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向上  拼音:xiàng shàng
1.往上、朝上。如:「元旦升旗典礼中,大家朝著旗杆向上看,眼见国旗飘飘,心中都十分感动。」
2.上进、进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懒惰的,也只消天掉下前程,不须经商立业;败坏的,也只消天挣与家园,却不把人间向上的心都冷了?」
3.上层、高贵的。唐。白居易 池上閒吟诗二首之一:「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宋。陈著 卜算子。一自梦卢头词:「元是都门向上人,大用何嫌晚。」
4.前文或前言提及。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今日早朝下来,已与曹子建学士说知向上之事。」
《漢語大詞典》:陵上
(1).凌驾于他人之上。国语·周语中:“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 韦昭 注:“如能在人上者,人欲胜陵之也,故君子上礼让而天下莫敢陵也。”
(2).犯上。管子·治国:“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一本作“ 凌上 ”。
《國語辭典》:陨越(隕越)  拼音:yǔn yuè
比喻失职。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小臣狂妄,冒渎天威,甘俟斧钺,不胜陨越之至。」
《漢語大詞典》:批鳞(批鱗)
(1).谓敢于直言犯上。陈书·后主纪:“若逢廷折,无惮批鳞。”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 曹御史 狂戇批鳞,不识忌讳,囚繫十载。” 清 邵长蘅 《题冀渭公所藏杨忠愍梅花诗卷》诗:“溅血九原仍化碧,批鳞一疏独留丹。” 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足下而诚欲行革命也,诚欲行革命以救 中国 也,则批鳞逆耳之言,毋亦有一顾之价值耶!”参见“ 批逆鳞 ”。
(2).削除鱼鳞。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快与我抹下浅盆,磨下刀刃,你看我雪片也似批鳞。”
《國語辭典》:批逆鳞(批逆鱗)  拼音:pī nì lín
逆鳞,指龙喉下倒生的鳞片。批逆鳞引申为直言诤谏。参见「婴鳞」条。《战国策。燕策三》:「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漢語大詞典》:僭逆
(1).越礼犯上。后汉书·孔融传:“又 袁术 僭逆,非一朝一夕。” 宋 苏辙 《历代论五·陆贽》:“臣料其间必有旁遭詿误内畜危疑而计不能止者,未必皆处心积虑果於僭逆也。”《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众议皆谓 孙权 僭逆,宜絶其盟好。”
(2).指僭逆之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涤僭逆於 岷山 ,羈巢处於西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补乡试:“自庚申已后,诸僭逆以次削平,各省次第补行乡试。”
分類:越礼犯上
《漢語大詞典》:僭竖(僭豎)
指悖逆犯上者。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今天子即位,旋蹕京师,两宫皇太后垂帘训政,勤勤求治,靡有勌意,内诛僭竖,外僇戎帅之不职及跳奔者。”
分類:悖逆犯上
《漢語大詞典》:凌等
超越等级。谓下犯上。 汉 贾谊 新书·服疑:“下不凌等则上位尊,臣不踰级则主位安。”
《漢語大詞典》:忤鳞(忤鱗)
犹逆鳞。谓直言犯上。语出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晋书·慕容皝载记:“ 王宪 、 刘明 ,忠臣也,愿宥忤鳞之愆,收其药石之效。”
《漢語大詞典》:僭杂(僭雜)
谓下者犯上,混乱失序。《后汉书·赵咨传》:“至于 战国 ,渐至頽陵,法度衰毁,上下僭杂。”
《国语辞典》:二堂舍子  拼音:èr táng shě zǐ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沉香在学堂因见告老太师秦灿之子犯上辱师,失手将其打死。沉香之弟秋儿与沉香争认行凶,刘秀昌请继室王桂英共同查问。后王怜沉香无母,决定以秋儿抵罪,致秋儿被秦灿打死。
《漢語大詞典》:犯尾
谓作诗犯上尾病。具体指格律诗中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犯同声调之病。此系 南朝 梁 沈约 提出的作诗八病之一。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八病严於 沈约 。八病谓平头、犯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参见“ 上尾 ”。
《漢語大詞典》:上尾
指在诗歌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皆称“上尾”。南史·陆厥传:“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自 梁 室云季,雕虫道长,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杜甫 《秋兴》之五“西望瑶池降 王母 ,东来紫气满 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清 仇兆鳌 注:“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字於句尾,如‘降 王母 ’、‘满 函关 ’、‘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参见“ 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