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声度(聲度)
犹声调。 宋 吴坰 五总志:“至夕,乃与同列饮酒以待,果一男子三叹而歌。有 赵琼 者,倾耳堕泪,曰:此 秦七 声度也。”
分類:声调
《漢語大詞典》:声容(聲容)
(1).声音容貌。 唐 韩愈 《答李秀才书》:“今者辱惠书及文章,观其姓名, 元賔 之声容,恍若相接。” 宋 范成大 《太上皇帝灵驾发引挽歌词》之一:“声容弥宇宙, 浯 石不胜鐫。” 清 蒋士铨 《〈空谷香〉自序》:“乃度事势,揣声容,谱为《空谷香传奇》凡三十篇。”
(2).犹言声调。亦指声势。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记》:“《韶》, 舜 乐也。 舜 作《簫韶》,极声容之盛。” 章龙 《山东民众的革命潮流》:“希望 山东 商人们更为进一步的奋斗,造成波澜壮阔的民众革命的声容。”
(3).指歌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漢語大詞典》:声韵(聲韻)
亦作“ 声韵 ”。亦作“ 声均 ”。
(1).指乐调。三国志·魏志·杜夔传:“ 夔 令 玉 铸铜鐘,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晋书·律历志上:“考以正律,皆不相应;吹其声均,多不谐合。”晋书·乐志上:“ 泰始 九年,光禄大夫 荀勗 始作古尺,以调声韵。” 唐 杜牧 《今皇帝陛下一诏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宋 张先 《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 元 彭芳远 《满江红·闻笛》词:“ 江 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
(2).指诗文的韵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然两韵輒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章楶 质夫 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 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 明 李东阳 《孔氏四子字说》:“ 陈白沙 诗极有声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曰‘声依永’,言声韵之贵悠长也。” 吴庚舜 《浅谈李贺》:“ 李贺 的作品,声韵和谐。”
(3).指文词声律和文字音韵学上的声、韵、调等。南齐书·文学传·陆厥:“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昙迁:“﹝ 曇迁 ﹞常布施题经,巧於转读,有无穷声韵。”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时 王融 、 刘绘 、 范云 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按,我国 南朝 时文士受转读佛经之启发,创为四声之说,在文学史和语言学史上都有影响。参阅 陈寅恪 《四声三问》
(4).借指诗歌或其他韵文。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杨发:“﹝ 发 ﹞工诗,亦当时声韵之伟者。”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自余束髮受书,即酷嗜声韵之学,间有拟作,輙稚钝弗能工。” 章炳麟 《〈韵文集〉自叙》:“自壹郁无与语,时假声均以寄悲愤。”
(5).指说话或呼喊的声调。北齐书·元文遥传:“ 文遥 歷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魏书·崔光韶传:“ 光韶 性严毅,声韵抗烈,与人平谈,常若震厉。” 清 陈维嵩 《念奴娇·咏玫瑰花》词:“拂晓 谢娘 帘阁畔,忽逗卖花声韵。”
(6).泛指和谐动听的声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佩袋:“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 清 陈维嵩 《玉烛新·咏烛》词:“兰心剪瘦,谁听得,掉却玉釵声韵。” 老舍 《二马》第三段五:“大街两旁的树在凉风儿里摇动着叶儿,沙沙的有些声韵。”
《漢語大詞典》:声均(聲均)
见“ 声韵 ”。
《漢語大詞典》:腔子
(1).胸腹;躯体。二程遗书卷七:“心要在腔子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腔子里热血权消渴,肺腑内生心且解馋。”红楼梦第六七回:“你要实説了,我还饶你;再有一句虚言,你先摸摸你腔子上几个脑袋瓜子!” 刘大白 《成虎不死》诗:“一年以来,你的身子许是烂尽了吧,然而你底心是不会烂的,活泼泼地在无数农民的腔子里跳着。”
(2).曲调;声调;语气。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七:“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此作平仄妥帖,声调鏗鏘,诵之不免腔子出焉。”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三:“《与抚州知州书》,多用 韩 文腔子,是亦少作也。”
(3).犹言腔调架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还有一等豪富亲眷,放出倚富欺贫的手段,做尽了恶薄腔子待他。”
《漢語大詞典》:同调(同調)
(1).音调相同,比喻有相同的志趣或主张。《文选·谢灵运〈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 李善 注:“调,犹运也。谓音声之和也。” 唐 杜甫 《徒步归行》:“人生交契无老少,论心何必先同调。”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揭竿趣灌瀆,与尔不同调。”
(2).喻指志趣或主张一致的人。 清 顾炎武 《寄张文学弨时淮上有筑堤之役》诗:“愁絶无同调,蓬飘久索居。” 吴组缃 《山洪》五:“但是谈起道理,发起议论来, 三官 在村上还是只能找到 四狗子 作他的同调。”
(3).音韵学术语。谓声调相同。 王力 《〈同源字典〉凡例》:“同音不同调(如‘买、卖’),也称为‘迭韵’。”
《漢語大詞典》:下平
(1).汉字声调的一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凡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徵为上,羽为去。”
(2).见“ 上下平 ”。
《漢語大詞典》:上下平
《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 清 陈澧 切韵考
《漢語大詞典》:宫徵
1.古代五音中宫音与徵音的并称。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雍门子周 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羽角俱起,宫徵相证。” 唐 杜牧 《感怀诗》:“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清 赵翼 《偶书》诗:“两耳未甚聋,已难辨宫徵。”
2.泛指乐曲。 宋 秦观 《点绛唇》词:“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先圣不曾删《郑》《卫》,吾儕取义翻宫徵。”
3.泛指声调。 南朝 齐 陆厥 《与沈约书》:“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 唐 房玄龄 《谏伐高丽表》:“文锋既振,则宫徵自谐。”
《漢語大詞典》:和声(龢聲)
(1).和谐的乐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使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旄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高秋爽气明宫殿, 元祐 和声入管絃。”
(2).调和声调;协和声调。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言当依声律以和乐。” 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咏以定五声,是谓声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吕和之,是谓律和声。”《旧唐书·音乐志三》:“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刘师培 文说:“和声依永,八音於焉克谐;六律五声,五言於焉出纳。”
(3).音乐术语。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
《漢語大詞典》:上声(上聲)
(1).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七:“ 苏东坡 作《渼陂鱼》诗云:‘烹不待熟指先染’,乃在去声韵押。然《左氏传》载‘染指’事,染字音如琰反,作上声押可也。”
(2).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念降升调。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四章三:“若‘岂有此理’一句,四字皆上声,苟一概揭高,殊不入耳。”
《漢語大詞典》:四声(四聲)
(1).汉语字音的声调。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南史·陆厥传:“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新唐书·权德舆传:“ 德舆 生三岁,知变四声。”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漢語大詞典》:苦调(苦調)
(1).犹苦言,忠言。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义心多苦调,密此金玉声。”
(2).忧伤悲凉的声调。 清 黄景仁 《蕲口》诗:“中宵冰雪悄难寐,苦调哦彻朝霞天。”
《漢語大詞典》:五声(五聲)
(1).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庄子·马蹄:“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唐 元稹 《高端婺州长史》:“和六饮、六膳以会其时,察五色、五声以知其变。”《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你有个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声。”
(2).五听。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孙诒让 正义:“此五声亦谓之五听。”参见“ 五听 ”。
(3). 汉 语字音的五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去、入。 南朝 梁 沈约 《答陆厥问声韵书》:“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 王国维 《观堂集林·五声说》:“古音有五声,阳类一与阴类之平、上、去、入四是也。説以世俗之语,则平声有二,上、去、入各一,是为五声。”
(4).病人的五种声音。中医借以诊察病情。即呼、笑、歌、哭(或为悲)和呻。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孙诒让 正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火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土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金在藏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水在藏为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彼五音即此经五声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诊儿之法听五声……心病声急多言笑,肺病声悲音不清,肝病声呼多狂叫,脾病声歌音颤轻,肾病声呻长且细。”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
《漢語大詞典》:悲声(悲聲)
悲哀的声音或声调。 汉 王褒 《洞箫赋》:“故为悲声,则莫不愴然累欷。”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二·伤歌行:“春鸟飜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儔匹,哀鸣伤我肠。”红楼梦第二八回:“那 黛玉 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 巴金 《家》五:“ 琴 悲声答应一个‘是’字,失望地走出来。”
《漢語大詞典》:格调(格調)
(1).品格;风范。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故 霍王 小女名 小玉 ……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她那特殊的细心、机敏与果断……都流露着指挥员英武的格调。”
(2).风貌,景象。 唐 张乔 《宿刘温书斋》诗:“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宋 陈亮 《点绛唇·咏梅月》词:“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3).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五:“今详格调句法,甚类生前之作。”《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高低紧慢按宫商,轻重疾徐依格调。”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即有一二能者,不过指摘声病,讲求格调。”
《漢語大詞典》:玉振
(1).谓磬声振扬。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所谓‘金声而玉振之’者,以金声始洪而终杀,必以玉声振扬之。此‘之’字即指金声而言。”
(2).谓振扬天子之德音。汉书·儿宽传:“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 颜师古 注:“言振扬德音,如金玉之声。”
(3).形容帝王仁德的声音。晋书·景帝纪:“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
(4).比喻文辞声调铿锵。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儁。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5).谓著述继美前贤。晋书·卫玠传:“昔 王辅嗣 吐金声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 江 表。微言之绪,絶而復续。”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二 刘 金声於 隋 代, 孔贾 玉振於 唐 初。”
(6).古琴名。 元 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黄鵠、秋啸。”