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整  拼音:bù zhěng
紊乱、杂乱。《三国演义》第五○回:「军器旗幡,纷纷不整。」
《国语辞典》:心律不整  拼音:xīn lǜ bù zhěng
心跳的正常节律因生病或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
《国语辞典》:衣衫不整  拼音:yī shān bù zhěng
衣著随便、穿著不正式或不整齐。如:「参加隆重的典礼,不可衣衫不整。」「半夜火警,许多住户急于逃难,衣衫不整地站在街头。」
《国语辞典》:衣冠不整  拼音:yī guān bù zhěng
服装不整齐。《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
《国语辞典》:不整合  拼音:bù zhěng hé
老地层被侵蚀后,再被新地层覆盖,而造成地质时间不连贯的现象。此不连续界面称为「不整合」。
《国语辞典》:不整脉(不整脉)  拼音:bù zhěng mài
脉搏跳动不规律的现象。
《国语辞典》:不整不齐(不整不齐)  拼音:bù zhěng bù qí
杂乱而没有秩序。《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孔明引一队不整不齐军,过金雁桥来,与张任对阵。」
《国语辞典》:不整齐花(不整齐花)  拼音:bù zhěng qí huā
植物学上指花的各部大小及形状以及其在花托上之排列均不相似者,也就是花冠不对称的花。
《國語辭典》: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拼音: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bù zhěng guān
经过瓜田时,不弯身穿鞋;走过李树下面,不举手整理帽子。语出汉。无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后比喻避免招惹嫌疑。明。陆釆《明珠记》第一七出:「深感将军好意,争奈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相公男子,妾身女人,虽则结为义父,难免外人议论。」
《國語辭典》:不修  拼音:bù xiū
1.不整理。如:「不修边幅」。
2.不修练。《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战具不修,军无法律。」
《國語辭典》:不脩  拼音:bù xiū
1.不整治。汉。班彪〈北征赋〉:「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脩。」三国吴。韦曜〈博弈论〉:「人事旷而不脩,宾旅阙而不接。」
2.不修练。《论语。述而》:「德之不脩,学之不讲。」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今农战不脩,文儒是竞。」
《國語辭典》:狼狈(狼狽)  拼音:láng bèi
1.二种兽名。狈是一种似狼的动物,它的前二足短,后二足长;而狼则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狼与狈常相互搭驾走路或偷袭牲畜。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六。毛篇》。比喻彼此勾结,相倚为恶。如:「狼狈为奸」。《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2.一说狈为「跋」的讹字。狼跋指老狼前进则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后退则绊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见《诗经。豳风。狼跋》。比喻情势窘迫,进退两难。晋。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比喻身心困顿疲乏。如:「狼狈逃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三出:「奴家自从婆婆死后,万千狼狈,谁知公公病又将危。」《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不知几时可以勉强就道?」
《漢語大詞典》:槎牙
亦作“ 槎枒 ”。亦作“ 槎岈 ”。
(1).树木枝杈歧出貌。 唐 元稹 《寺院新竹》诗:“寳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槎枒矛戟合,屹仡龙蛇动。” 宋 王安石 《虎图》诗:“槎牙死树鸣老乌,向之俯噣如哺雏。” 明 李东阳 《悼手植桧次匏庵先生韵》:“嗟哉古檜燬,仅见孤根存。槎岈插高空,突兀撑重门。”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二:“束缚少生意,卑枝自槎牙。”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白蒙蒙的晓雾笼罩着杨树的顶部,只见很模糊的稀疏而槎枒的枝痕,仿佛是用淡墨描的。”
(2).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云、山、碑、石等。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宋 苏轼 《江上看山》诗:“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宋 陆游 《断碑叹》诗:“断碑槎牙弃道边,文字班班犹可读。”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仙人洞》:“西壁一门,高四五尺,濶二三尺,皆石槎牙而成。” 陈去病 《自居庸关南骑行入口漫成》诗:“岁晚晴云烘笠屐,西风黄叶露槎枒。”
(3).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人与动物。 唐 曹唐 《病马》诗:“堕月兔毛轻斛蔌,失云龙骨瘦槎牙。”一本作“ 牙槎 ”。红楼梦第五十回:“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以上形容瘦骨嶙峋。 宋 苏轼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诗:“空肠得酒芒角正,肝肺槎牙生竹石。”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府肺槎牙倩酒浇,顾我非狂亦非狷。”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 蒋伯寅 )负才尚气,肝肺槎枒,於人世务利委琐之途,夷然不屑也。”以上多形容胸怀不平。
(4).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形容语句不整饬。 宋 苏轼 《游三游洞有亭吏乞诗乃复以此诗授之》:“洪荒无传记,想像在 羲 媧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宋四家书》:“后见 冯定远 论 山谷 诗,以为 江 西粗俗槎枒之病,一入笔端,便九牛拔不出,必以 义山 、《西崑》诸体退之。”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赵昌父诗集》:“又诗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閒适之趣,故笔墨间亦时觉萧然尘外。惟根柢太浅,语多槎枒,时堕江湖、击壤两派。”
(5).指错杂不齐的山石树木等物。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然其路险絶,乱石当道,将至峡,必捨舆,躡草履,经营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峡口。” 宋 陆游 《舟过季家山小泊》诗:“健犊破荒耕犖确,幽禽除蠹啄槎牙。”
《國語辭典》:芜秽(蕪穢)  拼音:wú huì
1.杂草丛生,土地荒废。《楚辞。宋玉。九辩》:「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2.比喻作奸败德的人。《三国志。卷四五。蜀书。杨戏传》:「剪除芜秽,惟刑以张。」
《漢語大詞典》:不脩
亦作“ 不修 ”。
1.不修明;不整治。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 三国 吴 韦昭 《博弈论》:“人事旷而不脩。”
2.不修缮。 汉 班彪 《北征赋》:“过 泥阳 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脩。”
3.不学习;不讲究。汉书·高帝纪下:“ 高祖 不脩文学,而性明达。”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公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节,见人无贵贱皆与饮酒。”
《國語辭典》:不修  拼音:bù xiū
1.不整理。如:「不修边幅」。
2.不修练。《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战具不修,军无法律。」
《國語辭典》:不脩  拼音:bù xiū
1.不整治。汉。班彪〈北征赋〉:「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脩。」三国吴。韦曜〈博弈论〉:「人事旷而不脩,宾旅阙而不接。」
2.不修练。《论语。述而》:「德之不脩,学之不讲。」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今农战不脩,文儒是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