢问鼎。”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漢語大詞典》:舞凤(舞鳳)
(1).旧传国家太平,君王仁慈,则凤凰来仪。因以“舞凤”为文教昌明之典。 唐 薛存诚 《御题国子监门》诗:“为著盘龙跡,能彰舞凤蹲。”
(2).中书省有凤凰池之誉,因以“舞凤”为中书省任职者的美称。 宋 苏轼 《送钱承制赴广西路分都监》诗:“舞凤尚从 天目 下,收驹时有 渥洼 姿。”
(3). 三国 庞统 号 凤雏 ,曾为 耒阳 令。因以“舞凤”为称美县尹之典。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左招舞凤来百里,右顾卧龙横半州。”
《漢語大詞典》:定鼎
(1).旧传 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历 商 至 周 ,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因称定立国都为“定鼎”。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 晋 潘岳 《西征赋》:“考土中於斯邑, 成 建都而营筑;既定鼎于 郟鄏 ,遂钻龟而启繇。”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 明太祖 定鼎 金陵 ,建元于戊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今我天王蒙天父天兄下凡带坐山河,创开天囯、天朝,定鼎 天京 ,奉天诛妖。” 柳亚子 《三月十八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夜坐有作诗》:“归心慵梦 江 南好,定鼎终须在 北京 。”
(2).指建立王朝。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高祖 以圣武定鼎,规同造物。” 唐 魏徵 《十渐不克终疏》:“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貽厥孙谋。” 金 宇文虚中 《上乌林天使》诗之二:“定鼎未应 周 命改,登坛合许 赵 人平。” 明 张煌言 《姑熟既下》诗:“犹忆 高皇 初定鼎,和阳草昧正艰难。”红楼梦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歷百年。”
《漢語大詞典》:卜世
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亦泛指国运。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南史·宋武帝纪:“ 晋 以卜世告终,歷数有归,钦若景运,以命于 裕 。”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敌去之后,脩德政以息民,若卜世未穷,何忧旧业之不復!”参见“卜年”。
《漢語大詞典》:卜年
占卜预测统治国家的年数。亦指国运之年数。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晋 刘琨 《劝进表》:“三叶重光,四圣继轨。惠泽侔于 有虞 ,卜年过于 周氏 。”旧唐书·郭子仪传:“中兴之功,旬月可冀,卜年之期,永永无极矣。”参见“ 卜世 ”。
《漢語大詞典》:玉鼎
(1).玉制的鼎。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 汉成帝 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炉。”宋书·符瑞志下:“ 晋成帝 咸康 八年 庐江 舂穀 县 留珪 夜见门内有光,取得玉鼎一枚,外围四寸。 豫州 刺史 路永 以献。著作郎 曹毗 上《玉鼎颂》。”
(2).指传国重器。喻国运,政权。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序:“玉鼎再亏,金陵不復。”
(3).古代炊具的美称。 南朝 梁 刘孝标 《东阳金华山栖志》:“故有忽白璧而乐垂纶,负玉鼎而要卿相。” 宋 秦观 《茶》诗:“玉鼎注漫流,金碾响杖竹。”
(4).指香炉。 元 耶律楚材 《和景贤七绝》之三:“声和塞色金徽润,香散穹庐玉鼎温。”
《漢語大詞典》:传国(傳國)
古谓帝王传位给子孙或让位给他人。韩非子·说疑:“若夫转法易位,全众传国,最其病也。”吕氏春秋·不屈:“ 魏惠王 谓 惠子 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 惠子 辞。”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汉书·吴芮传:“至 孝惠 、 高后 时,封 芮 庶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絶。”
《漢語大詞典》:卜鼎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国家粗定, 高宗 卜鼎 临安 ,改元 绍兴 。”
《漢語大詞典》:鼎玉
鼎与玉玺。皆传国之宝。多借指帝业或政权。南齐书·明帝纪:“昔 中京 沦覆,鼎玉东迁。”
《漢語大詞典》:王鼎
相传 禹 收九牧之金,铸为九鼎。 三代 时以为传国之宝器。后以“王鼎”谓帝业。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诸侯窥王鼎之尊,天子厌 金陵 之气。”参阅史记·封禅书
《漢語大詞典》:梁鼎
谓 南朝 梁 江山。鼎,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因以象征国家。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番禺 连帅,实谓宗枝,迷我天机,目窥 梁 鼎。”
《漢語大詞典》:玺剑(璽劍)
西京杂记卷一:“ 汉帝 相传以 秦王 子婴 所奉白玉璽, 高帝 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后以“璽剑”指传国之宝。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璽剑先传,龟玉增映;宗 尧 有绪,復 禹 无竞。”
分類:传国
《漢語大詞典》:白玉玺(白玉璽)
白玉制的玺印。为帝王传国之宝。西京杂记卷一:“ 汉 帝相传以 秦王 子婴 所奉白玉璽。”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