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传报(傳報)  拼音:chuán bào
传达通报。《西游记》第六回:「把营门的天丁,烦你传报。我乃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观音大徒弟惠岸。」《红楼梦》第一六回:「贾琏害乏,便传与二门上一应不许传报,俱等明日料理。」
分類:传报通报
《國語辭典》:传达(傳達)  拼音:chuán dá
传递、通报。宋。苏轼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谏官杨绘言,宰相不当以其子判鼓院。上曰,绘不习朝廷事,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
《國語辭典》:传达室(傳達室)  拼音:chuán dá shì
公司、工厂或公家机关的建物中,作为看守大门、访客登记、收发邮件的房舍。如:「访客请先至传达室登记。」也称为「门房」。
《漢語大詞典》:通白
(1).犹通帛。战国策·齐策一“ 章子 为变其徽章,以杂 秦 军” 宋 姚宏 注:“通白曰章幅,变易之使与 秦 旗相同,欲以袭 秦 。”
(2).通报;传达。 明 叶权 《贤博编》:“适 世蕃 召举子为豪饮,因为通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王氏 弟来省姊,宴於内寝。 成 适至,家人通白, 周 坐命邀之。”
分類:通报传达
《國語辭典》:报伏(報伏)  拼音:bào fú
通报、禀报。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祗候人门首看者,若有人来时,报伏我知道。」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一折:「张千报伏去,道状元来了也。」
分類:通报禀报
《國語辭典》:报复(報復)  拼音:bào fù
1.报仇。唐。徐彦伯〈比干墓〉诗:「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西游记》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
2.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击。《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
3.报恩。《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4.通报。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报复去,道有曹仁来了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报复去,道徐州刘玄德手下小将张虎,特来投降。」
5.应对。《北史。卷二九。萧宝夤传》:「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6.反覆循环。南朝陈。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漢語大詞典》:相闻(相聞)
(1).彼此都能听到。极言距离之近。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互通信息;互相通报。后汉书·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有十餘年不相闻了,何期今日得遇?”清史稿·诸王传三·贝子彰泰:“将军 蔡毓荣 调遣 汉 兵,今进取 贵州 ,若不相闻,恐碍军机。”
《國語辭典》:谒者(謁者)  拼音:yè zhě
1.通报与接待宾客的近侍。《韩非子。说林》:「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2.职官名。秦始置,替国君掌传达事宜。汉沿之,掌宾赞受事。唐时改称为通事舍人。见《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
3.星官名,属太微垣。《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谒者,主赞宾客也。」
《國語辭典》:修名  拼音:xiū míng
1.美名。《隋书。卷八○。列女传。序》:「其修名彰于既往,徽音传于不朽,不亦休乎!」
2.正名位。《国语。周语上》:「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
3.求名。《孔丛子。抗志》:「桥子良修实而不修名,为善不为人之知己。」
《國語辭典》:街鼓  拼音:jiē gǔ
旧时置于街边的鼓。天黑之后敲鼓以戒绝行人,天亮时敲鼓以示开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等到后半夜,街鼓将动,方才闷闷回来了。」
《國語辭典》:通名  拼音:tōng míng
1.自道姓名。《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须臾,曹洪、李典、乐进来见驾。通名毕。」
2.普通名称。名物的一般称呼。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 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漢語大詞典》:求通
(1).谋求显达。庄子·秋水:“ 孔子 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2).谓拜见主人时,请管门人通报姓名。《后汉书·丁鸿传》:“今大将军虽欲勑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璽,受臺勑,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求通者,求通名也。”
(3).请求通使往来。 明 徐祯卿 《翦胜野闻》:“余尝见 倭国 求通,表文曰:‘臣闻三皇立位,五帝禪权,岂谓中华之有主,焉知夷狄之无君?’”
《漢語大詞典》:牒报(牒報)
行文通报。 宋 李纲 《与吕安老提刑书》:“已遣使臣齎牓抚之,并牒报诸司,更烦审处。”
《國語辭典》:通信  拼音:tōng xìn
1.用书信与人互通消息。如:「自从别后,久未通信问候。」《文明小史》第四五回:「到了美国约克,到了香港,还时时通信给他。」
2.由一人或一地传达任何消息(语言、文字、符号、图片、映像)至另一人或一地的方法,但不包括直接晤谈。
《漢語大詞典》:通谒(通謁)
通报请求谒见。后汉书·方术传上·李南:“ 和帝 永元 中,太守 马棱 坐盗贼事被徵,当诣廷尉,吏民不寧, 南 特通謁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遣亲官一人,驰往见 贯 ,至则通謁拜贺于庭。” 清 唐甄 潜书·名称:“通謁於长者……虽非贵,则於名之上,称曰晚。”
《國語辭典》:传鼓(傳鼓)  拼音:chuán gǔ
击鼓通报。《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论曰》:「龙驾帝服,鸣钟传鼓于清渭之上,南面而朝单于,朔、易无复匹马之踪,六十馀年矣。」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八出:「辕门传鼓,说四镇到齐,伺候参谒。」
分類:击鼓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